不得不說,讀《界線》和讀《史記》有得一比。 《史記》的內容不好,但是文筆好, 為了文筆也要讀《史記》,而《界線》的內容好,文筆不行,為了淘裡面的金子,忍痛也要讀下去。《史記》就好像一個漂亮的珠寶盒子,鑲金嵌與, 本身就價值連城, 但是打開盒子,裡面的東西已經發霉腐朽了。 也許等我讀我《史記》,讀完《界線》,可以用《史記》的盒子去裝《界線》的金子,重新寫一本《新界線》, 至少把話講明白,(這個只能當作氣話)。《界線》的寫作問題,在於結構不清楚,所以讀起來很吃力, 你不知道作者要講什麼。 讓我想到李漁的那句話:“填詞首重音律,而予獨先結構者”, 一篇文章的結構的確非常重要。《界線》的每一個點還算清楚,但是放在一起就令人糊塗,我要反覆看,才明白作者要講什麼。現在回到正文:
設立“界線”也需要別人的正確的幫助
作者認為很多深陷“界線”問題的人,需要別人的幫助才能走出來,那些受制於別人的癮、控制或者虐待的人,需要支持團體的協助,才能為自己設立界線。“界線並不是設立在虛無縹緲之中,設立界線往往需要一個支持網。“
這是因為第一, 人生的最基本的需要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很多人一直忍受對方的虐待,就是害怕反抗後,會失去對方,使自己變成孤家寡人。因為害怕落單,所以忍受別人的虐待,害怕一旦設立界線,他們的生命中就沒有愛了。
如果他們可以打開心門,讓其他人來幫助他們,他們就會發現,那個一再欺負他們的人,並不是世界上愛的唯一來源,他們可以從支持的團體中得到力量,設下界線,也不會感到孤獨。這裡的支持團體,作者明顯是指教會,作者說:耶穌基督的教會將給予他們力量去抵擋困難與傷害。我理解作者的想法,這個支持必須是持久,無私,而且有不變的原則,那麼教會的確非常合適。
我們需要別人幫助的第二是,因為我們需要新的意見與教導。作者的意思是我們需要一個“好的”支持團體給予正確的教導和幫助。很多人會被教會或者家人誤導,以為設立界線不符合《聖經》的教導,是自私自利的行為。我們需要好的支持團體給予我們正確與合乎《聖經》教導的扶持, “把那些錯誤的綑綁自己,老是讓自己感到內疚,在心中一再播放的“錄音帶”丟掉”。
作者用了一個大家都熟悉的”好撒瑪利亞人”的《聖經》故事來講界線的問題。 故事的大概是這樣的: 一個人在路上被強盜打傷了, 路過的以色列人都不理睬他,這時候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路過,就把這個人安排到了一個旅店中,給他包紮傷口,照顧他。 但是第二天,這個撒瑪利亞人要離開辦自己的事,他就留下錢給店主,讓他幫助照顧傷者,自己會回來付清楚所有的費用。
一般我們看這個故事,我們強調得是前面的部分,就是對比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對於這個被打的“鄰舍”的態度,但是《界線》這本書的作者,要討論的卻是最後一段話。不得不說,讀《界線》這本書,很多作者對於《聖經》經文的領受對我的幫助也很大,作者的理解《聖經》的教度還是很有特色,也合情合理, 可以說是擴展了我的讀經的思路, 更加豐富,也比較實用。
作者認為有人會認為這個撒瑪利亞人一定要好人要做的底,他不應該離開, 他就應該放下自己的事情,不去赴已經定好的約定,也許是一個生意,或者其他什麼事,而要專心照顧這個傷者,就是我們常說的,“好人做到底”,這個也的確是很多教會的教導。 但是作者不這樣認為,他認為這個撒瑪利亞人這樣做是對的, 不僅僅是他幫助這個傷者是對的,他暫時離開做自己的事情也是對的,因為他也有自己的責任要承擔,不需要一定守在這個人身邊才是好人。
作者說:「我們都可能因為一時動了憐憫之心而幫忙一些需要我們幫助的人,卻為了對方耍些技巧,讓我們所做的超過我們原本的意願,結果,我們變得不滿,憤怒,而且錯失我們生活必須有的一些東西。或者,因為我們想要從別人的身上得到更多的東西,就開始向對方施壓,直到對方投降。只是, 他們的給予並非出自真心,是源於順從,而且給得心不甘情不願。這兩種情形與結果,都將兩敗俱傷,得不償失。 “ 這句話,講得非常好,也非常對, 現實生活實在看得太多了。 界線是一個度,不要殺雞取卵,不要把事情做絕了,這樣以後別人就不願意幫助你了。 另外教會的一些教導也要合適,不能為了屬靈,就無限度的提高要求,要有些節制,耶穌可以做任何事情,因為他是神,但是教會的弟兄姊妹不行,他們是人,需要一個成長的空間,如果要求太多太高,過於他們可以承受的,他們就會burn out。
作者說:為了避免這類情形的發生,我們必須知道什麼是我們的界線,什麼是我們需要負的責任。 後話:如果我們今天看川普總統代表美國的作為,就是一個burn out的好撒瑪利亞人的應激行為,就是老子好人做夠了,不做了,我就管好我自己就行了,其他國家,你們愛幹嘛就幹嘛,美國不會再做冤大頭了。你需要美國的幫助嗎?可以,大家平等互利! 我開始明白那個好撒瑪利亞人為什麼要離開客棧了,他是去談生意去了,他也需要錢才能養活自己和照顧鄰舍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