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在讀《史記》,但是《史記》有“毒”,寒氣逼人,使用我不得不去讀一些有營養、有溫暖的書籍去調和《史記》的“寒毒”,司馬遷老先生的九陰白骨爪還是很有功力的,讀《史記》經常使人感到不寒而慄,讀者需要練九陽真經去對抗它的寒氣,那麼什麼是經典裡面的“九陽真經”呢? 西方世界的首選應該是《聖經》,這個就不用多說了,它是人類歷史中最暢銷的書,今天還是如此,沒有一本書可以和它相提並論; 至於東方,老子的《道德經》的確不錯,但是有點太過於“玄妙”, 經文短,也不容易解釋, 莊子的著作也很好,但是又過於“逍遙”,有點遠離人間煙火,讀多了又怕讓自己這樣的凡夫俗子不知不覺地躺平,好東西沒有學到,學到了一身臭毛病,所以也不是太好的選擇,選來選去,還是感覺《黃帝內經》不錯,所以就邊讀《史記》,邊翻看一下《黃帝內經》, 給自己增加點“陽氣”, “陰氣”太重是要“死人”的,我可不想讀了一遍《史記》,把自己的思想給搞死掉。
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本來為了讀《史記》而讀《內經》,結果自己對於《內經》的喜歡要遠遠超過《史記》,本來想讀完《史記》再寫《內經》,但是一些現在的讀《內經》的想法可能就忘了,畢竟人的不同的階段的感受是不一樣的,為了記錄一些感受,今天先把讀《內經》這個攤子鋪開,這個系列注定具有中醫的特點,就是慢, 小火慢燉, 這一篇就是把鍋架上,至於燉什麼,如何燉,我也不知道, 反正不妨礙我把鍋架好,洗洗乾淨,也把柴火預備好。
如果按照人的“靈、魂、體”三元分類,《聖經》主要針對的是人的“靈、魂”這兩個部分,當然也提到“體”的部分,但是不是很多;《內經》基本上是針對人的“魂、體”這兩個部分, 很多人都知道《黃帝內經》是中醫的理論基礎,但是不一定知道《內經》也是一本人生的哲學書, 它裡面有中國的哲學思想和人生觀,而且比較健康,沒有孔孟之道裡面的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也沒有老莊哲學的那麼虛無縹緲的無為思想, 但是《內經》也沒有逃過中國文化的“玄秘”情結, 的確不是很容易懂, 裡面有很複雜的中醫理論體系, 它的表達形式和它要闡述的思想內容是有矛盾,這個和中國的歷史文化有關,很多好東西喜歡埋在地下,一定要搞得神神秘秘,非常複雜、隱晦才行,書是給人讀的,但是非要搞得令人讀不懂才行。 今天人們去讀它們,如何簡化它們,去偽存真,返璞歸真是要花一些功夫的,但是裡面的確是有很多好東西值得今天的人們去思考和運用,只是那些神神秘秘的東西就沒有必要了,那個歷史階段已經過去了。
《內經》的針對的是人們的健康,心裡和身體兩方面的健康,中醫的觀念的全人健康,整全的思想,強調未病先治,養生為主,預防醫學,它的觀念都是非常先進,今天讀起來,還是感觸非常好。在中國的醫學院裡面,人們對於衛生係多少有點看低,總是認為醫學係更實用, 但是前幾年的疫情,給所有人都上了一課,就是預防醫學其實是非常重要的,醫學的基礎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否則人類在大規模的疫情面前根本就是束手無策,被動等死, 所以中醫的預防,治未病的觀念其實是非常先進的,也令人敬佩,我們的老祖宗的確有兩把藥刷子,還是很有遠見的。
像《內經》這樣的著作,本來是人人需要讀的,畢竟養生不是治病,“養”代表是針對每一個人, “治”病才是針對病人,《內經》其實是給一個正常人讀的書,但是它卻成為一本醫書,非常高深莫測,不容易讀,本來是一本針對每一個人的書,但是普通人又讀不懂它,這個就是中國文化裡面的一個常見的矛盾。
我也讀不懂本書,但是不妨礙我去讀它和喜歡它,也許中藥慢燉才有味道,今天我就把這個鍋架起來,不怕沒有東西燉,我們慢慢來,不急。 下一篇,我可能要寫一下中醫的特點:“慢”。
(我把《黃帝內經》簡稱為《內經》,就是為了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