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何新认为淮海战役分为4个阶段:(1)何、张起义引爆淮海战役;(2)碾庄歼灭黄伯韬;(3)双堆集之战歼灭黄维;(4)陈塘庄歼灭杜、邱、李。其中粟裕的主要贡献是【承担了初期调动华野部分兵力,以及在前期战场上对华野的部分部队进行指挥和协调工作,领导了一部分阻援战斗的指挥工作(包括指挥徐东、徐南阻击邱清泉援兵和阻遏徐州杜聿明兵团南逃),如此而已。】。我觉得还应该加上【提出小淮海】这一条,才更公平。 淮海战役蒋军很快溃败的原因很多,其中指挥混乱,各派的小算盘打得震天响,对杜聿明这个刚刚从东北败阵下来的蒋介石亲信不服气,加上杜聿明误判形势,以为包围黄伯韬的不是共军主力。这和中共方面军委令行禁止,各方面严密配合,不管是那个野战军的部队,归谁指挥,都很少抗命不尊,谁也不敢推三阻四,不执行军委的命令,形成鲜明对比。【毛泽东的旗帜高高飘扬】不是一句空话。另外,东北的战局对淮海战场影响也很大,中共军队士气高昂,蒋军军心涣散。 粟裕无反可平。1958年粟裕被批评以后,既无受处分,又无降级别。仍然是中央委员和军委委员(58年以前也是中央委员和军委委员),甚至在文革中的9大和10大上也是中委和军委委员,这种【殊荣】是华东的饶漱石、谭震林等等老同志所没有的。这和黄克诚(59年以前是军委秘书长、中央书记处书记,党内职务高于粟裕)的情况完全不同。受到不公正待遇的黄克诚文革以后宽容对人,严格律己,从不居功自傲,非常有党性,从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更不吹嘘自己如何正确,对家属要求也极严(更不要说自己的秘书),是一个令人尊敬的老前辈,一个忠诚的老共产党人,值得大家学习。
下面是何新的文章:
何新:淮海战役究竟谁指挥?
淮海战役的政治、军事、后勤的总指挥、总战略指挥以及各大战场的军事总指挥——毫无疑义,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军委。除此之外再无其他人可以贪天之功。
这一事实有淮海战役从策划到结束各个阶段全过程的军委、毛泽东的全部指挥电文为证。 前此我们曾经研究过,关于淮海战役的策划、筹备和发起,与粟裕最初的建议(9.24的南进淮海建议)不仅没有任何关系——而且新的淮海战役之总策划,实际是中央军委否定了粟裕建议后形成的一套全新的方案。 其次,再谈战役的实施和各个战场的实际指挥。众所周知,淮海战役的实际战争进程大体包括以下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是冯治安部的何、张兵团起义。何、张二人是周恩来领导的中共地下系统早年布局的留子。其在淮海战役被引爆,则是由华东局饶漱石、谭震林、舒同及华野参谋长陈士榘等具体领导下,由杨斯德等实施沟通联络而成功策反的。 第二阶段是碾庄歼灭黄百韬兵团的战役。这一战役基本是华野副司令、副政委兼山东兵团政委谭震林和山东兵团副司令王建安实施指挥的。粟裕并没有参与此阶段的作战领导工作。 第三阶段是歼灭黄维兵团于双堆集。这一战役是在中央军委领导下,主要由中原野战军实施完成的。华野领导根据军委命令,派华野参谋长陈士榘率两个纵队参与了战斗。战场总指挥是作为总前委三人核心的刘伯承、邓小平、陈毅,这一阶段的战场指挥粟裕也没有参与。(编者:此战中原野战军采取“以地堡对地堡”,“以战壕对战壕”攻坚战法,进行近迫作业,工程浩大,紧缩包围圈,逐村攻击,攻占一村巩固一村。以劣势武器打败黄维、胡琏的蒋介石精锐,是一场损失小收获大的胜仗) 第四阶段是在陈官庄进行的总决战,歼灭杜聿明、邱清泉、李弥集团。战场总指挥首先是总前委刘伯承、陈毅和邓小平。华野方面则是陈士榘代替粟裕参与了指挥工作,粟裕在此阶段因病休息(参看陈士榘的回忆录)。 因此,通观伟大淮海战役的全过程,粟裕将军是在中央军委指挥领导下,承担了初期调动华野部分兵力,以及在前期战场上对华野的部分部队进行指挥和协调工作,领导了一部分阻援战斗的指挥工作(包括指挥徐东、徐南阻击邱清泉援兵和阻遏徐州杜聿明兵团南逃),如此而已。 而在战争的最后阶段,粟裕将军则因在战场上指挥协调、四处奔波辛苦,以致病倒。 所以,作为华野两位副司令之一的粟裕将军(另一位是谭震林),并不是淮海战役的总决策人和组织者,也不是战争各阶段主要战场的实际军事指挥者——这是历史的真相。 这个论点,是事实所铸成,因此颠扑不破,不是臆造和吹嘘所能颠覆的。我所以认为有必要指出这一点,不是因为我不敬重粟裕将军。而是有感于近年有关淮海战役的说法,存在盲目鼓吹某一个人的误导。 在一种泡沫化的片面宣传中,不仅毛泽东、中央军委被无视,总前委领导核心的刘邓陈更被虚无化。而发挥过极其重要领导作用、联署所有的华野命令并实际承担一线指挥责任的华野二号领导人谭震林(副司令、副政委、中央委员、华东局常委、山东兵团政委)和四号领导人陈士榘(参谋长、陈唐兵团司令员),他们的重大贡献皆似乎可被无视。难怪谭震林生前会有“贪天之功”的愤慨之辞。 ——据说,粟裕将军晚年回忆并不乐谈淮海战役。其实也是没多少好谈的,恐怕这是避谈的真正原因。 【附录】陈世榘代理粟裕参加指挥歼灭杜聿明兵团 以下文字系摘录自陈士榘将军回忆录《天翻地覆三年间·解放战争回忆录》,作者是曾经陪同陈士榘将军经历过淮海战役的陈唐兵团参谋处长王德大校: “淮海决战中,陈士榘两次出征。 第一次是第一阶段追击和围攻黄伯韬的过程中,他率先紧随追击部队,于11月9日越过陇海路新安镇(今新沂县),从皂河渡过运河,进入碾庄以南五六公里之土山镇附近,指挥路南追击部队六、九、十一纵从路南,配合路北的四、八、十三纵(由粟裕、张震在路北直接指挥)合围了黄伯韬兵团。 11日开始围歼。三天后,调整部署,交由山东兵团谭震林统一指挥围歼黄伯韬兵团,陈士榘率前指与已进至路南的野司会合。 淮海战役作战计划开始部署时,陈士榘参谋长以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的名义,写信给徐州“剿总”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何基丰、张克侠,要他们率第五十九、第七十七军及时起义,配合行动,并派城工部长杨斯德去该部进行具体策动和布置。淮海战役发起后,何、张按照华野意图,按时执行,于1948年11月8日率部起义,将起义部队拉至枣庄、卞庄地区听候改编。我山东兵团率第七、第十、第十三纵队趁机穿越何、张部防区台儿庄等地,挺进至陇海路大许屯两侧地段,遮断了徐州与黄伯韬兵团的联系,配合由东向西的追击部队,完成了对黄兵团的合围,并负责狙击由徐州东援之敌。因而,何、张的起义对我军全歼黄兵团起了重要作用,它是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北线作战的第一个大胜利。全歼黄兵团也是第二个大胜利。 第二次是第二阶段最后围歼黄维兵团。陈士榘又一次率前指三纵、鲁中南纵和特纵一部转赴双堆集战场,向总前委受领任务。 总前委确定由陈士榘统一指挥中野南集团王近山,杜义德的六纵队、华野七纵队、三纵队等部,合力围歼黄维兵团的核心阵地。经过短暂准备后,陈士榘对参战部队的攻击部署作了调整,加强了火力,组织好步炮协同,于12月14日傍晚,发起总攻。 经过猛烈的炮火准备后,华野三纵突击营——洛阳营、中野六纵突击营——襄阳营并肩突击,一举攻占了敌人核心阵地的唯一高地尖谷堆,砸烂了敌人的硬核桃乌龟壳,并打退了敌人的多次反击,牢固地占领了尖谷堆制高点。黄维兵团司令部的中心部位被压制到平谷堆,完全在我火力控制下。残敌已无力坚守。15日黄昏,在我军准备再次发起攻击前,突围溃散,黄维兵团被围困十九天之久,终被消灭。 第三阶段最后围歼杜聿明集团时,粟裕在指挥中病倒了,委托陈士榘指挥。陈士榘不分昼夜,亲临作战室值班,坐镇指挥,为淮海决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