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于栋轩的博客  
浅释有关儒家思想被误解的问题  
https://blog.creaders.net/u/12519/ > 复制 > 收藏本页
网络日志正文
浅释孝弟 2017-05-14 05:57:36

 

浅释孝弟

在阅读居住在香港的,擅长观察社会问题的专家学者们的文章时,经常会看到他们在文章中抱怨:中国人的孩子平时在家的表现,较之没有孝道教育家庭的孩子好得多;可是当他们出门在外的时候,其表现就完全不是一回事。

非常佩服处于中西文化交汇点上的香港人,在西方文化几乎成为时代的宠儿,差不多人人都在以其马首是瞻的情况下。还能够明辨是非,不被早已成为主流的西方文化所迷惑,而善于运用传统文化的优越性教育子女,并能够从中获益的英明抉择。

这种能够学以致用的非凡能力令人钦佩,其敏锐地观察事物的能力,并能够从中发现这种教育尚存在的欠缺之处,更加令人叹为观止。美中不足的是,香港人还没有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

香港人所发现的问题不是偶然的。当然也不是儒家思想的教育体系本身存在着何种缺陷,还需要现代人进一步积极发掘,有待逐步补充加强,使古代文化更趋完善的问题。

而是,朱熹先生与其后的专家学者们误导了神州圣地的莘莘学子。因为古人所建立的孝、弟人本教育,被朱熹先生等人所篡改。以致香港人无由掌握与运用,教育子女有关出门在外这方面的修养。

如今居住在香港的有心人,能够发现这种文化的不足之处,也是不幸中的万幸了,至少可以迫使大家认真正视、探索,问题原因之所在。

实际上,儒家思想以孝、弟为中心的人本教育。就是以孝道教育切实地囊括了中国人在家时,面对家人所应有的道德修养;同时以弟道教育培养中国人出门在外,如何建立人际关系,这方面的处事问题。

实际上,孔子所发明的是,一整套完美无缺的人本教育体系。可惜的是,在经过朱熹先生的误解错释中,将之扭曲得成了出不了家门的截瘫文化。以至于长久以来,中国人出门在外,有无所适从之感。

可见,建立一个完美的人本教育体系固然非常难能可贵。而继承与保持这种完美教育体系的真实性,更需要影响深远的专家学者们具备货真价实的真才实学,才能够不枉古人的良苦用心。

正因为,历代专家学者把一个完美无缺的儒家思想教育体系,阉割为残缺不全的跛脚教育。以致出现了精明的香港人只能实践,被历代专家学者扭曲得所剩不足一半的孝道教育。

非常可惜的是,孝道教育思想,已经被朱熹先生为代表的专家学者们误解得只剩下了支离破碎的一部分;而弟道教育则是在,朱熹先生意图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扭曲下,早已被错释得荡然无存了。

尽管古代文化早已被剥离的体无完肤,还能够使香港人的孩子在家的时候具有令人欣慰的表现。可见,孝道对子女的教育,有着令其他教育方式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非凡绩效。

《论语·学而》篇记述了: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里讲道:

什么叫作呢?就是兄弟姊妹的友爱。中国的五伦有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中四伦都讲得通,为什么加朋友这一伦?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特点。朋友在五伦的思想上也占一席,为什么呢?有时候有许多话,许多心情和苦痛,上不可以对父母,下不可以对妻儿讲,只有找朋友讲,所以朋友为五伦之一。朋友是一种感情的结合,这是中国文化的特殊处,这个就包括了对兄弟、姊妹,一直到朋友,伸展到社会的友情。

在本篇中孔子也有关于道的说教的记述: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南怀瑾大师对的解释依然没有逃脱古人的误导,他说:

现在,孔子告诉我们说,这个学生入则孝,在家里是个孝子。出则弟,出门在外面与兄弟分开了,怎么弟呢?就是在外面,对朋友、对社会、对一般人能够友爱,扩而充之爱国家、爱天下都是这弟字的意义。

……同时又泛爱众,有伟大的胸襟,能够爱人,尤其在此时此地来讲,对同志的友爱,扩而充之,对其他人的友爱。

在被古人并列的同一段道德教育中,出则弟泛爱众以不同的词汇,来表达不同的角度下应有的道德修养,才是孔子在这段文章中,所要表达的真实教育理念。

将这不同的修行教育,统统解释成是,爱天下人的含义。不仅有违古代文言文的精简特色,而且令人对这种组词方式有,叠床架屋、多此一举之感,使人不能不怀疑大师这种解释的正确性。

我们只要把全部论语前后融会贯通起来,用以经解经的方式诠释论语,就不难发现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所说的弟道精神的内涵,然后自然可以准确无误地显现出弟道教育的真实思想。

经过这种方式认证之后,我们就不难发现,大师对的解释错得离谱。

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说: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古人早已认定,兄弟姐妹之间的团结友爱,乃是孝道修养不可或缺的,最为基本的重要一环。兄弟姐妹间没有了团结友爱,根本就不可能称之为

试想,兄弟姐妹之间整日争吵不休,令父母寝食不安,其于孝道何有?所以,我们可以毫无疑问地确定,在孔子之前的古人,在定义孝道的时候,就一针见血地把兄弟姐妹之间的团结友爱,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履行孝道的必要条件了。

众所周知,文言文是世界上最为精简是文字语言。在一般情况下,绝对不会有拖泥带水、重复啰嗦的字句出现。

既然兄弟姐妹之间的团结友爱,被古人认定为,孝道里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份。就不应该被看成是兄弟姐妹间的关系,多此一举地作为道德修养的重要一环,被重复提出。

换言之既然被设立于孝道之外,就应该是被古人赋予了其独特的含义。当然不应该再与泛爱众混为一谈。

在古代文化中,弟道所表达的真实意义究竟是什么?

宋代大儒朱熹先生对孝弟的解释是:

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

非常遗憾,这种解释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错误,就是古代文化作为与孝道并驾齐驱的人本教育的弟道,竟然会存在着长子与独子无需这种接受这种道德教育的问题。

既然孝弟被称之为人本教育,就应该是,适用于所有的修养教育。因为,这种只限于弟弟在面对兄长的作为的解释,长兄自然而然地成为,被朱熹先生切割为,此类道德教育的局外人。

而一种不适合某些人的修养范畴的内容,怎么可能会被古人将之与人人必须拥有的道德修养相提并论?将孝弟这两个字,并列为人本修养?

因为朱熹先生这种说法,对于身为长兄与独子这群人来说,这部分人显然并无兄长可。如此解释,出则弟以及之前所提到的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的道德修养教育,则无端被朱熹先生彻底排除在弟道教育之外!

朱熹先生在其封建意识的泛滥下,古圣先贤制定的双管齐下的人本教育,竟然会被其支离破碎为,只适合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这种单方面修养的蹩脚教育。这位大儒的愚昧,着实非同一般。

在如今大陆上家家都是独子的情况下,弟道教育被朱熹先生的一句话就彻底阉割了。一个完美无缺的教育思想,竟然会成为对今日的中国人毫不适用的废弃物。

大概只有朱熹先生等半吊子才会创造出,如此荒诞不经的邪说谬论。孔门学文被扭曲的面目全非,他老先生罪不可逭。这种若有若无的东西被称之为人本修养的一环,未免名不副实。

如此似是而非的人本教育的解释,会被后世误认为儒家思想是封建专制的帮凶。与朱熹先生等宋儒一心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的利益,对古代文化肆意阉割密切相关。

而且,朱熹先生这种解释不能说明,为什么孔子强调的是,出则弟?难道在朱熹先生看来,善事兄长这件事,在家里并不需要,而只适合于出门在外的修养行为?误人子弟者朱熹先生独占鳌头!

令人万分痛心的是,新华辞海竟然亦被朱熹先生的解释所误导。对孝弟的解释亦是,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可见朱熹先生对古代文化直达近千年的影响力,直接左右了现代人对古代文化的认知。

明清时代的诸子百家,无不视朱熹先生的解释为圭臬。令人感到更为荒诞不经的是,满清时期,清朝有名的翰林院大学士周起谓与其授业之师的对句中,竟然会以调侃孔子的方式来赞美朱熹,对句为:

眼珠子,鼻孔子,朱子居然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确实长过先生。

像朱熹先生这样,本来是一个如假包换、名副其实的半吊子。竟然会被某些书呆子视为,比数千年来,对中华民族的人文教育贡献无人可及的孔子更高的存在。看来,不学无术的读书人信口开河地胡说八道,不仅限于五四运动之后;而是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时不有、屡见不鲜。

与明清时代不同的是,之前,因为大家能够明辨是非,此类半吊子的胡说八道不会得到认同。南宋与之后中华民族的衰微,与朱熹的邪说谬论能够得以大行其道不无关系。当一个国家的文化教育衰落到,以半吊子的胡言乱语马首是瞻的程度之时,国家的政经大势自然会每况愈下。

像周起谓等人的胡说八道,在满清时期代表着当时的时代潮流。可见当时文化衰退的现象已经到了是非不辨、以假乱真的程度。最终会发展到,中国人自己成为彻底摧毁了,祖先发明的世界上首屈一指、独一无二的人类文明的罪魁祸首,也就势在必然了。

满清的灭亡与中华民国的败退,都与这两个时代的书呆子左右了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息息相关。前者把朱熹先生的胡说八道视为儒家思想的金科玉律;后者则是没能够明辨是非,而错误地把被朱熹这个半吊子篡改了的垃圾货色,统统栽赃到了孔子的头上。

结果使为中华民族建立了,伟大的教育事业的孔子蒙受不白之冤。真正的儒家思想荡然无存,唯利是图的打砸抢大行其道。在这种文化风气肆虐下,中华民国在大陆的消亡也就在所难免了。

有人说:

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会为挖自己祖坟的人喝彩,世界上,没有一个将亡的民族不为自残而欢呼。

这句话,也许比较适合西方文化的口味;却未必完全适合五四运动之后的中国人。为自残即将灭亡的中华民族而欢呼的,固然大有人在;为挖祖坟式的自毁文化的行为而喝彩的,却更为甚嚣尘上。原因无他,与朱熹等专家学者误解错释中国文化息息相关。

被部份专家学者胡搅蛮缠之后,人世间的是非曲直,如果不经过一番深入浅出地反复探索,还真容易被某些只知道坐井观天的小人儒骗得蒙头转向,成为他们混淆黑白、颠倒是非的帮凶。

古代的字,经常与字相提并论。弟道的实际上,与兄友弟恭的意思相同。不同的是,其应用范围要比恭更为宽广。弟道修养,乃是谦恭、礼让等道德修养。与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倡的不敢为天下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出则弟,所定义的弟道,是儒家思想教育世人出门在外,走入社会时应该具有谦恭、礼让等基本的道德修养。她与孝道相辅相成,共同完成在家之时,与出门在外的不同环境下,缺一不可的应有修养。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儒家道德修养的基础教育,使学子能够在社会上应付自如。

所以,弟道修养的作用,是既可以自保,又可以进取的人本教育。而今,西方人发现的情绪智商,也认为,谦恭乃是高智商应有的表现。然而,这一被西方人视为圭臬的重大发现,只不过是我们祖先运用了数千年之久,深入浅出的道德教育内涵中,最最基本的普通一环而已。

中国古代圣贤的高度智慧,实在不是现代人的小聪明能够与之相提并论的!什么时候,现代人能够把中国人的祖先的教育理念达到全部认知的程度之后,再对中国文化评头论足不迟。

而今,在批判古代文化教育之前,首先应该检查一下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古圣先贤的远见卓识所构建的一整套完美无瑕的教育方针。连孝弟这种最基本的修养都认识不清,我们还有什么资格质疑古人?

《论语·雍也》记述了孟之反这个人有关弟道修养的典型事例: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这段文章说的是,鲁国与齐人之战。孟之反所在部队被敌兵打得落荒而逃。当官兵们都在争先恐后地逃命的时候,孟之反留在最后拒敌,掩护大队人马撤退。在将近城门的时候,孟之反快马加鞭赶了上来,说:不是自己胆量大,不怕死,是自己的马跑得太慢。

孟之反以其舍生忘死的大无畏精神,加上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保护了自己的同事与部下安全撤退之后。却谦称不是自己胆大敢在后面阻击敌人,而是自己的马跑得太慢。如此功成不居、谦恭礼让的态度,自然会得到战友的赤诚友谊与部下的深切爱戴。

而且作为弟道修养的楷模,孟之反这个名字还会永远活在,每一个阅读过论语的中国人的心中,博得后世千秋万代的称颂与敬仰。弟道修养达到了像孟之反这样的程度的人,当然不会出现出门在外无所适从的问题,即使是遇到了嫉贤妒能的苛刻小人,照样可以自保无虞。

《残文之后》:

孝以育儿,成就亦赫然;惜乎被伤残,出门在外,方识知未全;竖子暴邪念,卸磨杀驴;将相无辜,枉死殿堂前。

论语学而,何来此弊端;专家误承传,弟道可哀,凭空遭截瘫;人本当再现,木铎复举;麟凤有幸,重生家教后。

从儒家思想完美无缺的这两者本来是,互相结合、完整的两条腿走路的人本教育体系。而今只是被香港人有效地运用了,整个人本教育的四分之一——半个孝道教育,就获得了显着的成就来看,宋相赵普所说的:半部论语治天下!并非虚夸之语。

如果孔子的整个孝弟教育体系,能够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一丝不茍地彻底应用、全部发挥出来,其效果必然更为显着。尤其是能够以身作则地以上行下效的方式,循循善诱地实施孝弟教育子女的家庭,会飞出一群金凤凰应该并非奢望。

因为缺乏弟道教育,只是经过孝道教育的孩子之中,有一大部分人,在生疏环境下,面对陌生的人与事物的时候,往往会因为不适应,而出现畏首畏尾、不知所措的拘谨。

如果不能在社会熔炉的磨练中,通过学习迅速适应的话,往往会错失良机。以致虚度人生,在默默无闻中,终老于滚滚红尘。这类人虽然在步入社会中,会出现诸多不适,至少可以自保,且比较不会惹事。

另外一种是,缺乏弟道修养的人,往往会在社会上目空一切、刚愎自用。通常会在人际关系复杂的社会中,被碰得头破血流。更严重的情况可能惨遭身败名裂、毁家亡国的下场。

历史上此类典型人物有:狂妄自大,被重耳退避三舍,骄纵得不可一世,终致败亡的楚国元帅成得臣;自命不凡,与神射小将养繇基轻狂比箭,大意丧命的楚国叛臣斗越椒;自以为是,丧师四十万大军,死于纸上谈兵的元帅赵括;

更有力大无穷、英勇无敌、所向披靡的霸王项羽;足智多谋、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帝君关云长等人,都是因为自尊自大,终致轻敌而惨遭败亡的下场。普通人虽然因为格局有限,即使是自命不凡也不至于因之丧命,却因而造成败事者,更是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历史人物如是,现代人物亦然。诸如,高岗、饶漱石,林彪、刘少奇,等叱吒风云的时代名流,大多数都是欠缺弟道修养,而不知功成身退的趋避之法,终至死无葬身之地的典型事例。

可见,弟道对出门在外的学子生存的重要性。而在西方文化的马列主义造反有理,这种视道德修养为无物的打砸抢行事作风下,最终会成为惨遭杀身之祸的悲剧人物并不意外。

同时,我们也不可忽略了,这种教育对减轻国家税赋的巨大贡献。因为高度的道德修养使人们极少犯罪。古代人可以不设监狱,当然也不需要庞大的狱卒队伍与无所不在的治安人员,以及这些人与罪犯们庞大的行政支出。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经济领先于全世界并非偶然,儒家思想的人本教育的巨大贡献功不唐捐。

本文意在恢复孔门学文的本来面目,这种成功地实施了上千年的教育理念,应该可以给大家提供一整套完美无缺、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尤其是对善于使用传统文化来教育子女,且已经发现其中的不足的香港人,可以提供一个对目前的不足之处有所改善的美好愿景。

儒家思想以孝弟为人本教育,本来是由在家之时大家常用的孝道修养,加上出门在外的弟道修养。通过这两者的相辅相成,合成为一整套内外兼顾、不偏不倚、行之有效的完美无缺的教育体系。

令人非常遗憾的是,因为儒家思想被误解错释的结果。干净彻底地抹煞了弟道的教化作用,只剩下了被篡改得面目全非的孝道这半截人本教育。结果使古人这门内外兼修的完整教育体系变成了,出不了家门的瘫患文化。以致于香港人敏锐地发现,被抹杀了弟道教育,使子女面临着出门在外的困境。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爱与罪》一节中讲道:

中国人谈孝字,父慈子孝是相对的,父母对儿子付出了慈爱,儿子回过头来爱父亲就是孝。兄友弟恭,哥哥对弟弟好,弟弟自然爱哥哥。我们后来讲孝道:你该孝,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个说法有问题,天下的确有些不是的父母,怎么没有不是的父母呢?这不是孔孟的思想,……

大师发扬传统文化的良苦用心令人钦佩。美中不足的是,因为大师的学识是师承于清代大儒。其时,孔门学文早已被扭曲得面目全非。大多数专家学者难免会沿袭古人的错误,递传下来,会有误解错释之处,也就不足为奇了。

俗语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而圣贤也多非一出生即是圣贤,故其在成圣之前也未必能做到无过。另有一句话是:世界只有两种人没有错误,一种是泥人,一种是死人。(这种说法,应该是出于没有圣人出现的国家。)如果非要强调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孝道根本就无法立足。

所以,在行孝这个问题上,注重的是个人修养的教育,而不应该纠结于父母是否有错的问题。儒家思想孝道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大孝于天下!这才是,孝道教育的核心思想。

帝舜的禅让时的自白: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就是孝道在古代扩展到政治方面的实际应用。以舍生忘死地精神,无需任何条件地拯救世人,才是大孝於天下的真实写照。

心胸宽广到这种程度,帝舜不仅没有舍弃犯过错误的人,而是专门为犯过错误的人承担他们的罪恶。以拯救天下人为己任的大无畏精神,书写着儒家思想所提倡孝道的真谛。这也是中国没有真正的奴隶制度的根本原因。

而今世界上无论是专制国家,还是民主国家,贪官污吏几乎层出不穷。如果官员们能够从孝道中,领悟到大孝於天下的教育真谛。贪赃枉法者即使是不能彻底销声匿迹,也应该相去不远了。像如今捉不胜捉的贪腐恶状的根本原因,与缺乏大孝於天下的孝道教育不无关系。

释迦牟尼佛面对把自己大卸八块的歌利王尚且要,千方百计地予以救赎。说明了,一个修行者是否能够悟道的关键之处就是,能否真正做到大爱于天下。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父母的态度,尚且斤斤计较的话,对其他人更不可能无私奉献。毫无疑问,这种解释彻底违背了孔子以孝弟立本的修行态度。

儒、释、道三家的最终目标都是悟道,唯此,才有可能悟得明心见性的本性智慧。此三家的修行方式各异,儒家是以入世间法的方式来达到悟道的境界的。孔子的学识不需要通过学而知之的无上智慧,就是这种悟境的真实写照。

做为人本教育的孝弟,实际上是修行悟道最基本的基础,与出世间法的佛、道的修行目的一样,不同的是,儒家思想是从作人开始,以人本教育为基础,逐渐达到时刻以儒家的核心思想仁与义的非凡修行程度,来实现自己的悟道之境的。

所以,儒家思想的修行方式,首先是从家庭做起,逐渐实现大爱于天下这个宏伟目标。才有可能达到孔子一以贯之,这种一通百通的本性智慧。才能完全明了与建立一整套,内外兼修、家国皆益的至高无上的人类文化教育体系。

《论语·先进》篇,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闲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从这句话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兄弟之间的团结友爱,乃是孝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搞不好兄弟姐妹间的关系,则遑论行孝。古人建立的弟道应该具有其独特的意义,并非末学闲来无事,以臆测遐想的不实之词,蓄意招摇撞骗于天下。

〈鞭打芦花〉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

闵子骞的后母给闵子骞,以只能做烧柴用的芦苇花,做了一套厚厚的棉衣、棉裤。在寒风刺骨的北方的冬天,被冻得麻木不仁的闵子骞,行动不便。闵父以为儿子偷懒,施以鞭刑,发现了儿子的棉衣、裤竟然是用芦花所絮,气得非要休掉这个蛇蝎心肠的恶毒妇人不可。

闵子骞最终说服了父亲,原谅了继母,之后彻底感化了继母。一家人得以和和睦睦其乐融融地共同生活,就是儒家思想所宣扬的孝道的真谛。闵子骞这个故事,以活生生的事实说明了,真正的孝道是对有不是的父母依然行孝如仪,不仅能够平息家庭问题,更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性情,增强一家人的亲情。

中国文化讲究孝道,除了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一个享有天伦之乐的安定和睦的生活环境;为国家在治安方面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经济负担,从而,通过降低税赋来实现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之外;也能够为修行者的悟道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孝道功勋》:

享天伦之乐,孝道育儿福寿硕,政通睦谊博;神州文明冠天下,孔子为木铎。

去国家负荷,节流开源成本缩,产品竞孰卓;经济效益冕华夏,人本头筹擢。

这种孝道为本的教育模式所创造的,和睦幸福的生活空间,以及在这种文明气息熏染下的公务员,更容易发挥他们廉洁奉公的优良品质。中国历史上遥遥领先于西方国家,与较少有贪官污吏的胡作非为,政通人和的道德修养所凸现的经济效益息息相关。

孔子在做中都地方官的从政过程中,所取得的非凡成就,就是其躬行德政的真实写照。其行之有效、以德领政的行政经验,在《史记》与《东周列国志》都有记述:……乃用为中都宰。孔子在中都大治,四方皆遣人观其政教,以为法则。因而升任司空,再升为司寇。

齐人对孔子的治国能力望而生畏,认为,长此以往鲁国必将称霸于诸侯。而如果鲁国称霸,则是齐国之害。所以会费尽心机地培养歌姬,送鲁定公美女八十,骏马一百二。季氏与定公沉于玩乐,而荒废朝政。孔子因此挂冠离职、不辞而别。

《论语·微子》记述了: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如果孔子真如反对儒家思想的现代部分专家学者所说的那样,是一个官迷心窍的名利之徒的话。正可以趁着他们荒废朝政的有利时机,欺上瞒下、大权独揽,自然可以为所欲为。又何须四下求官、到处碰壁?甚至大可以与定公、季氏等人同流合污。

同样以金钱美女投其所好,岂不是贪官污吏们所常用的升官发财的良好时机。从而瞒天过海地贪赃枉法,不正是官运亨通的最佳捷径!?又何至于背乡离井、周游列国而一事无成?

如果这两位国家领导人具有以孝弟为本的道德修养的话,应该会想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有违于孝道,可否对得起列祖列宗,以及自己治下的黎民百姓,鲁国称霸于天下则易于探囊取物。

可见,这种沉迷于个人享乐,而荒废朝政的行为,与大孝于天下是何等的背道而驰!

另外,如果大家能够以孝弟修养严格要求自己,高居上位者应该能够从中体会到,自己何德何能,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他人的贡奉。国家政经稍有起色,尚需不懈努力才能达到臻于巅峰的大治之境。

只有随时都能够以谦虚谨慎的态度自我反省,才不至于被眼前一点微不足道的成就冲昏了头脑,以致上当受骗而浑然不觉。定公与季氏的胡作非为,影响的可是整个鲁国的振兴大业!

正当立志大展宏图的孔子,此时的郁闷之情可想而知。一心想把治理中都的经验,运用于鲁国的发展之中,成为人人所向往的世外桃源。真可谓是:

美好的愿望无法实现,大同愿景无由可见;列国之中知德者鲜,淩云壮志无以施展,满腔热忱付之黯然!

今日的贪官污吏何尝不是,一群不知孝弟为何物的西方文化的受害者!在鲜廉寡耻的西方文化影响下,既然一丝不挂可以成为大放异彩、领先时尚的佼佼者;贪赃枉法自然也不必引以为耻而不安,于是,尽管反贪的力度空前绝后,反贪的业绩却只能产生,事倍功半的可怜结果。

这也难怪,刚刚从原始森林中强食弱肉的丛林法则中脱颖而出,仅仅从百多年前才结束了,统治阶级以欣赏奴隶们自相残杀为乐、惨无人道的,野蛮透顶的奴隶制度,进入了人类文明边缘的西方文化。

这种冷血到无视他人死活与痛苦的野蛮文化,与中国大孝於天下的古代文化何止是天渊之别!这种人哪里还有半点道德修养?难怪他们会发明出一夜情、婚外情与换妻俱乐部。

这种表现不正是与猪狗一样,除了纵欲淫乱之外,根本就没有丝毫情感的禽兽文化!?内中更有诸多不明是非的受骗上当者,往往会在人财两失之后,弄得家破人亡,一死了之者不计其数。

这种文化会把,原始社会中猪狗之类的普通动物生活习性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并非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只是我们在崇洋媚外风气的影响下,也把这种禽兽文化视为圭臬,就未免太过无知了。

《淫乱殃民》: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圣人古训,岂可不慎;淫人妻女,难免被淫;上行下效,祸延子孙;一夜情欲,猪狗之亲;校院竟倡,竞学兽禽!

何其颠倒,现代学人,社会混乱,专家领军;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斯害不除,人无廉耻;妇孺受欺,家欠和气;贪官难清,国无宁日!

言归正传,如果在行孝这个问题上,首先要特别强调父母必须做到没有错,则世界上没有无不是的人。持这种论调的人虽无废除孝道之意,却已堕入不废亦废之中了。

真正的儒家思想不是死板板地食古不化的教条,而是教育世人臻于至善的灵丹妙药。如果仅仅只是不会善加利用自己优越的文化倒也罢了,从对文化的误解,到诽谤羞辱自己祖先的智慧,则未免太混球了。

在一毁再毁之后,再肆无忌惮地诅咒为我们建立了完美的文化的祖先。以致具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称的中国社会,竟然会成为贪官污吏横行霸道的罪恶场所,不禁令人感慨万千!

有人痛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为孝。这种儒家思想有关忠、孝主张的荒谬愚昧。反对这种灭绝人性论调的言论与行为值得肯定。

然而反对孔子的白痴们所不知道的是,这种说法只是宋儒之后,所出现的奴才走狗式的小人儒,为了阿谀奉迎专制统治者的胡作非为,使官员们能够死心蹋地的为统治者所利用,而创造的统治方法,实际上与儒家思想毫不相干。

《孔子家语》记述了:

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皙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而闻之,知其体康也。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子曰:汝不闻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殪死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

这段故事介绍了,曾子弄断了瓜苗,被老父打得半死,自以为是尽孝。

孔子气得要开除曾子这个学生。孔子教育曾子,在面临重责的时候,赶快逃命才是尽孝。并毫无置疑地痛斥了不得不死的做法是: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真正的儒家思想不会做反人性的事情。只有一些自以为是的半吊子,才会做出一些灭绝人性的傻事。

这段文章同时也说明了孝道的真谛。瞽瞍时常有置舜于死地之恶,常言道虎毒不食子,欲置其子于死地之不是,毒逾猛兽,而舜照样行孝如一。面对恶父的不法行为以防范、逃避,晓以大义等方式,避免犯罪。才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关于孝道教育的内涵。

《人本之益》:

中西文化交汇处,智者超然不自误;孝道拈来传子孙,材成犹惠及先祖。

悲夫弟道遭剔除,在外如迷八阵图;重振本真孝弟风,灭绝枉法免贪腐。

 


浏览(245) (3) 评论(0)
发表评论
我的名片
于栋轩
注册日期: 2017-05-12
访问总量: 83,131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最新发布
· 证伪六经专家误 古人习惯增原著
· 中西两曆鉴 该过哪个年
· 包脚之祸因何来 无视道德好色灾
· 否定文化因错识 不求甚解易自欺
· 欲见本性必行善 恶为亚心证灼见
· 民主之父李登辉 授贪继任鬼制宄
· 无内容
分类目录
【文化教育】
· 证伪六经专家误 古人习惯增原著
· 中西两曆鉴 该过哪个年
· 欲见本性必行善 恶为亚心证灼见
【動物錄像】
· 轉帖自仙遊野人網友
【杂谈】
· 学习小儿真愚痴 院校美艺孰有智
· 日倭误导鲁迅闹 狄蛮字因习性造
【随感杂谈】
· 包脚之祸因何来 无视道德好色灾
· 否定文化因错识 不求甚解易自欺
· 民主之父李登辉 授贪继任鬼制宄
· 无内容
· 经济发展重效益 文言文炼竞无匹
· 无内容
· 差之毫厘仅一字 谬之千里见无知
· 颠倒是非的哲学泰斗黑格尔的狼子
· 颠倒是非的哲学泰斗黑格尔的狼子
【人类历史】
· 缺氧难建通天塔 华人始祖非夏娃
· 洪水漫漫无退路 伪人类史圣经著
· 无内容
· 无内容
【古文浅释】
· 兵法不授卫灵公 反战固守君子穷
· 兵法不授卫灵公 反战固守君子穷
· 不识论语伪博士 诽谤圣人谗胡适
· 不识论语伪博士 诽谤圣人谗胡适
· 里仁为美意何在 无上智慧因此开
· 浅释《推背图•五十六象》
· 浅释《推背图·四十二象》
· 大孝天下育全人 而今此道已半沦
· 情绪智商今日现 弟道教育更超然
· 浅释《推背图·四十一象》
存档目录
2018-01-27 - 2018-01-27
2017-12-07 - 2017-12-30
2017-10-01 - 2017-10-26
2017-09-04 - 2017-09-15
2017-08-02 - 2017-08-30
2017-07-03 - 2017-07-30
2017-06-04 - 2017-06-29
2017-05-14 - 2017-05-29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