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人想象现代战争,太勉强他们了。其实此象可以用500年前的戚继光抗倭故事来解释。此象多处指代戚继光抗倭使用的新式武器。武器如果不继续改进,将危害国家。 金注《推背图》第五十六象新解,“兵器专家戚继光”
图中,两人持矛,口喷火,两鸟天上飞,有鱼水中游。原图略。 谶:飞者非鸟,潜者非鱼。战不在兵,造化游戏。 颂:海疆万里尽云烟,上迄云霄下及泉。金母木公工幻弄,干戈未接祸连天。 金圣叹注解:此象军用火,即乱不在兵之意。颂云,海疆万里,则战争之烈,不仅在于中华也。 一般认为此象是指未来的高科技战争。 由于金注《推背图》与正本相比,多处涉嫌篡改,所以此象图、文字、顺序,也可能被改动。虽然此象按金版的顺序是未来事件,但笔者不以未来战争,而以已经发生的历史(或者故事)来解释此象。 金注《推背图》第三十象,至第三十一象,时间跨度达158年。笔者在《金注《推背图》第四十七、四十八、五十七象合解,“圣人王阳明”》一文中,试解出了王阳明,而王阳明就是在那158年的历史里。在本文里,笔者以那158年的历史中的另一人物戚继光,来解读此象。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蓬莱人。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 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斜体字引自百度百科) 戚继光有关的历史,似乎与图文能对应。笔者试解如下: 1) 图中多处指戚继光抗倭时使用的武器。 图中涉及多种武器,但根据武器的特征,在明朝可以出现,不必解读为未来武器。 1. 人喷火,表达方式比较夸张,不过笔者认为《推》作者只是想表达一些武器与火有关。 戚继光曾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戚继光还注重研究葡萄牙和日本的新式火器,仿制出鸟铳和“佛朗机”炮,从而使明军进入了冷热兵器混用的阶段。网文有提及,戚继光设计的火枪,配备了瞄准镜和双重点火系统。总之,与火有关的武器,是戚继光改造的重要武器。 2. 图中的飞鸟,表示一些武器是飞行器。 飞鸟可指纸鸢。 “戚继美(戚继光弟)介绍:绑着火箭推进器的纸鸢,有飞弹一般的威力,戚继美往炸药里掺了泻药,辣椒粉等,弄的土肥丘的部队团团转。”(摘自网文) 3. 图中的鱼,表示一些武器用在水中。 鱼可指“水底雷”。 水雷是最古老的水中兵器,它的故乡在中国。水雷最早是由中国人发明的。1558年明朝人唐顺之编纂的《武编》一中,详细记载了一种“水底雷”的构造和布设方法,它用于打击当进的侵扰中国沿海的倭寇。这是最早的人工控制、机械击发的锚雷。(摘自网文) 1558年之前出现的“水底雷”用于抗倭,时间与戚继光的活动年代对应,推测戚继光使用过这种“水底雷”。 4. 图中兵士所持矛,指戚家军的独创兵器“狼筅”。 戚家军的独创兵器狼筅,一种在竹子上安装枪头的长矛,还留有竹子上的繁茂枝叶——据说可以作为防御工具。(摘自网文) 狼筅还有其他形式,下文有再提到。 2) 谶“飞者非鸟,潜者非鱼”,指空中和水中使用的两类武器。 这两句谶,与图中的鸟和鱼相对应,主要指前文提到的飞鸢和水底雷,当然也可以指同类的其他武器。 3) 谶“战不在兵,造化游戏”,指戚继光抗倭时,制胜的关键是新奇武器。 谶中“兵”的原意,是士兵。 “战不在兵,造化游戏”,意思是戚继光作战,关键不是用兵,而是能造出新奇“好玩”的武器。推测《推》作者用这两句谶来强调新奇武器在戚继光作战时所起的作用。《推》作者如果持有这种观点,不一定十分正确,但从字面上似乎可以这样理解。 4) 颂“海疆万里尽云烟”,指倭寇之祸。 “海疆万里尽云烟”,指明嘉靖之后,从山东至广西万里海岸线,受倭寇侵扰。 5) 颂“上迄云霄下及泉”,指戚继光在福建两处抗倭的关寨。 “上迄云霄下及泉”中,有两处地名,分别是云霄和泉州,均在福建。 “云霄”,指福建省南部沿海的云霄县(云霄驿),属今福建漳州市。 葵冈寨(在云霄县),在今古楼村东岭上即盘陀岭顶。为古代关寨。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总兵戚继光于此据险拒倭。有关葵冈寨的文字,改写自新浪博客《云霄县古遗址》一文,作者为秋风佛灵。 “泉”指福建泉州。 崇武古城在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东南海滨,濒临台湾海峡,系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经略海防时为抵御倭寇所建。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视师崇武,北城门横眉石刻“威镇海邦”传为戚所书。有关崇武古城的文字改写自网文。 6) 颂“金母木公工幻弄”,指戚继光等,用金和木作为材料,发明或改良造武器。 指戚继光等,用金和木作为材料,发明或改良造武器,“工幻弄”,指武器形式神奇。 主要使用“金”来改造的武器,虎蹲炮是典型。但巧妙结合“金”和“木”的新式武器,就是笔者也十分感兴趣的神器“狼筅”。 狼筅(音xiǎn),古代兵器之一。又名长枪,亦称做狼牙筅,狼筅原是明朝矿工起义军发明,后为戚继光抵抗倭寇时所操练“鸳鸯阵”的武器配置之一。其械形体重滞,械首尖锐如枪头,械端有数层多刃形附枝,呈节密枝坚状。附枝最长60厘米,最短25厘米。杆长5米。头与杆均为铁制成,重约3500克(纪校新书称牙筅重7斤,旧制1斤16两约600克,所以应该是4200克),均为力大之人所使用。其技击方法主要有:拦、拿、挑、据、架、叉、构、挂、缠、铲、镗等。 而戚继光改进的狼筅,使用竹木,装上铁枪头,即使用“金”和“木”。 在长而多节的毛竹顶端装上铁枪头,两旁枝刺用火熨烫的有直有勾,再灌入桐油,敷上毒药。战斗时,倭寇长刀虽锋利,却砍不断软枝,竹节层层深,能挡住长枪刺入,狼筅兵在前冲阵,长枪兵紧随左右,大刀接应于后,杀得倭寇死伤无数。 7) 颂“干戈未接祸连天”, 指武器如果不继续改进,将危害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