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圣者-----汪精卫
精卫是汪兆铭的笔名,是激励自己,即使在希望再渺茫的情况下也要戚而不舍。这个态度也始终贯穿了他的一生。
汪精卫是史上最大汉奸已经盖棺了,他不像李陵,洪承畴是被俘后变节,级别也不是秦桧所可比,作为国民政府主席在个人毫无外在胁迫,战争尚未完全展开之际主动投靠,汉奸的性质已无可改变,但汪精卫在民族危难关头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表现出的利他主义的和牺牲精神在中国泱泱数千年的历史中很少有人能够超越的。
当年满清政府搞洋务运动,由朝廷出资送大批青年才俊出国留学,这些留学生都成了未来民国各行各业的翘楚,大陆来的人还能熟悉的有孙文,鲁迅,蒋介石,胡适,汪精卫… … 民国政府中几乎是全线海归,就连北洋军的一些高级将领也都是海归,如段祺瑞,冯国璋 … … 这些留学生中一些学成回国,为朝廷效力,而另一些留在了国外,这些洋举人们同国内跑出来政治避难的土举人们一道,参加了名目不同的反政府活动,照现在的说法就是成了狹洋人以自重的“反华势力”。
由于孙文搞共和革命最早,名气也最大,国外各式各样明的,暗的,政府的,民间的基金,赞助都会去找孙文,最后境外各式各样的同乡会,同学会,就都合流到他的旗下,成为以推翻满清,建立美国式或法国式共和体制为目标的革命党。当时的情况,革命党只能在国外或外国人的租界活动,而在中国人的辖区,几乎没有市场,在国家内忧外患之际,被视作只会捣乱,不会帮忙的乱臣贼子。而以康有为为首的保皇党的目标是政治体制改革,建立英国式或日本式的君主立宪。
年轻的汪精卫就在这个背景下脱逸而出了,汪精卫口才好,文笔好,相貌堂堂(后来还被列为排在梅兰芳之前的民国四大美男之首,老三老四分别是张学良和周恩来),迅速成为孙文的重要助手。孙文用从国外弄来的钱,在国内雇佣军队搞起义,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被梁启超讥为“远距离革命家”,“徒骗人于死,己则安享高楼华屋”。此时,汪精卫挺身而出,愿回国赴死,以挽回革命党人只会躲在国外鼓噪却让别人送死的恶名。行动的目标就是暗杀当年清政府最高领导人摄政王载沣,无论成败,只须赴死。临别前作诗:
街石成痴绝,沧波万里愁;
孤飞终不倦,羞逐海浪浮。
诧紫嫣红色,从知渲染难;
他时好花发,认取血痕斑。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
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燕台。
此时我们可以看到汪精卫为了信念是不会在乎生命的,他相信中国只要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中国就会繁荣富强,虽然献出生命,也可以“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燕台”。
袁世凯借助革命党逼迫清帝逊位后,中华民国就算成立了,国民革命就算成功了。作为民国的功臣,革命的元老,汪精卫这时却隐退了,留学法国,继续深造,以期未来为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就汪精卫的历史表现来讲,他也不是个贪恋权位的人。
然而,国家的现状却令汪精卫失望了,虽然民国了,国家更乱。外患未除,内争纷起,尤其是袁世凯称帝失败后,国家四分五裂。孙文不久又死了,国家更是群龙无首。民主制度在中国的这群海归精英手里,竟都成了争权夺利的工具。军队也失了控,成了各路军阀同政府讨价还价的资本。
随着老一代革命党人孙文,黄兴,宋教仁的过世,汪精卫就成了党内外民望第一的领袖,蒋介石作为一颗政坛上的新星,虽可拥黄埔学生军自重,但论威望和地位,还无法和汪相比。1925年7月1日,新的国民政府再次成立,汪精卫被选为国民政府主席,兼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但以汪精卫的为人和作风,在当年的腐败成风的政界是很难有所作为的。汪精卫淡泊权利,为人诚实,清廉自守,对下属又很严格,因为没好处没人愿意跟他,这很像现在的马英九,但在当年这样的乱世,光有清誉,没有阴谋,奸诈和手段是很难去领导一个国家的。随着日本侵华危机的爆发,汪精卫的悲剧就发生了。
此时虽然军阀渐附,共匪渐清,经济文化也逐渐恢复繁荣起来,但中日两国国力的差距已经和甲午战争的时候不能相比了,日本的全盘西化在甲午以前就完成了,当年在国力相当时,就把中国一击而击溃,又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日本更已不是被西方侵略的对象了,而成了和西方并列,可和西方列国叫板的强国了。
汪精卫和蒋介石都是留日海归,对日本都是了解的,论国力,武器,训练,士气,中国军队远不如日本,即使论国家的团结,人民对战争的思想准备都比不上日本。全国舆论对日抗战的口号是喊得山响,更是不输甲午以前的阵势。共产党为求苟且,继续分裂国家。各路军阀,等需要出兵时,却保存实力,临阵退缩,被共产党捧为救命恩人,民族英雄的张学良置国仇家恨于不顾,为了他的少帅的奢华生活,不费一枪一炮,放弃东北。后日本进驻热河,汪精卫以国民政府主席的名义责成张学良迅速回击,收复失土,张少帅竟拒绝执行,汪精卫甚至以辞职相迫,都无法使张就范。招兵抗日,竟鲜有响应,战事一开,官兵夺路而逃。如同日本和谈,爱国人士马上口诛笔伐,铺天盖地。和当年有些革命党一样,抗日是自己的,送死是别人的。汪精卫内无亲信,外无军队,空有一个不粘锅的清廉形象,你说,他能干什么。如果能用生命可以改变局势,汪精卫会毫不犹豫的放弃生命的,更不用谈金钱和权势了。
中国传统文人重名而轻利,为节义绝不苟活。汪精卫可不是一般的文人,孙中山的遗嘱汪是代笔,孙文听后一字不改。当今中国国民党每每宣读总理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就是汪的文章,汪精卫绝对比大多数人更明白身后名节的意义。
按当时的国内外情事,中国的未来有两种可能,
一,在无外援的情况下,日本如果只专注经营中国,中国必亡(以汉人为主的中国在历史上已经亡过多次,已经有很多现成的托词和借口了)。而亡有两种亡法,一种是焦土亡国,直至愿意抵抗的人死尽,整个大陆被日本“统一”,成为未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另一种是谈判,以避免生灵的涂炭,至少争取保留国号,甚至军队,这是汪的选择。
二,如果西方国家参战,情况就会逆转,以美国的国力,日本虽有坚强的国民意志,也必败(最终结果:日本投降),中国于是就亡不了了。如果是这样,中国就一定要保留一定的抵抗能力,并坚持抵抗,直至国际环境发生变化。这就是蒋介石选择。
汪精卫不是执行第二项政策的人选,因为军队不听他的。但不管最终的结果是亡国还是胜利,他在历史上都是变节者,而且是最大最臭的变节者。
这时的汪精卫,面对镜子,看了看自己,身上除了生命,还有什么东西可以为这个国家牺牲的,并可以换取哪怕就是这么一点点的民族利益的?
有!!!那就是知识分子的命根子---名誉!!!
纵观历史,有几个人能够做到这点呢?
每当有人拿汪精卫说事儿,口沫横飞地痛斥汉奸时,我心中对汪精卫的敬重就更加重一分。愿意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牺牲可不是随便说的。
多年以后,宋庆龄和何香凝到狱中探视以汉奸罪被囚禁多年的陈璧君,劝这个年轻时的挚友只要承认汪精卫是有罪的,就可以出狱。但这个汪夫人,至死都不肯背叛自己的丈夫,对丈夫的付出说个不字。
06.08.2008 于南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