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爷时代全民基本一贫如洗。 家里能多有几件换洗衣服的, 如果不能算是富人, 起码算那个时代的小康水平。至于这色彩嘛,更不能讲究了。全国男女老少穿衣戴帽不外是军绿,灰,蓝, 白,黑等几个颜色。如果你跟我岁数差不太多,你回头看看自己在小学中学大学的老照片,肯定会感叹那个时候色彩的贫乏, 连人们脸上的表情也呆板木滞。
文革前后几年,胡同里还能看见老人们穿中式大档裤,扎裤脚。印象里,中式大档裤特点是前面没有西式男裤的拉链,不开口的。同时裤裆和腰围处肥大,要挽两挽,再扎个大布裤带子。中式上衣是对襟儿布扣,没有肩膀。要是溜肩膀穿中式上衣,肯定不好看。当时年级比较小,不喜欢中式裤子,是因为前面没有开口子,上厕所小便不方便。每次看到小学的男老教师去厕所,要把裤子完全解开,就觉得太麻烦了。小孩子穿中式裤子,一个不小心,那裤子就会整个掉下来弄脏了。印象最深的,是看到胡同里的老头们蹬三轮车时,在上车之前,要先把裤裆一撩,再翩腿上车。不然,那肥大的裤裆非得挂在车座子上。我自己没穿过中式大档裤,只穿西式男裤。 可在学骑自行车时倒有几次大裤裆挂在车座后面的尴尬经历。 你说,这裤裆得有多肥大? 估计要是巧手的话,把那裤裆多余部分裁剪一下,都可能再给我作个裤衩子了。
文革开始期间很流行穿黄色旧军服,就是毛爷取消军衔制之前的制式军服。那种旧军服是卡其布料作的,很结实。肩膀上还有布扣,原来是别肩章用的。 那刚换装的绿色军服, 在当时的青少年眼里没有多大价值。 尤其,当兵的上衣只有两个上衣口袋,干部才有四个口袋。据说,以此区别战士和军官。只有排级军官才能穿四个兜的军服。
小学期间,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于我们倒也没有多大的差别。我们还是穿着布衣布裤带着红领巾。也不知道什么流行样式。小学叁加宣传队,要求每个人要穿绿军服,把袖子挽上去,露出白布袖子。好在那个时候,衣服店里不是蓝的就是绿的,倒也不成问题。
中学期间,胡同的大部分孩子还是穿一般蓝衣服。只有女孩子可能多些颜色。
不过,中学里的小流氓们真敢穿。 西方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流行的喇叭裤, 我在我们那个东直门胡同里的中学里看到了。那小子是当地有名的小流氓。 穿条绿条绒的喇叭裤,把个小屁股绷得紧紧的。 真没有想到这胡同里的痞子还这样赶时髦, 居然把西方流行的式样都学过来了。 估计可能他去北京的使馆区专门观看老外的衣着式样。回来有样学样。别的不说,那做喇叭裤的裁缝是真的手巧。
中学的时候,胡同里的中学生们还流行过瘦腿裤。这也是从西方的流行式样中学来的。问题学生们把裤脚,裤裆和屁股部分缩小。造成长腿小屁股蛋的卖相。 这和我们一般学生的肥裤裆倒是正好对比相映有趣。有个男同学因为总穿他父亲的肥大工作服还得了个外号,大裤裆。 另外, 那个时候还流行过穿一身蓝,脚上要穿白底懒汉布鞋。去商店里买那个白底懒汉鞋时,要指明鞋边是白布双边的。这才是正宗的流行样子。七十年代中期,我们那个中学还行起穿卡其布工作服。好像和那个时候宣传工农兵有关。我倒是赶上这个流行了, 还特意向复员后做工人的三叔要了一件穿到上大学。还记得,我报道的第一天,就是那件穿了两年的工作服。 后来搬到西城区和父母同住。发现大院里来来往往的青年们都穿绿军装。尤其有些当年二十多岁的文艺男青喜欢穿一身军装。从后面看过去,还以为是军人。据说,这叫仿军队文工团。其实,军队文工团那帮家伙,油头粉面的,穿上军装是糟蹋军人英武的形象。
高中的时候,因为长个子,母亲把父亲衣柜里的旧军服拿出来给我穿。有件黄呢子军装,我很喜欢。穿上没几天,老师传话说,中学生穿呢子军服影响不好。 结果,母亲把那件军服染成黑色的。气得我真是要死了。那年头,能穿件黄色旧军服,还是呢子的,可是很有“派“呐。把它染成黑色的,就不值“钱“了。后来,在大学期间,这黑军服也穿了三年。外面套上一件大蓝褂子。在风沙大,冬天寒冷的北京,非常实用御寒。也就顾不得好看流行之类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