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视野下的东西方制度对比 宋鲁郑 2011-04-27 00:06:38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1076739.html 2012年,是全球极为少见的大选年。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有四个国家——中、俄、法、美要举行大选或领导层的新老更替(当然对于华人来讲,中国的台湾也面临选举,只不过其影响之微,往往难以进入国际社会的视野)。这从而成为东西方制度对比的一个契机。 从目前看,只有中国在几年前就已经确定了新一代领导人。并且在随后的五年间积累治理国家的经验,实际参与现行政策的制度和决策——比如跨越两届领导人的“十二五规划”,确保了政策的延续性与稳定性。 反观西方,2011年即选前一年就不敢再推出任何改革的计划,全力以赴准备选举。法国的萨科奇总统2010年还勇于推出退休制度改革,但2011年就再也不能进行改革了。美国总统奥巴马也类似,2010年尚能推出医疗改革方案,甚至当时还敢于声称即使只作一任总统,也要医疗改革方案成功。但真的到了选前一年,就只能搁置一切改革措施了。不仅如此,假设2012年出现政党和人事轮替,新任领导人第一年往往是熟悉情况,也难以实质性的治理国家。相对于中国,至少会出现两年的空置期。要知道,西方的领导人一般任期四年,掐头去尾也就是两年的有效时间。这还不算期间出现的其它选举:如州长或市长选举,议员选举。这些选举也同样需要总统挂帅、站台。真正的治国时间,可谓寥寥。这里面最极端的是台湾。几乎年年有选举,而且每次都拉抬到全岛层面。各政党都是总动员。2010年12月五都选举刚刚结束,到2011年春节刚过,“总统”大选的硝烟即起。 然而有效治理国家的时间短,仅仅是选举式民主导致的第一个弊端。更重要的是,在选举期间各政党的恶性竞争和竞相不负责任的许诺。甚至不惜为了支持度而诉诸对外战争。 萨科奇总统由于执政不佳,其支持率跌到27%的历史性低点。于是为了拉抬声势,2011仅仅四个月间,他就做出如下惊人措施:一是率先承认利比亚反对派。结果反对派很快就要全军覆灭。为了保全面子,法国又是第一个对利比亚政府军动武的国家。从而突如其来的把本来经济上就捉襟见肘的国家拖入一场战争中。二是强令企业给每名员工发放一千欧元的红利。引发雇主协会抗议之后,又决定五十人以上企业必须发放,五十人以下企业应该发放。并随后决定,未来企业都要发放红利。也难怪反对派强烈指责萨科奇买票,一千欧元一张选票。众所周知,法国是一个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但政府对企业干预到这个程度,还是令人难以想象。要知道在法国,对于一家拥有300名员工的小型企业来说,30万欧元常常意味着企业的全部利润。 第三,则是拿移民开刀。突尼斯革命成功之后,获得自由的百姓大量逃亡,成为难民涌入意大利。意大利为减轻负担,签发给他们三个月申根签证,以让他们自由流动到他国(由于法国有大量突尼斯籍移民,所以这些难民大多选择法国)。于是法国毫不犹豫地阻截了所有意大利通往法国的火车,坚拒入内。 除了这一突发事件外,法国政府更明确减少合法移民的数量。其目的是工作签证的数量从2011年的31000人下降到20000人。 法国政府之所以拿移民开刀,是为了与极右政党国民阵线竞争。现在国民阵线候选人的声望直压萨科奇,迫使执政党也不得不向极右靠拢。 为了争取选票,萨科奇还出台政策,自2012年起,把妇女产假期间享受的资金补助算为工资。由此改变了过去产假不得算入工作年限,因而减少退休金的政策。 现在距离选举尚有一年多,随着竞选的激烈进行,各方还不知道要推出多少福利政策。但问题的关键是法国的财政赤字高居不下,2007年总理费永就公开表示,国家已经破产。要不,萨科奇也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2010强行推行退休制度改革。 美国的情况也和法国类似。只不过双方的战场主要是围绕预算案。虽然整个国家负债累累,人均四万六千美元,但奥巴马仍然推出了一个扩张的财政年度计划。共和党则坚持要求削减。表面上是为了节省支出,但根本目的还是针对明年的选举。双方闹的不可开交,要不是最后关头双方妥协,美国政府就要又一次关门了。 众所周知,2010年法国和美国分别为了推行退休制度改革、医疗制度改革均付出了相当大的社会成本。法国一度由于全国性的大罢工而陷入瘫痪。为了保障汽油的供应,不得不出动宪兵。美国也是形成了全国性的对立和冲突。尽管如此,法国的社会党、美国的共和党宣称,一旦2012年选举获胜,将废除已经通过的退休制度改革和医疗制度改革。果如是,相关改革所会出的巨大代价将付诸东流。其实法国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是65岁退休。结果社会党上台后,一下就改为60岁。此举自然得到百姓的双手赞成。如果社会党再次当选并兑现选举承诺,法国退休制度将倒退三十年!都说民主制度决策缺乏效率,博弈成本高昂。但从法国和美国的现状来看,就不仅仅是效率的问题了。也难怪《联合早报》社评《美国需要削减财政赤字》一文这样感叹: 解决美国债务危机的机会正在流失,选举的政治需要却阻碍了任何有意义的方案出现。类似美国的成熟民主政体,防止滥用权力的制衡机制当然很重要,尤其国会的监督角色更是必不可少。但眼下民主共和两党的意识形态分歧,似乎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使得两党的“互相制衡”导致国家的“停滞不前”和行政的瘫痪,民主与效率的两难,在这里有着生动的诠释。 事实上,西方正在经历的经济危机本质上就是制度危机。如果不是美国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刺激政策和贷款担保(国会通过的《社区再投资法》、克林顿时代推行的“居者有其屋政策”),严重扭曲了住宅信贷中的商业谨慎原则。从而直接导致了次贷危机。再加上美联储为刺激经济增长,实行持续的低利率政策和信贷扩张,扭曲了市场信号。既误导了企业家的盲目投资,又误导了百姓的盲目消费。最后就是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 随着2012的临近,西方这套票选民主模式将会在经济危机时代有更加“精彩”的表现。2011,将不会是一个乏味之年。 内忧外困的西方,其制度模式正面临着2012大选的考验,而阿拉伯世界则仍然在革命的骚动中不知走向何方。倒是另一大文明体中国依然经济增长强劲,更以三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笑傲天下。显然,无论是阿拉伯世界的革命、西方的内外交困、中国的一枝独秀都不可能不和自己的制度密切相关。 如果做一个梳理,我们会发现西方是定期的换人换党,中国则是定期的换人但不换党,阿拉伯世界则是既不换党也不换人。应该说,任何制度都应该做到既要保持总体的稳定性,也要保持一定的活力。相对而言,西方稳定性不足,阿拉伯世界则活力不足。只有中国在两者找到了平衡点。这才是西方发生危机、阿拉伯发生革命、中国一枝独秀的制度性原因。 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张维迎曾对人类历史两次经济危机做为一个有趣的对照,并预示中国未来的全球地位:1929年之前,英国是经济强国,英磅是国际储备货币,但英国是债务国,美国借钱给英国,因为英国要维持他的帝国只好从美国借钱。1929年大危机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今天美国是经济强国,中国是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国借钱给美国。也许1929年危机之后的世界格局的变化能够在2009年危机之后再次出现。 【古风按:关于“中西方的政治制度优劣”这个问题,恐怕没有“换人换党”这么简单吧。比如,日本在二战后直到2006年几乎都是在自民党“一党多人”的执政之下,其经济一直很好。北欧的几个国家(瑞典、丹麦、挪威、芬兰)却是在“多党多人”的执政之下,它们的社会经济一直也很好。美国直到最近的几个总统,也是在“多党多人”的执政之下,经济也一直不错。看来,对于中国的崛起、西方的衰落,我们还需要做更加深刻的探讨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