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庶人
  所看 所听 所想 所谈
网络日志正文
《蜗居》后篇(中):走进新世界 2010-04-16 06:16:26

《蜗居》后篇(中):走进新世界

 

庶人 2010-4-16

 

            一年后的某天傍晚,苏淳一家乘坐中国民航CA981班机,已经飞临纽约市上空。从舷窗望去,纽约港波光粼粼,摩天大楼鳞次栉比,玻璃幕墙在夕阳中映射出炫目的桔红色反光。东边天色已暗,地势平坦的长岛华灯初上,如海的灯光绵绵无际,一直伸展到地平线的尽头。纽约,果然气势磅礴!

 

            正如校友会上老同学所预计,纽约华人社区,尤其是江州人生活圈,对苏家的到来期待已久。几家中文学校争相高薪聘请海萍,抢到她的那一家,旋即竖起《海萍教学法》金字招牌,吸引了大批华人家长送子女上门。

 

冉冉一下子就适应并喜欢上了轻松活泼的美国学校生活,回到家里就喊,“明天又要放假了!太好了,连假期作业都没有!”

 

“杰出人才”苏淳,则有些落寞。正值美国经济大衰退,找正式工作谈何容易。平日里苏淳无非是学学开车,接送海萍,超市采购,洗碗做饭,暂时当好一个模范“江州小丈夫”。有一天,他踱进“上海滩”餐馆,一下就碰见好几位说江州话,无所事事的“杰出人才”在饮茶。刚来美国时的得意,至此一扫而光。

 

初来时的兴奋和忙乱暂告一段落。该是答应马克一家的邀请,去了解真正美国人生活的时候了。

 

———   ———

 

            夏末秋初一个早上,苏淳,海萍带着冉冉,来到曼哈顿大中央车站,乘坐北线通勤火车去马克家做客。铁路沿着哈德逊河畔蜿蜒北上,路边景色如画,满山浓绿中红叶乍现,一江秋水里白帆点点。

 

马克家住在铁路沿线的小城冷泉港,与河对岸的西点军校隔水相望。宽阔的哈德逊河,在这一带被大熊山阻拦,形成一个“Z”字形急弯,河道狭窄,水流湍急,山势陡峭。据说,华盛顿当年率部抵抗南侵的英军,选择此地建立炮台和陆军学校,正是因为看中了它的险要位置。

 

            马克在火车站接上客人,开车沿着山崖边驶入一条曲折的碎石路。路两旁,古木参天,怪石嶙峋;落叶悄悄,溪水匆匆。各家房子都间距甚远,由路边深深后退,掩映在森林里。碎石路尽头,是两扇黑色铸铁大门,门顶镶着刻有字母“V”的族徽。驶进大门,远远看见一座用粗重的木梁和石料构筑,高大而古朴的哥特式建筑。这便是马克的家了。

 

            苏淳和海萍睁大眼睛,环顾四周,仿佛走进《简爱》,一步跨入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的英国庄园。这古色古香的大房子,里面只住着一户平民四口之家吗?两人脸上的惊讶,不亚于初次看到宋思明那套高级房子时的样子。

 

            “我有苏格兰血统”,马克解释道,“从小就对苏格兰高原风光和古堡遗迹情有独钟。这处房子,俯视山下的河谷和“大中央”铁路线,一百多年前,是“镀金时代”(注一)铁路大王范得比尔特家族的渡假别墅,经常举办仲夏舞会。我与太太认识,缘于对纽约上州古建筑的共同爱好。一个意外收获是,我后来发现,她不光是范家的远亲,还是这座古宅的继承人呢。”

 

            马太太立刻揭露说,“老马当年根本不是想和我结婚,而只想和这古堡结婚。”说罢,两人相视大笑。

 

            “原来,人家马克的“蜗居”问题,这么轻易就解决了”,苏淳回头小声对海萍抱怨,“当年向你求婚,怎么就忘了问问你娘家是不是也有一座古堡呢?”

 

海萍瞪起眼睛,恨不得一脚将他踢到山下的河里去。

 

———   ———

 

后院里,两家人吃了一顿丰盛的露天烤肉午餐,又品尝了擅长园艺的马太太用自家花草焙制的“草叶茶”。苏淳饮后大赞茶好,求马太太带他去参观园子里的奇花异草。海萍讽刺笑道,“要是园里还种了烟草,我家苏淳一定更高兴了”,回头与马克坐在廊下,看着冉冉与马家两个金发女儿,在草地上打闹成了一团。

 

“那封信你一直没回。是不是已经删掉了?马克小心翼翼地问。

 

它在这里,海萍指指胸前,“锁在一个小箱子里。懂吗,就这里。不过,我也想问你,半夜里还经常后悔吗?”

 

“我常和她们一起去教堂,自己还单独见过牧师。为她们祈祷,也为你祈祷。我已经平静坦然了。”马克的笑容里,有几分苦涩和怅惘。

 

“放心吧,我一定把它仔细藏好。锁头也不会生锈的。” 海萍的笑容里,有几分理解和释然。

 

两人凝视远方,一时无语。修剪整齐的草坪漫坡而下,消失在河畔的悬崖边。对岸西点军校的浅灰色楼群,在夕阳辉映的丛山密林中若隐若现。偶尔,会有一两架阿帕奇直升机,从学校周围的训练营地升空盘旋,打破了山谷的宁静。

 

 “想知道我是怎么认识宋思明的吗?”马克问。海萍心中一怔,点了点头。

 

“十年前,就在这片草地上”,马克接着说。“当时,中国政府派遣一批年轻官员,到公司的纽约总部接受培训。我受公司委派做日常接待,周末还请过大家来这里作客。那一班学员都是各地选拔的精英才俊,年轻,有知识,充满自信,有时甚至有一点狂妄自大。”

 

“但是,思明显然与众不同。别人都在客厅里高谈阔论,他独自一人就坐在草地上,目视远方,沉思无语。虽然他英文生涩,交流能力有限,但我从他的眼睛里能看得出来,他和我一样充满着梦想。”

 

“那你的梦想是什么?他的梦想又是什么?”海萍问。

 

“我的梦想,就是要保存历史,保护范氏家族的建筑遗产,让后人记住那段光辉煌而短暂的“镀金时代”。思明和同伴的梦想,我猜,是要创造历史,创造一个中国人自己的“镀金时代。一个有抱负,有胆识,有心计,有作为的人,居然英年早逝,真是让人无法相信呵。我有时会忽然感到,他好像还坐在那边的草地上。”

 

“可是,人死不可复生”,海萍叹口气说,“除非发生奇迹。”

 

“我知道”,马克似乎是想要转移一下沉重的话题,“不过,中国不是每天都在发生着奇迹吗?”

 

———  ———

 

回到城里,乡间的梦幻城堡和远方的中国奇迹,自然要抛诸脑后。苏淳和海萍,必须面对现实,迎接在新世界里工作和生活的种种挑战。

 

华裔家庭要求子女学中文,学来学去,大多事倍功半,甚至是竹篮打水。假如孩子上大学前,能顺利写出“小花猫在窗台上打盹,小黄狗在门口汪汪叫”,做爹妈的就乐的要烧高香了。海萍了解到这种现状,愈发感到胸有成竹。

 

第一节中文课开讲,先与学生和家长见面。面对台下表情恳切的家长,和年龄不一,个头参差不齐的乱哄哄的学生们,海萍清清嗓子,开门见山:

 

“教美国长大的孩子学中文,难点不在上课内容,而在于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家长总是有一番大道理:一,不能忘记祖宗和文化的根;二,随着国内的发展,中文越来越有用。可孩子的问题是,小时候肯听你的话,但听不懂道理;等到长大懂道理的时侯,已经不听你的话了。”

 

听话时不懂道理,懂道理时不再听话。一针见血呵。家长们频频点头,嗡嗡的发出一片赞同声。

 

“我的教学构想,可归纳为三条:寓教于乐,奖罚分明,形象记忆。后两条有待在实践里检验和修正,今天先讲“寓教于乐”。既然大道理行不通,我要把原本枯燥的中文课,改造成一种有吸引力,有竞争性,有互动参与感的游戏。课堂过程就像电视里的有奖猜字竞赛;课后作业采用Project形式,要求家长共同参与。我们还在编写一个程序,让做中文作业和打电子游戏相结合。大家知道,孩子们打游戏,是不需要家长督促的。”

 

台下一片掌声,《海萍教学法》名不虚传。她的第一炮已经打响了。

 

———  ———

 

事业初见成效,真正的烦恼还在于“住”。原来,这纽约市区里,居住状况之拥挤,“蜗居”问题之严重,丝毫也不逊于江州。

 

千挑万选,一家人搬进了一套近地铁站的现代化公寓。起初认为不错,后来才发觉上当。这号称“豪华公寓” 的大楼,门卫制服笔挺,24小时值班;房间阳光充足,按纽约标准还算宽敞;没有老朽失修,满地蟑螂的问题。实际的问题是对噪音的干扰严重估计不足。

 

苏家楼上,住着一对干巴瘪瘦,成年累月吵架的老年夫妇。脾气之暴躁,声音之洪亮,与其矮小身材极不相称。每当失业的半傻儿子来访,一家三口便开始轮番嘶叫。几度投诉管理员,干预效果甚微,只好采取自救措施。苏淳从Home Depot买来一根4X4木方子,忍无可忍时,便操起它朝水泥天花板一番猛撞,直至楼上闭嘴为止。此法屡试不爽,但有效期只能维持几小时。

 

楼下,住着一对甜蜜小夫妻和一个可爱的小女儿。可爱的小女孩,却有个不可爱的“半夜鸡叫”毛病,每天凌晨三点四十准时开始大声哭闹。让父母管管吧,老美育儿奉行“三不管”政策,不打,不骂,不哄,顺其自然;又没法直接朝孩子过不去,更不可用木方往地板上砸。因为小孩子毛病,只会是越吓唬越严重。何况,有人警告,在美国若是惹上迫害儿童的官司,那可不得了。

 

左邻,早年从苏联移民,先生是退休医生,卧病在床;老伴不懂英文,靠俄语电视打发时间。老太太聋得厉害,电视机开至最大音量,而且偏爱早期战争史诗大片。十月革命的炮响,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汽笛,攻克柏林的进行曲和“乌拉”声,隔墙传来,如雷贯耳。

 

唯一令人满意的,是住在对门的单身女护士,娴静优雅,不时低声哼几首蓝调,柔和抒情,如同缓缓的背景音乐。可惜,她快要搬往佛罗里达,下个买家有何脾气,就无法预测了。

 

有一天在一楼大厅里,两人又与楼下甜蜜一家不期而遇。苏淳嘴上敷衍打着招呼,眼睛却紧盯着那年轻妈妈明显增大了的肚皮。不难预测,凌晨独奏“半夜鸡叫”,就快要变成童高音二重唱了。

 

苏淳,海萍面面相窥,不约而同地摇头苦笑:Enough is enough,咱们还是逃吧!

 

(未完待续)

 

注一:参见马克.吐温小说《镀金时代》(Gilded AgeA Tale of Today

浏览(2252) (0) 评论(12)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谷语草鸣 留言时间:2010-04-18 09:24:35
嘿!还像模像样的,连马克.吐温小说《镀金时代》也用上了。越来越有看头了。。。
回复 | 0
作者:五彩 留言时间:2010-04-17 21:49:17
有看头,静候续集。
回复 | 0
作者:yolande 留言时间:2010-04-17 02:29:46
快!快!告诉我们:小贝后来怎么样了呢?
回复 | 0
作者:乡下绅士 留言时间:2010-04-16 12:10:40
庶人:你人在乡下,写的是都市故事,油菜啊。
回复 | 0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0-04-16 11:48:08
好家伙,这到底是“后续”还是“前传”啊?连原作中迷离扑簌的宋思明和马克的交情来历都写到了,绝!!
不知这“海萍教学法”会不会抢了马立平的饭碗?呵呵。
回复 | 0
作者:牛北村 留言时间:2010-04-16 10:11:22
Excellent! 太有才了。敬待后续。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16 07:35:53
庶人,你也太有才了!不仅将中国的《蜗居》故事延伸到了美国,现在又入木三分地描写起美国纽约的《蜗居》现状。六六对纽约蜗居现象的了解肯定不如你。以后你的笔名可将66翻个个,定为99。如何?周末快乐!
回复 | 0
作者:庶人 留言时间:2010-04-16 07:31:35
山哥,在水一方,
我不过是借《蜗居》里的人物,写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故事也可以搬到澳大利亚和日本,讲山哥带他们去看十二使徒,讲在水一方带他们去看富士山。当然,故事要由你们来写,因为我只熟悉纽约。

大家都是在水一方,似曾相识,又不相识。让我们分享这世界的美丽吧。
回复 | 0
作者:春阳 留言时间:2010-04-16 07:14:54
嗯,有戏,还很足。
回复 | 0
作者:伍加 留言时间:2010-04-16 07:10:00
庶人文笔简练,情节独到,很吸引人。
期待着下集,祝周末愉快!
回复 | 0
作者:在水一方 留言时间:2010-04-16 06:59:30
庶人 你把整个故事搬到国外了,写的还合情合理。在你的上篇里跟贴里,我说到看过一个续集,瞎编宋思明又没死,小贝跟他的新女朋友去美国后又遇海藻...。你写的很不错,再等下篇。
回复 | 0
作者:山哥 留言时间:2010-04-16 06:58:41
庶人:你把蜗居搬家到纽约啦。。。
回复 | 0
我的名片
庶人
注册日期: 2010-03-17
访问总量: 154,025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最新发布
· 中国外交官杠上了美国警察爷
· 历史并不遥远(三之三)
· 历史并不遥远(三之二)
· 历史并不遥远(三之一)
· When I am 64
· 断笔声明
· 《蜗居》后篇(中):走进新世界
分类目录
【那山那水】
· 中国外交官杠上了美国警察爷
· 断笔声明
· 《蜗居》后篇(中):走进新世界
· 《蜗居》后篇(上):寻找新世界
· 纽约的“十五个不”
· 赌城行记
· 日本车 PK 欧美车
【盛世危言】
· 历史并不遥远(三之三)
· 历史并不遥远(三之二)
· 历史并不遥远(三之一)
· When I am 64
· 班门弄斧:与山哥山妹谈汇率
· 奇迹背后的反思
· 中国的现实和真理
· 复友人:论人生之圆满
【故乡的梦】
· 字正说邪:马克学中文
· 敏感词的故事:谷歌,百度与韩寒
· 官爷款爷逛纽约
· 高手与骗子的对话
存档目录
2010-05-01 - 2010-05-01
2010-04-02 - 2010-04-30
2010-03-17 - 2010-03-26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