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居》后篇(上):寻找新世界 庶人 2010-4-10 宋思明意外身亡后,葬于江州龙华公墓僻静一角。墓园松柏苍苍,芳草凄凄,平日里,除了喷泉的水声,四周万籁俱寂。花岗石墓碑上写着: 这里长眠着思明, 和两颗破碎的女人的心。 他一生做过许多错事, 但的的确确不是坏人。 他的生命,像流星般短暂; 他的故事,已成为永恒。 清明时节,细雨纷纷,碑前石阶上,总有人摆上一束新鲜的玫瑰。淡黄的花瓣上挂满水珠,像无言哭泣的泪。传说有人见过一黑衣女子,待傍晚扫墓人潮退去,悄悄来访。瘦小的背影极像海藻,匆匆的脚步又似宋太。更有好事者尾随之,见她离开墓地后,乘车直奔浦东机场高速公路。由此推断,很有可能是海藻。 神秘黑衣女子到底是何人,乃街谈巷议的悬案。但有一点,那人定不会是海萍。海萍看似柔弱,其实她目标明确,勇往直前,个性不输男人。宋的出现和消失,对郭家姊妹冲击巨大,但她根本无暇沉湎于往事。况且,一项朦胧的未来人生规划,已经逐渐显现出了轮廓。 ————— ♣ ————— 近些年来,各类校友聚会活动十分盛行。“十年回首”,“二十年感悟”,“三十年一梦”,不一而足。热衷于此的,多是已升官发财的同学,借机炫耀。其中,当年追求校花系花班花被拒者,更可籍此进行心理报复。酒宴上海阔天空,言不及义,潜台词便是:“看你人老珠黄,还在为柴米油盐奔忙。当年若跟了我,早已是鸡犬升天,做上了阔太太。后悔了吧?” 对海萍和苏淳等多数“平凡人”来说,这类酒宴好比鸡肋:不去吧,落个孤僻傲慢的罪名;去吧,就是被迫观看各类“成功人士”的表演。一位身居要津,但尚未被中纪委盯上的同学,每次都姗姗来迟,待起立欢迎的同学们坐下后,举杯讲话:
“今天的确很忙,要陪中央首长视察,汇报工作,所以来迟了,请大家原谅!不过,再忙也不能忘了老同学嘛!晚上还有重要会议,马上得赶回去,又要失陪啦。来,我敬大家一杯!” 众人纷纷离座与他碰杯,一番肉麻的阿谀奉承,“还惦记咱老同学,真不容易啊”,“您能光临,大家倍感荣幸”,“百忙之中,挤时间看望我们”,等等。 海萍才不去凑这份热闹,坐在一边,与邻座一位女同学攀谈。此人曾与海萍同寝室,大学没毕业便出了国。这次回国探亲,参加同学聚会,模样儿依旧,身边却多了两个人见人羡,活蹦乱跳,一口标准英文的儿子。对国内的交际应酬,她本来态度超然,事不关己,见海萍对国外事情感兴趣,便开了话匣。 “你身边发生的那些事,我在国外也有耳闻,真的不容易呵。不妨考虑考虑,出国换一种活法。你教中文已小有名气,纽约的江州人圈子都在传说了。和派驻中国的外国人比,美国华人当地出生的子女,可能是更大的市场。当然,一开始苏淳的工作不会很理想,语言和技能都有障碍。但留在国内又如何?给他官当他都不当,仕途就别想了。继续搞技术,又面临一茬接一茬渴望就业,自贬身价的年轻人的竞争。就像被无穷无尽民工潮逼迫下岗的城市工人,迟早要败下阵来。” 这些话听着有些刺耳,但的确言之有理,海萍心想。 “再说,最重要的一点”,老同学心满意足地望着在桌椅之间乱窜的两个儿子,继续说,“你也要好好考虑一下女儿的前途吧。” 冉冉的未来,一直是海萍最大的忧虑。郭家姐妹都是名牌大学毕业,处境不过如此。海萍的挫折,海藻的遭遇,前车之鉴,情何以堪。可以预见,女儿将来面临的就业竞争,人际倾轧和社会压力,只会是更加严峻。冉冉幼时不在身边,缺失许多父慈母爱和启蒙教育,一直是海萍痛苦的心结。难道,等自己年老力衰,无力保护时,让她独自沉浮于这个沙尘暴弥漫的茫茫人海里吗? 海萍心中一阵酸楚,陷入了沉思。那个苦苦寻找的新生活,新世界,也许真的就在大洋彼岸。 ————— ♣ ————— 马克调回纽约总部,偶尔会来几封电邮。讲讲海藻近况,或问问海萍办学进展。某天又来一封邮件,而这次谈论的,显然不光只有海藻和中文教学。 “我美丽的女教师:……,我要承认,你醉卧专家公寓那晚,是我极少有过的,刻骨不忘的,心潮回荡的不眠之夜。我默默看了很久,你的脸如陶瓷般细腻,由嫣红变回乳白;你的呼吸,混杂着酒气和体香;你的身体,蜷缩成一团柔和曲线,在毛毯下均匀起伏。我几度想掀开毛毯,但一次次缩回手,因为不忍破坏眼前美丽安详的画面。你知道吗,女人坦然睡在男人身边时是最美的,尽管她并不察觉。……,现在,半夜里我常会醒来,为当时的退缩感到后悔,……” 苏淳呵苏淳,你中文比马克好一百倍,为什么写不出这样的句子?海萍擦掉夺眶而出的眼泪,将马克的信存好,加上两道密码,然后拿起电话,拨通老公:“咱们全家移民美国的事,真必须开始行动了。” 海萍不相信眼泪,更不会因为一封意外的信,而感情冲动,贸然行事。她隐约感到了一种召唤,促使她下定了决心。这,不过是深思熟虑后的临门一脚而已。 ————— ♣ ————— 移民的最佳途径之一,是申请“杰出人才”职业移民。美国移民法错综复杂,卷帙浩繁,似乎是难以逾越的障碍。其实,在高段位的移民律师眼里,它就像一面筛子,到处是可以钻的漏洞。没有办不成的案子,只有你付不起的案子。 一位关键朋友,为苏淳夫妇引荐了一名既付得起,也办得成事的纽约移民律师。律师在跨洋电话咨询里指出: “海萍你过去是普通文员,一个汉奸小科长都能随便欺负你;现在当中文老师,教十三亿人谁都会讲的中文。这与“杰出人才”实在沾不上边。苏淳是技术专家,文章就好做了。与福建船厂合作过程中那项发明,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就是很好的突破口。申请文件的技术成分,越深奥,越玄乎越好。假如碰上一位文化不高,容易办事的移民官来审核,你们就中了头彩。而我,还就有办法让案子落在这种移民官手里。” 果然是高手,简直是美国法律界的宋思明!“原来我还是杰出人才呀,真是天生我才必有用!”苏淳晃着脑袋,哼起了黄梅戏:“树上的鸟儿……” “八字没一撇,你就得意忘形”,海萍也兴高采烈,“现在,咱们还是地上的虫子。你少废话,赶快按照人家的指示准备材料吧。” ————— ♣ ————— 当然,后来的具体办事窍门与细节,庶人一概不知,无可奉告。否则,他此时一定坐在曼哈顿窗明几净的海景办公室里,忙着接案子,赚大钱,哪有功夫写什么博客。读者自然也就看不到这篇故事了。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