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的中原村,开始并没有发生交换,一切都在家庭里发生,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所有生活和生产需求都由自己解决。好像是一个美好的田园生活。但它也逃不出经济规律的制约。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做衣服的,一套值80斤粮,二月一套,10个月做完了,他就不会,也不能再做了,因为够全家用了,再多他也不会得到多,而却明年可能会少要一套,那明年他岂不要饿肚子。这就是需求没了,是真的没了吗? 不,谁都想穿一套以上的衣服,可你不多付粮食,谁愿意给你做。这样你可以少吃,一年多要一套,还减肥呢。但第二个人就不可以,因为他因最多做6套。
这就是经济原理,光有需求不行,要有有效需求,即有购买力的实际需求,还要有足够的生产能力。这样家庭内的经济就发展了,原来是3600斤粮食当量,变成3680斤粮食,那是有人省吃而产生的效果。所以农村社会一直提倡过简朴的生活,是有其经济学道理的。但不能过了,如多省80斤就不好,不能起到促进生产,反而浪费物力。
生产发展了,工具改进了,精耕细作,产量提高50%,亩产150斤,一家20亩,就能出3000斤粮,交换终于走出家庭。为了方便起见金钱就为交易而产生。
金钱的产生是有划时代的意义的,它有什么特点和规律,相信许多人都很有兴趣。那我们来讲讲它的故事。
首先货币(金钱)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标志,它是经济的最基本要素,也最活跃。作用巨大。”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中原村的人口也多了,分工更多了,为了方便我们还设定5口一家,20亩3000斤粮,那有人家就没地,假定村长家没地,他们就造钱。用青铜铸钱,一称一刀。一刀换一斤粮,一家5人,每人一年铸钱400刀一年2000刀。正好和其它人保持同样的生活水平。种地的人家只有1000斤粮可以卖,村长第一年要两家人的市场才能保持收支平衡。
这第一年,村长和两农户三家的总产值GDP: 3600X 2 加2000 等于 9200刀。一年后财富消耗后,还有1600刀,青铜币的年损耗是20%, 铜币会磨损,丢了或烂了。财富的积累这样开始了。当然粮食也可以村,衣服,酒,工具都是可以储存的。但显然没有钱来得方便,还能方便的用来买东西。
那么凭什么青铜币能做流通和储存财富的金钱呢? 第一,是村里许多家生产的产品已有富余。有拿出交换的需求。第二,他是村长。别人有很富,家里产出很高,原则也可以。但要村长同意。这里村长选择自己做。
第二年,李家加入交易。村长只有2000刀,而有3000粮和他换。怎么办,那就要一斤半粮换一刀。也就是粮食将价,钱更值钱了,这叫通货紧缩。在这情况下,上年4家的产值 3600 X3 加2000 为12800刀,而今年粮食跌价,2930X3 +2000 是10790刀。财富存量为3200刀。还有村长家余1000斤粮。村长开始走出贫穷了。
第三年,他们发现钱太多也不好。要用才好,张王李三家是村里首先富起来得人,先把衣服酒做的更好。而切开始真正的分工。张家5 人种地,产1万2前斤粮,王家做衣服,20套普通衣服,5套高级衣服。李家做酒,产20坛通酒,5坛粮食酒。村长5人铸钱2000刀。
许多年后,市场达平衡状态。张家一年产值12000刀,自己生活2000刀,王家50刀一套普通衣,400一套高级服装,也得12000刀,李家也是50刀一坛和400一坛。留下自用的,也余下10000刀要去市场上卖钱。收成是有时间的差别的,产品不能同时交易,所以必须用金钱来交换,市场就要30000刀铜币,年耗20%,村长的钱需求量是6000刀,他也刚好能生产6000刀。但他特别,不用留下自用,全部换成他要的产品。但是他是4家最穷的。
现在GDP总产值是42000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