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当我在十分繁忙的工作中,抽空写完了这部小说(鬼之魅 中卷)的最后一个字时候,不由得深深地长叹了一口气。掩卷长思,我内心里并没有像我平常那样,在完成一件任务后的那种放松感和喜悦感。我喜欢做木工,通常我在完成一件木工制品,或是制成一件用品时,我会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地欣赏,品评着自己的作品,一种得意之色,情不自禁地涌上心头。相反,我的心情在此刻却变得更为沉重!”!我一遍又一遍地回忆着书中那些人物的遭际,回忆起那个人妖颠倒的时代,以及在那个人妖颠倒的时代里的那些普通人的命运,他们的那些悲剧,以及那个时代所加给他们身上的那些苦难,我几乎有一种深深的窒息感,那真是一个不堪回首的年代。 我大概从十岁起就进入了那个时代,那时我刚进入小学三年级,我亲眼目睹了发生在那个荒乱年月里的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今天,或许年轻的一代并不知道在共和国的历史 上,曾经有过那么一段不堪回首,也让人无法提起的时代。当你将这一切告诉他们的时候,他们却是一脸茫然,竟然对那段历史浑然不知,我不禁感到一阵阵的悲哀。年轻一代对这段历史的无知,是因为有人在刻意隐瞒,掩盖着共和国历史上最黑暗,最丑陋的这一页,然而最使我不能忍受的是曾在那个时代做过恶的那些人,直到今天,还念念不忘,处心积虑地在为那个时代招魂!是谁给了他们这样的权利?或是他们嗅到了什么样的政治气候?他们刻意地穿起那个时代的衣服,唱响那个时代的“红歌”,挑起那个时代的旗帜,招摇过市,肆意地为那个时代欢呼,犹如一群魑魅魍魉,梦想着要重回到那个时代去,这是多么可怕,而又多么悲哀的一件事?难道我们的民族真是一个太容易健忘的民族,一个不汲取历史教训的民族。 有人问说我为什么要把这些已经过去了许久的陈年往事重新提起来?那一页已经翻过去了,今天的一切不是岁月静好吗?我说,不,这一页并没有翻了过去。树欲静而风不止,尤其是在妖风肆虐,鬼魅横行的今天,我们更有必要将这一切告诉人们。我之所以重提这些往事就是为了让人们永远记住它,永远不要忘记它,也绝不能让同样的历史再重演一次。 历史往往会重复的,重复的原因就是因为后人已经忘记了以前的教训,从而在错误的迷宫里一遍又一遍地爬行着,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同样的错误。中国的封建社会的历史延续了两千多年,为什么会这么长久?一个个朝代像走马灯一样在人类历史的大舞台上,上上下下,兴起又衰落,不断地重复着同样的故事,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然而,在那个这个人妖颠倒的年代里,你可能想象不出,人类到底要愚昧到什么程度,疯狂成什么样子才会六亲不认?像孟清风那样用继父朱大宝送给他的军用皮带去殴打他的继父朱大宝和叔父孟根子?让朱四宝用一根自制的哭丧棒将他家的老恩人朱老贵的头打破?红卫兵造反派活活打死了副县长景孝余,还有从高高的椅子上踹下而摔死的县委书记徐怀玉?是什么东西让人们彻底丧失了天良,泯灭了良心,干出了这些禽兽不如的事情? 我在小说中塑造了朱大宝这样一个小人物,他没有多少文化,一个公社供销社门市部的主任,但是他的良心还没有泯灭,他打断了自己四弟朱四宝的腿,惩戒了他为非作歹的恶行,他把三弟送去县公安局自首,他给被枪毙了的苏文秀去收尸,并安葬,在那个荒乱的年月里,守住了做人的道德底线,于平凡,渺小中显示了他的伟大和高尚的灵魂。 苏文秀的死不能不说是那个时代里的一个惨绝人寰的悲剧,她是一个觉醒者,但也是一个殉道者,她的死是那种荒乱年月里一个头脑清醒者的必然下场。苏文秀是一个悲剧人物,她从一出生,就被她的亲生父母所遗弃,一个以弃婴的身份出现在这本小说中的人物,早早就注定了她的悲剧的命运,她被我们这个残酷的现实社会抛弃了。苏文秀给中央写信的事是有原型的,那个人就在我们公社里。不过那是一个农民,一个受过高中教育的农民,就是这样一个人,对我们国家的前途也表示了无尽的忧虑,对当时的社会乱象表示了担心,然后投书中央。结果就可想而知了。我是不久前才偶然在网上看到了那封信,那是一封用文言文写成的信,引经据典,文采斐然,距已经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放在今天,大概很少有人能读懂这封信。可惜就是这样一个人,假如没有那场浩劫,他或许也是一名著名的国学大师,可惜,一个生不逢时的,封建士大夫式的悲情英雄。 张本用的悲剧更是令人唏嘘,他至死也没有对自己追求的事业感到动摇,就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没有为自己所选择的道路有哪怕半分的疑虑。他最后的一句话就是让自己的子女知道他是一个真正的布尔什维克!因为除了他的子女,还有谁会相信他呢?好一个天真的革命者。 孟子文的落拓生涯读起来让人不胜唏嘘。从一个投笔从戎的热血青年,一直到后来悲惨的一生。我也是第一次将笔触探索到战俘这个禁忌的话题中。。多少年来,有许多这样的人,他们在默默无闻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不因别的,就是因为他们是战俘。为什么没有去死呢?就像小说中那些乡民从戏文里学来的知识,为什么不像杨继业那样一头撞在李陵碑前?其实,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有时死竟然要比活着还困难。我不知道我们什么时候才从这种中国封建文化的陋习中解脱出来?正确地面对战俘这个话题? 撇开孟子文的战俘这件事,我在小说中着重展现了孟子文豁达大度,忍辱负重的一生。就是在那种环境下,他做人的良知仍然存在,他对清风的循循善诱和谆谆教诲,终于将清风从他的恶行中挽救了出来,拯救了清风的灵魂。 孟子文并不是我凭空想象出来的人物,他的原型曾经和我关系很好,我高中毕业后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也和他相处了很久。孟子文和苗毓的故事就是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通讯员偷他的信以及被他发现完全就是小说中描写的那样。他很谦卑,由于身份的关系,他并不被那些粗卑的乡民们所尊重,他们唤他都是绰号,很少叫他的名字的。我很惊讶他的记忆力,他竟然能用朝鲜语完整地唱完朝鲜民歌《桔梗谣》和《金日成将军之歌》,而且他的英语也很棒,我当时也是闲得无聊买了一本葆青编的《英语语音简明教程》,想自学英语,因为我在高中时学的是俄语,英语在初中时,由于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我们也学了几句象“毛主席万岁”那样的英语。所以当时我每天上工时就带上我的那本语音书,请教他给我教发音。他曾经给我仔细地说了他和那个南京姑娘恋爱的事,我把这一切都写进了这部小说。那么多年过去了,他依旧是那么动情,说到激动的地方,可以看得见他的眼睛潮潮的。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他告诉我,当那个大学生接到他的来信以后激动的样子,她在她全班同学的面前宣读了他的信件,并且说道:“你不知道,当我给他们读你的来信的时候,我们全班同学都以无比羡慕的目光看着我,我想我此刻应该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女孩!”然而他的故事遭到那些粗卑的乡民们的无情的嘲笑。他的脸上露出了愠怒之色,但在那些人的面前,他又显得是那么的无助。他是孟子文的原型,但是并不完全是我小说中的孟子文。 孟九也是有原型的,但那不是一个人,是几个人的原型拼凑起来的。孟九的故事显示了故乡那里的民风的剽悍和狂野不羁,孟九把老婆卖到本村,就是我们在田野里劳动的时候听那些乡民们讲述的,我原封不动地引用到了小说中,而逃壮丁的故事,则也是听他们讲的,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下床将所有的鞋全部背走,那些起来想追他的人都没有办法。哄营的故事则是另一个剽悍的人的经历,不幸的是那人后来在逃壮丁时被抓住,然后当着所有壮丁的面,被活埋在团管处,算是给那些想逃跑的壮丁的一个警告。 小说中涉及了一些感情方面的戏,诸如苏文秀与苏文,苏武兄弟间的感情纠葛,与张本用的感情发展,孟子文与苗毓的感情纠葛,还有王建国与谷雨,王建国与藏族姑娘卓玛之间的感情纠葛,樊云纲与谷雨之间的感情纠葛,都是反映了即使在这种荒乱年月里,而作为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爱情还是存在的,可惜,王建国,樊云纲,谷雨和卓玛他们之间的这些感情的纠葛的结局只有留到下卷去了。 感谢南方出版社一如既往地支持,才使得这部小说走出我的电脑,以书本的形式呈现给读者。我希望你们能喜欢它,亲爱的读者。 让我们永远铭记住那个荒乱的时代! 2022年3月1 日记于美国新泽西樱桃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