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是网上借来的)
对一个不懂吃喝的人,随便一些中国饭菜就是高级享受,如同国王的待遇那般。这还得从我住的酒店说起,前面说了一点负面的 (豪华中少了一个U型管:回国旅行笔记二),下面全是正面的。
每天的吃喝中,早餐应该算最简单的。但是,许多中国酒店的自助早餐如此丰盛,不亚于我对正餐的标准。这家常驻酒店的早餐很奢侈,有西式的一套,中式的一套,蒸的煮的炒的,几个凉拌菜,几个热汤,有水果沙拉,还有精巧的点心。看到这阵势,受宠若惊。
没想到在这里也看到了几盘咸菜丝,很大的盘子。想不到在拥有这么丰盛美味的早宴组合时有谁还会需要咸菜。也许有些幸运的人早已吃厌了美食,专门吃咸菜丝回忆过去那苦难日子。有时我想,我们常常有条件能够吃这么多好东西,这哪里像是在一个所谓的发展中国家?有些西方人不大能想像到表面上比较低收入的中国人食品上竟如此讲究,远超过他们宴席标准的许多倍。
有这样的奢华早餐,就很难控制自己,免不了吃喝超量,且有失分寸,也会因此感到午餐也许是多余的。虽然不是刻意要为公司省午餐费,主要还是自己不想浪费东西,也不想看到别人浪费,所以不忍心经常参与那更奢华的午餐活动。但是人作为社会的动物有时还真难避免这种浪费,特别是当吃饭成为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时,它可能成为如此的一种负担。有时候,我不能因为自己的缺席而破坏周围同事欣赏美餐的机会,难。
晚餐的场所多是艺术画廊式的环境和气氛,人少,安静,柔和的灯光,优雅的背景音乐,周围装饰讲究,有些菜谱精美如同美术画册,有些则是直接用iPad来点。十年前在国内看到有些餐厅用掌上电脑点菜就有一种文化冲击的感受,现在这种感受愈演愈烈。当然在这种场所,菜的装饰也是一种艺术,还真不忍心吃这么好的艺术品。这种环境里,优雅的吃法不太适合我这种经常疯狂运动,海吃海喝的粗人俗人野人蛮人。去这类美好的场地用餐两三次算是体验,再多去就有一种负罪感。干吗非要吃这么多花样,大可不必。自己尽量找借口逃避晚餐,有时这种说法连自己听起来都感到荒唐,要设法躲避这么好的东西?
搁着公款美食不用,专门去小摊去吃,听来是有些滑稽?但作为一介布衣,从60,70 年代的困境中走来,也许骨子里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布衣文化依然存留着。我不是故意要节约这项公款,其实这是节不出来的,一桌人少一个,费用基本不变。我想利用我有限的时间去探索和回忆小时候的小摊小吃,一个人打着公交,来到这看似城乡交界的公交枢纽附近,真能找到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有人警告要注意卫生标准,以前有人建议回民食品不大有假东西,他们比汉人更诚实,我便主要去找回民小吃。坐在那比较昏暗的小吃店里,一下子就能找到感觉,回到遥远的过去,值。
天天吃来吃去,基本上还没机会利用所在酒店内的附属餐厅。另外这里的生意也实在太好了,基本没有机会照顾散客。常常是会议聚餐或者婚庆一类的,包下整个场地。有一天下班回来,看见酒店门口有约十来个大垃圾袋,全部是爆竹的纸屑,可以想象当天有多么大的庆祝活动。这样规模的爆竹燃放大概算是土豪级吧,好浪费!
临近工作的最后一天,赶上个周末,正好有机会晚餐时利用一次酒店内的附属餐厅。这里的iPad是用来看菜单的,点菜过程还不是通过WI-FI, 还要手写完成。因为不饿,我随便点了两小碗面片,配上不同的汤汁。这时服务员用奇异的目光看着我,您就吃这么点儿?
还不习惯于过分周到的服务,旁边一个小姑娘一直站在不远处等待服务。我也许只花了三五分钟去完成应该花十分八分消费的食品。当我结帐时告诉服务员餐费加在我房间的账单,几分钟后服务员出来问我,你是否搞错房间号了?你说的xx房间好像住着一位美国客人? 我赶快解释这张中国脸后的美国身份,我们都感到好笑。
早年在研究机构工作时有位学者受联合国项目资助到中国访问。回来后他给大家做了一个小时的讲座。整个报告的幻灯片其本上就是吃与喝的场景,没有看到有关科研工作的画面,我在想他怎么好意思占大家时间介绍他的这些吃喝?我不知道其他听众怎么想,总感到这位学者要么忘掉了自己这趟旅途的主要目的,或者是中国的美食把他实在给迷住了,或者我们当时的科研环境没有能给他留下什麽有意义的记忆值得一谈?
二十几年后,我遇到了类似于当年那位联合国项目官员的难题。也许中国丰富的美食好到一定程度就像一口陷井,但井里是甜美的蜜汁。没有一定意志的人掉进去,很难,或不能,自拔。
国道上氨水飞溅的小瀑布:回国旅行笔记(一)
豪华中少了一个U型管:回国旅行笔记(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