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不懂的诗歌 文/姜尼 这两年混迹诗坛,结交了不少诗友,写了不少拙作,很是享受,但愉快之余却总能碰到一个很意思的现象,就是很多诗尤其现代诗根本就读不懂,反复读了多遍还是不明白,很令人扫兴。对那些读不懂的诗,另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总有人追捧,反复张贴,而且不容质疑。若稍许提一些看不懂的意见,马上有人会指你水平低,没有欣赏水平,缺乏鉴赏能力。可当你完全虚下心来认真请教的时候,往往鼓吹者也不甚明了确切诗意,但这一点儿都不妨碍他们鼓吹看不懂的作品,并坚定指责提出疑惑的读者。 前些日子有诗友满是崇拜地贴出顾城的“小巷”, 《小巷》 小巷 又弯又长 没有门 没有窗 我拿把旧钥匙 敲着厚厚的墙 是很短,我读了几遍都不明白诗者要表达的意思,于是就问上贴者,不想上贴者也不明白。文友们给出的解释是这样的,读诗歌没必要明白原作者意思,最关键的是对诗歌的感受,不同读者对同一首诗歌的解读可以是完全不一样的。 真有些奔溃了,小时候读《唐诗三百首》,每首诗的时代背景,作者背景,每个词都解释的清清楚楚;中学时学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完全背下来,连中心思想都背得滚瓜烂熟。真不知道曾几何时读诗已经不需要弄懂原作者诗意而尽管自己理解了。前一段儿网上流传一个段子,说一个中学生是这样解读李白的“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原话我记不全了,大意是这样的,“明月姑娘脱的精光站在李白的床前,洁白身体的就像地上的霜一样,诗人抬头看看眼前的明月姑娘,低头想起故乡自己的妻子,这首诗反应了诗人在外泡妞时的矛盾心理”。 假如真的不需要弄懂诗作者原意而任读者根据自己的认识解读,李白若是知道有人这样解读他的诗会不会直接从坟墓里跳出来开骂。 中国的诗歌历史悠久,最早的诗经是这样的,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爱情表达的又含蓄又明白。 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间、地点、人物、情怀都交代的清清楚楚。 近代的诗是这样的, “教我如何不想她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 从古至今从来就没听说过写诗是让人读不明白。古代受教育的人比较少,诗人们写出的诗大家都能读懂。现在可好,全民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也不用难懂的古文了,想不到用大白话写出的诗一般人竟然读不懂了,实在滑稽! 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为什么有些诗人用大白话写出很难懂的诗来呢?首先可能是诗者思维绝对超前或者绝后,不是一般人懂得了的;其次可能是作者故弄玄虚,假装高深,沽名钓誉;最后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写诗的人真的思维混乱,迷迷糊糊,乱写一气。无论哪种情况,看不懂的诗歌是不可能流传的,更不可能传世。当我们读到看不懂的诗歌时,当然多读几遍还是不明白,尤其是请教过鼓吹者或原作者也说不明白的时候,尽管删掉,按“junk”处理,今后那个作者的作品也就不必过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