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37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主旨:本章重点讲“无为而治”,讲道的“无为而无不为”。如果侯王能守道,则万物自化,天下自定。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 要理解无为而治的逻辑,就要从无形的道,也就是灵的层面着手。明白无形的灵界是根本,我们存在的物质世界是像。无形决定有形。形象类比的话,就像胶卷底片与照片,又像是DNA与活生生的人。
因为创造这个大千世界的道是无形的,我们作为被创造者,我们的生命特征,人生计划,以及生存供养,都依赖那个看不见的道。因此,我们宏观所见的无为,不等于无形的灵界也是无为。这个无为是相对于我们的感知器官而言的。我们看不见道的行为,所以我们说道无为。但每个人,每个物的生存成败,都在道的基础之上,为道所成就,因此又说道无所不为。 犹太版道德经中上耶和华对所罗巴伯说:‘“不是倚靠军队,不是倚靠能力,而是倚靠我的灵,才能成事。” 道决定万事,且成在宏观可见的之前。 有道之人和有道君王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包括宏观的为,与灵层面之为两个方面。道行浅的,手拉肩扛有形之为。与道交合深的,通过道在人的灵魂层面解决问题。肉眼没见他做什么,但是问题解决了—-无为而治。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肉眼看不到有道之人忙碌—-道常无为。但宇宙运行,社会和谐,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他们在无形层次解决了所有的问题—-无为而无不为。 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侯王若能守道,心与道合而为一,那么百姓及万物也将被同化,而遵道顺服与道。 大家想想,如果百姓被道同化之后,他们的思想行为,将遵循天地间的最高道德标准。时时与道进行沟通,时刻矫正着自己的行为。那么这样的百姓,还需要侯王去管理吗?所以说,把百姓带到道的面前,侯王君王基本可以说高枕无忧了。这就是君王最高标准的“无为而治”。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虽说百姓化于道,有道在众人心中做王,引导他们行正确的事。但是“欲”作为恶的灵也不消停,时刻在破坏着道的工,引诱腐蚀着遵道之人的灵魂……“欲”想沉渣泛起,兴风作浪。欲在灵的层面破坏,君王也要在灵的层面反击,才能有效应战。 世俗的肉体是战胜不了恶灵“欲”,但于至高的圣灵的道,收拾“欲”还是小菜一碟。这时的有道君王,将通过祷告与道沟通,请道在灵的层面把“欲”扼死在摇篮里…镇之以道。道即无名之朴。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以道熄灭人灵魂中的欲火,重新强化道在人心中的领导地位,反复清洁人的灵魂,消除企图死灰复燃的“欲”—-亦将无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人心中的欲被清除干净后,人就会安静下来。而作为宏观的天下,也同时进入了平静安定的大治状态。 总结:本章重点讲无为而治,执行层面是在无形的灵的层面。从君王顺服与道,与道合一,之后百姓化于道。这时道在百姓心中为王,天下大治。 君王则除了祭天,掌握信仰真道的大方向,并没有多少具体事。接着讲到,恶灵“欲”企图卷土重来,君王通过灵里与道沟通,再度从人心中驱逐出欲。人心无欲则静,百姓皆静,则天下定。
所有这些,全部是在形而上的灵的层次进行,完成。而世人眼中的君王好像啥也没干—无为而无不为。 整个人间宇宙都在道的掌控之中。顺服于道,通达道旨意的人,可作为道的仆人,担负起管家的责任。管家管不了时,上报给道,道将凭公义进行调整。没有什么事情是道管理不了的。 (本章是《道德经》“道经”的最后一章,在开始第38章之后的“德经”之前,将有几篇总结序文,有利于读者理解和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