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主旨:告诫人要站在道层面去看问题。圣人或有道君王就要按道的旨意做事。明白道的做事原则之后,在遵道的前提下,再考虑要做什么,怎么做,何时做。 “无”是道的另一个称呼。所以“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就是去做,去体味道的作为,按道的要求做事。 “大小多少”是道的行事原则,让大的小一些,让小的大一些。与“损有余而补不足”是一个意思。郭店竹简本上写“大小之”意识更加明朗。 在尊道旨意的大前提下,圣人不去在形而下作为,而是尊重信靠形而上的道。也就是说事情的成败道说了算 。那么圣人就没有多少空间按自己的想法去承诺什么了。犹太版道德经中上帝说:“不是依靠势力,不是依靠才能,而是依靠我的灵方能成事。” 这个灵也就是道。所以圣人凡事尊道虚几,以道为主人,自然表现为谨言慎行。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世人常常躁动有为。圣人明道,他们放弃自己有血气的想法,而以道指引的目标为目标,去做道授意他们去做的。 为更明白易懂起见,可把“无” 字改成“道“ 或 “天”,即“为天为,事天事,味天味”。那“天味”是什么味道呢?是淡乎其无味。当人的心为道同化,去掉世俗的情欲之后,也就会轻看以肉体为靶器官的“香艳甜腻“。那“淡乎其无味”的靶器官则是人的灵魂,所带来的喜乐满足非世俗的有味可比。 一句话,要穿道的鞋子,站在道的角度看问题,体察道的旨意,随着道的引导去做事。 基督教讲的“圣灵内住“,意思是道就在人心中。人尊重他,求问他,圣灵就作人的指导。好像置于你灵魂中的GPS,把你引领到圣洁和超乎你可以想象的高处。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道使高的降为卑,卑的升为高。道要减损有余的,要加补不足的。这就是道的做事原则。道要引领人进去的地方不在形而下,而是一个属天的家。道不想看到人们为了短暂的物资需求,去耗费太多的精力。所以道让那多抢多占“马呐”的人不能有结余,让没有捡够的人也没有缺乏。 从道的这个律上看,为世俗聚财忙碌,无异于捕风捉影。 再看“报怨以德”这句话,说说容易,如果没有道的内住是做不到的。 世俗人做几件好事,如果一段时期看不到回报的话,心中的不平怨气便会升起。本来一个马马糊糊还算心平气和的人,却因做几件好事而变得苦毒。所以孔子说:还是以直抱怨吧。是因为孔子考虑不在道的层次。 人有爱,有德才可以“报怨以德”。道的本质就是爱。心中有道,爱如活水江河从你心内流出来,用之不竭。此时你去爱世人,爱仇敌,才可以博爱而不伤自我。 爱是资源,是物质的。说“爱”是态度的人,是还没有弄明白爱的真谛。先让道进入你心,道会告诉你最隐秘的事。道就是爱的本体。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这几句话近乎白话,字面意思也容易明了。做事要早期着手,最早当然是在起心动念之先,也就是道眼所观的无形阶段。但这几句话放在这里,再结合下一章中:“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来看,还有潜于字面下的意思。 道不是厌恶大,而是厌恶人的自大。随便一个被道使用的小字辈,放到世间也是很大很高了,远高于那些自我高举的人。因为你站在高山之巅,想不高都难。但如果你自大,不肯来就道,那你会被道损,你就是再骄傲还能与山比高吗?所以本章的一层意思是:人谦卑虚己将会被道高举。下面这一句话就表达出来了这样的意思。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所以有道之人明白,骄傲自大要被道损;而谦下虚己则被道所成就。他们就虚己谦下不为大,结果是被道使用,不想大都不行。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轻诺的人多有自大倾向,实现诺言是凭自己的肉体有为。因为这种有为是出于肉体而非道。既非出于道,就很难合于道的标准。如前所言,成就事情靠道而非势力和才能。如果道不成就,甚至按道的标准还要被损,那么这诺言就很难兑现了。所以不在道的旨意下的诺言,说的多了,几乎很难成就。反而是自己陷在自己的话中,进不能成功,退又自己爽诺。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道内之人明白,成就万事在道不在我。我可以向道祷告,与道沟通。道做主的事,我断不敢大包大揽,轻言许诺。因为道内之人不轻诺,也就没有被自己的话套住,而陷入进退两难情形。 但不诺不等于他们不干事,不担当。在一定历史时期来看,历史的主干基本都在有道之人手里成就出来。道是宇宙的总主宰,这样的结果岂不是必然的吗。 总结:你的观点,要站在上帝站的角度去看;你的行为,要以道的旨意,体察道的心意;你的计划与承诺,要建立在道首肯的基础上。这些都要求你与道有个良好的关系,能与道交流沟通。进入老子《道德经》与犹太版道德经,便成了走向胜利的大道。道乃圣灵,以诚实的心求告他,道会考虑帮助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