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对于中国古代的帝王治国之道,古人们在理论上是怎样来区分高低、好坏的呢? 在黄老之术的《黄帝经》这书中,是分为四种情况的,分别称为:一是太上、二是其次、三是其下、四是太下。“善为国者,太上无形,其次亲而誉之,其下斗果讼果,太下不斗不讼又不果。太上争于朝,其次争于盟,其下求患福。” 这段话的意思是讲,善于治国的君王之道,最好的就是无形——也就是无为而治,其次是亲近和接触老百姓,并和老百姓一起安乐的生活在一个国度里,也就是与民同乐的意思。这句子中的“誉”字通“豫”字,是欢乐的意思。在《字汇·言部》的解释中,誉,与豫同,乐也。 接下来的其下斗果讼果这句话的意思是讲,君王和诸侯们在政治方面的权斗和争论,以及将会产生的各种不同的结果,最后的太下就是君王、诸侯和臣下官僚不进行权斗、不进行争论国家大事、得过且过,因而也就可能不会产生任何对君王、诸侯自身不利的结果了。 无为而治的太上是争夺和掌握朝廷的大权,其次是争夺和联络其他的诸侯盟友,其下就只能求无祸和得福了。 对于《黄帝经》中,君王、诸侯治国之道的最后一种情况,这也可以和秦朝末的秦二世胡亥来参照、对比一下,自从秦世皇去世后,胡亥继了帝位,并称为了秦二世,但实际上这朝廷中的大权已落到了宦官赵高的手中,先是把丞相李斯杀了,并自己做了秦国的丞相。 这时天下的形势却很不乐观,因为受秦国统治者的残忍压迫已经很长时间,终于发生了以陈胜、吴广为首的戍卒造反,这外面的形势一乱,朝廷内的权斗、夺权便也开始了。 赵高有个女婿名叫阎乐,又有一个兄弟名叫赵成,于是赵高就令俩人去宫中诛杀秦二世胡亥,阎乐、赵成带了一批手下人冲进了宫殿,杀光了宫中的守卫、宦官等,径直来到了秦二世皇帝胡亥的面前,先是阎乐数落了一番胡亥皇帝的治国无道,最后便问胡亥皇帝打算怎么办? 秦二世皇帝胡亥不想死,于是在《史记》中便有了这么一段和阎乐的对话,二世曰:“丞相可得见否?”〔我能见丞相吗?〕乐曰:“不可。”二世曰:“吾愿得一郡之王。”〔我愿意去做一个地方官员可以吗?〕弗许。又曰:“愿为万户侯。”弗许。曰:“愿与妻子为黔首比诸公子。”〔愿意和妻儿们做个普通老百姓,和其他公子一样可以吗?〕阎乐曰:“臣受命于丞相,为天下诛足下,足下虽多言,臣不敢报。”麾其兵进。〔命令手下兵士前进。〕二世自杀。 通过治国之道的纵向比较,共产党如今的一套对付老百姓的维稳方法,其实是远远落后于古代开明帝王的治国之道的,这里只说一种情况——那就是法律制度的对比,仍用《贞观政要》书中的论刑法第三十一来对比,太宗又曰:“古者断獄,必讯于三槐、九棘之官,今三公、九卿即其职也。自今以后,大辟罪皆令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及尚书九卿议之。如此,庶免冤滥。由是至四年,断死刑,天下二十九人,几致刑措。” 这段话的意思是讲,太宗又说道,古时候的审判案子,必定要先讯问于三槐、九棘这些官员,现在的三公、九卿就是这样的职责。自今之后,死刑罪都要有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及尚书、九卿合议之。〔在唐朝时代,中书、门下、尚书称为三省,三省都是最高政府机构,一般的案件有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如此是希望避免冤案和官员们滥用职权。正因为这样,从贞观初年开始到贞观四年,被判死刑的犯人,全国只有二十九个人,以至于老百姓把刑罚都要忘了。 古代帝王的治国之道,其口碑的好坏是全在老百姓的嘴里的,再形成一种社会的共识,然后有编史者把帝王在位时的功过得失写入史书中,使后人们能了解到当时的那段历史。 在宫廷中的皇帝或君王是没有真正的朋友的,有的只是权斗,皇帝是掌握天下生杀大权的人,在宫廷权斗最激烈时,宫廷官员更是如此——生命随时处在朝不保夕中。现在共产党高层的权斗也是这样,不少落马的共产党高官之前还在台上讲这着要廉洁奉公等等的话,但没几天其落马消息便挂到了中纪委的网上,所以说封建时代的伴君如伴虎同样也是适用于共产党高层的权斗的! 皇帝其实是个众射之的的人物,〔现今的国家主席、总统、元首等也是如此〕不过众射之的这话是从另一层意思来讲的,天下被统治者如果射中了靶心外到靶板的边缘,那就是得了九十九分到六十分之间的分数了,这些分数按照网络语言来讲就是个赞字,要是射中靶心得了一百分,这也可以说是得到了被统治者的最高一个赞了,要是射到了靶板之外,那就是不及格了,对于帝王和君主们的治国之道来讲,只要有绝大多数的被统治者射到了靶心之外到靶板的边缘上,那肯定就是一个好皇帝了。 前面的章节中把习近平这人的性格、特点、能力等作了一些分析、阐述,现在就再回到习近平执政的第三种情况,因为第一、第二种情况习近平不能做到和改变,那么接下来分析的第三种执政的情况,就有可能会发生在习近平这个共产党的掌盘子人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