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星光点点  
非常高兴我们能在网上相遇,相识,相知。愿这里能带给你阳光和快乐!温馨和帮助!  
https://blog.creaders.net/u/39/ > 复制 > 收藏本页
我的名片
星光
注册日期: 2006-10-25
访问总量: 969,909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最新发布
· 新冠疫情一年有感及疫苗之我见
· 让我着谜的好歌,《鹿 be free》
· 这个动画短片《Bao》太好看了
· 冰上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Alysa
· 感恩节感怀
· 我来聊聊这次大选中的重要议题
· 看《中国新歌声》有感
友好链接
· liv4lov:liv4lov的博客
· 阿唐:阿唐的博客
· 昭君:昭君的博客
分类目录
【《天涯忆旧时》海外知青文集】
· 河东四子(上)(2)
· 河东四子(上)(1)
· 老哥的故事
· 朦胧情怀
· 无奈的选择
· 兵团的故事(节选)
· 江营轶事
· 茫茫大山
· 女儿红
· 《天涯忆旧时》海外知青文集出版
【蹉跎岁月】
· 青涩的果子,知青生活回忆
· 人生的岔路口——知青生活回忆之
· 无望的明天—知青生活回忆之四
· 汗滴禾下土——知青生活回忆之三
· 汗滴禾下土——知青生活回忆之三
· 初试农村生活——知青生活回忆之
· 不受农村欢迎的人--知青生活回忆
【配乐朗诵】
· 星光朗诵园园小诗《月圆月缺》
· 【配乐诗朗诵】更夫诗--《秋樱》
· 配乐朗诵《被你想着的感觉真好》
· 【走进2007】【配乐朗诵】《随想
· 【配乐朗诵】放不下的是你
【写作尝试:飘洋过海的喜怒哀乐】
· 飘洋过海的喜怒哀乐(十九)
· 飘洋过海的喜怒哀乐(十八)
· 飘洋过海的喜怒哀乐(十七)
· 飘洋过海的喜怒哀乐(十六)
· 飘洋过海的喜怒哀乐(十五)
· 飘洋过海的喜怒哀乐(十四)
· 飘洋过海的喜怒哀乐(十三)
· 飘洋过海的喜怒哀乐(十二)
· 飘洋过海的喜怒哀乐(十一)
· 飘洋过海的喜怒哀乐(十)
【走南闯北】
· 期待奥运会的精彩表演
· 中国行(1)—回家过年
· 欧洲游(2):水上逛巴黎
· 欧洲游(1):奔驰在法国的原野
· 生日快乐,千姿百媚的金门大桥
· 秘鲁一瞥(4):高原古城库斯科
· 秘鲁一瞥(3):海滨和美食
· 秘鲁一瞥(2):利马
· 秘鲁一瞥:利马(1)
· 阿拉斯加——大自然的瑰宝(游记
【闲侃杂谈】
· 新冠疫情一年有感及疫苗之我见
· 让我着谜的好歌,《鹿 be free》
· 冰上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Alysa
· 感恩节感怀
· 我来聊聊这次大选中的重要议题
· 看《中国新歌声》有感
· 中国行(2)-- 看病难
· Ebola病毒(2):美国医疗系统做
· Ebola病毒,人类面临的新挑战!
· 春晚勾起的回忆
【欢歌笑语】
· 《北京,北京》带来的回忆
· 【父亲节献礼】配乐诗朗诵—父亲
· 山寨版《老两口学毛选》
· 欢声笑语,硅谷春晚
· 迈克尔·杰克逊留下的另一首好歌
· 重新认识迈克尔·杰克逊
· 用歌声征服世界舞台的丑小鸭
· 周末消闲,跳绳的快乐
· 《回首三十年,真如梦一般》
· 唱一首我喜欢的信天游《满天的花
【影视介绍】
· 这个动画短片《Bao》太好看了
· 精彩!《中国好声音》组内冠军之
· 舞蹈的盛宴
· 成功男人身后的那个女人
· 一部让我难以放下的电影--《悲惨
· 此处无声胜有声,评今年的奥斯卡
· 看无声片大战有声片,猜金球奖将
· 沉默是金--评无声电影《The Arti
· 影评:掌控FBI长达48年的神秘铁
· 新电影《传染病—Contagion》观
【往事追忆】
· 儿时的端午节
· 难忘的快乐日子——知青生活回忆
· 往事回忆 -- 我们的年级主任
· 2009中国行(3):记忆的闸门
· 雪天的快乐
· 文革中长大的孩子(3)革命儿歌
· 过年趣事, 祝大家元宵节快乐!
· 文革中长大的孩子(1) 闹书荒
· 文革中长大的孩子(2)大批判稿
· 此一去戈壁荒原
【海外生活】
· 远方传来的好声音
· 春天的故事
· 机场“艳遇”
· 追梦人
· 人生感叹,脆弱的生命。。。
· 节日旅行有感
· 橙色的世界,欢乐的海洋!
· 让人感叹的老朋友!
· 办公室小记-- 减压
· 都市的狂欢,快乐的海洋!
存档目录
04/01/2021 - 04/30/2021
02/01/2019 - 02/28/2019
01/01/2019 - 01/31/2019
11/01/2016 - 11/30/2016
10/01/2016 - 10/31/2016
08/01/2016 - 08/31/2016
03/01/2015 - 03/31/2015
10/01/2014 - 10/31/2014
09/01/2014 - 09/30/2014
02/01/2014 - 02/28/2014
12/01/2013 - 12/31/2013
10/01/2013 - 10/31/2013
06/01/2013 - 06/30/2013
05/01/2013 - 05/31/2013
04/01/2013 - 04/30/2013
02/01/2013 - 02/28/2013
01/01/2013 - 01/31/2013
12/01/2012 - 12/31/2012
10/01/2012 - 10/31/2012
09/01/2012 - 09/30/2012
08/01/2012 - 08/31/2012
06/01/2012 - 06/30/2012
05/01/2012 - 05/31/2012
04/01/2012 - 04/30/2012
03/01/2012 - 03/31/2012
02/01/2012 - 02/29/2012
01/01/2012 - 01/31/2012
12/01/2011 - 12/31/2011
11/01/2011 - 11/30/2011
10/01/2011 - 10/31/2011
09/01/2011 - 09/30/2011
08/01/2011 - 08/31/2011
06/01/2011 - 06/30/2011
03/01/2011 - 03/31/2011
02/01/2011 - 02/28/2011
01/01/2011 - 01/31/2011
12/01/2010 - 12/31/2010
11/01/2010 - 11/30/2010
10/01/2010 - 10/31/2010
09/01/2010 - 09/30/2010
08/01/2010 - 08/31/2010
07/01/2010 - 07/31/2010
06/01/2010 - 06/30/2010
05/01/2010 - 05/31/2010
04/01/2010 - 04/30/2010
03/01/2010 - 03/31/2010
02/01/2010 - 02/28/2010
01/01/2010 - 01/31/2010
12/01/2009 - 12/31/2009
11/01/2009 - 11/30/2009
10/01/2009 - 10/31/2009
09/01/2009 - 09/30/2009
08/01/2009 - 08/31/2009
07/01/2009 - 07/31/2009
06/01/2009 - 06/30/2009
05/01/2009 - 05/31/2009
04/01/2009 - 04/30/2009
03/01/2009 - 03/31/2009
02/01/2009 - 02/28/2009
01/01/2009 - 01/31/2009
12/01/2008 - 12/31/2008
11/01/2008 - 11/30/2008
10/01/2008 - 10/31/2008
09/01/2008 - 09/30/2008
08/01/2008 - 08/31/2008
07/01/2008 - 07/31/2008
06/01/2008 - 06/30/2008
05/01/2008 - 05/31/2008
04/01/2008 - 04/30/2008
03/01/2008 - 03/31/2008
02/01/2008 - 02/29/2008
01/01/2008 - 01/31/2008
12/01/2007 - 12/31/2007
11/01/2007 - 11/30/2007
10/01/2007 - 10/31/2007
09/01/2007 - 09/30/2007
07/01/2007 - 07/31/2007
06/01/2007 - 06/30/2007
05/01/2007 - 05/31/2007
04/01/2007 - 04/30/2007
03/01/2007 - 03/31/2007
02/01/2007 - 02/28/2007
01/01/2007 - 01/31/2007
12/01/2006 - 12/31/2006
11/01/2006 - 11/30/2006
10/01/2006 - 10/31/2006
发表评论
作者:
用户名: 密码: 您还不是博客/论坛用户?现在就注册!
     
评论:
漫谈一个诺贝尔奖 by 漫人(也称“恶搞诺贝尔奖”)
   

前几天在另一个网站看到网友漫人的这篇妙文,真是爱不释手。经得作者的允许,现转贴在这里。想君细细品来,一定会大呼过瘾!哈哈哈!

祝大家周末快乐!

~~~~~~~~~~~~~~~~~~~~~~~~~~~~~~~~~~~~~~~~

漫人:漫谈一个诺贝尔奖(多幅照片)

 

 

转眼夏去秋来,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评选工作,估计已经收尾,就等着十月初开奖公

布名单了。看官要问,诺贝尔奖不是有好几个么,你怎么只说一个,还要漫谈,而且

究竟是哪一个?嗳,俺老漫说的侃的就是漫谈,再说俺说的不是那个诺贝尔奖(Nobel Prize),而是——一个诺贝尔奖(Ig Nobel Prize)。

首先要正名:Ig Nobel Prize, 其中Nobel和那真正的Nobel发音一样, 重音是在bel

那个音节上,所以应读成挪掰儿。不过习惯成自然,既然那个正奖都被译成诺贝尔,

那咱也只好跟着叫,一个诺贝尔。至于为什么这么叫,维基百科的解释是出自英语词ignoble,正面的说法,就是不怎么高尚的;古狗的翻译,就干脆是卑鄙,为的就是恶

搞那高尚Nobel,和诺贝尔奖唱唱对台戏。

诺贝尔奖的宗旨大家都知道啦,也就是奖励那些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to those

who, …, shall have conferred the greatest benefit on mankind.”)。 一个诺

贝尔奖的宗旨则是“先让人笑,再让人想”(“achievements that first make

people laugh, and then make them think.”), 没那么崇高,可却引人深思。

比如说2006年鸟类学(Ornithology)得奖的原因是研究和解释为什么啄木鸟不会头疼(“for exploring and explaining why woodpeckers don\'t get headaches.”)。

虽然这课题说起来有点搞笑,啄木鸟头疼不疼你怎么知道?但要想到啄木鸟是用嘴,

当然嘴后面是头,一天要在树上不停地啄不知道多少下,却没有因此得脑震荡而头疼,

相信对设计保护头盔的人,是会有启发的。

 

 

 

一个诺贝尔奖首次颁奖的时间是1991年,以后每年一次的颁奖仪式都叫做“第x次首

届一个诺贝尔奖颁奖仪式”,比如说今年,就叫做第17次首届一个诺贝尔奖颁奖仪式

(The 17th First Annual Ig Nobel Prize Ceremony)。最早的发奖地点是在博士

成吨的博士屯里的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一间教室里,后来做大了,就搬到了哈佛

大学的桑德斯剧院(Sanders Theatre)。 今年的时间是104日晚上7:30。票是八

月初就开卖了,1200个位子,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剩下的。

 

 

 

虽说得奖的理由有些荒诞不经,但得奖者却也大多数不辞辛劳,自费前来领奖,有的

甚至是从别的国家不远万里地赶来。而授奖者,却是真正在享受其中快乐的正宗诺贝

尔奖获得者(genuinely bemused genuine Nobel Laureates)。届时还有比赛,看谁

能赢得和这些真正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约会的机会。除了当年的获奖者,以前的一些一

个诺贝尔获奖者也会来参加这个盛会。每年的授奖仪式都有个主题,去年是纳米,今

年是小鸡(chicken)。除了发奖,还有些其他节目,比如说有24/7讲座,要求一些顶

尖的科学家们在24秒钟里解释他们的学科,然后再用7个字作总结,还要让大家都能听

懂。今年讲的学科包括逻辑、科研道德、食品科学、历史,当然还有今年的主题:小鸡。

 

以前还有个传统是往台子上扔纸头飞机,最后都由哈佛的物理教授个老伯儿(Roy

Glauber)打扫。不过2005年他没能来,据维基百科讲,是因为他正在去斯德哥尔摩的

路上,领真正的诺贝尔奖去了。不过这点有点可疑,因为真正领奖的时间,是十二月

十日。不管怎么说,去年起这个活动干脆被取消了,理由是安全问题。是个老伯儿教

授拿了正奖就不想干了?反正颁奖的事,他还是欣然而来的。去年来了,今年他还要

来。



发奖两天之后,也就是106日下午一点钟,在麻省理工学院10号楼250教室,由每个

新获奖人介绍他们的得奖工作和为什么要那么做,每人5分钟。在这之前,以前得奖

者还要报告他们的最新发现,每人两分钟。如果讲得不够风趣有味,就有甜普小姐

Miss Sweety Poo)出来尖叫:停停,太没劲了。这个讲座是免费的,谁都可以去

听。

一个诺贝尔奖和诺贝尔奖一样,奖励的都是所谓的真正的成就(genuine achievement),也就是都有真人和真正的事迹。只有第一年是例外,有三项奖发给了虚拟人,因为那时

的颁奖宗旨有所不同。再就是1994年物理奖发给了日本人,可后来才闹清楚发奖的根

据是一条假新闻。这些奖今天都没有列在一个诺贝尔奖的正式记录中。

 

 

 

一个诺贝尔是由《不大可能之研究年鉴》(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AIR)

联合其他单位共同举办的。但在AIR之前,是《不可重复之结果学报》(Journal of Irreproducible Results,JIR)。 《不可重复之结果学报》也算是一个老牌杂志了,由病毒学家阔恩(Alexander Kohn)和物理学家李扑金(Harry J. Lipkin1955年在

以色列创立。尽管《不可重复之结果学报》很早就开始提名一个诺贝尔,但真正把这

件事做大,还是1991年联手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MIT Press)以后。那时的宗旨是

奖励那些不可能也不应该被重复的发现(“for discoveries \"that cannot,or should not, be reproduced”), 所以那一年的化学奖,奖给了发现水有记忆功能的法国科学家

本玩腻思特(Jacques Benveniste)。不要小看哟,这篇文章可是发表在《内缺》(Nature)杂志上滴。教育奖给了丹?可味儿(Dan Quayle), 不知道今天还有几个

人记得这位。 当年他在台上时,花生屯里可是有专门的《可味儿季刊》(Quayle Quarterly)记载他的事迹。另外还有上面提到的三项虚拟奖,因为当时宗旨是不可

重复,所以就奖给了虚拟人物。后来好像是一个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和《不可重复之结

果学报》编委有分歧,分道扬镳,才有了今天的《不大可能之研究年鉴》。

大家都知道诺贝尔奖有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还有经济奖。其实诺

贝尔遗嘱中只设有5项: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和平奖。1969年由瑞典银

行赞助增设了经济奖,是为6项,年复一年,年年如此。一个诺贝尔奖发过奖的科目

就多了,共计有声学(Acoustics)、农业历史(Agricultural History)、 考古(Archeology)、艺术(Art)、天文(Astronomy)、天体物理(Astrophysics)、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生物(Biology)、化学(Chemistry)、传播学(Communication)、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消费者工程(Consumer engineering)、牙医(Dentistry)、经济(Economics)、教育(Education)、

工程(Engineering)、环保(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昆虫学(Entomology)、 流体力学(Fluid Dynamics)、卫生(Hygiene)、跨学科研究(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文学(Literature)、管理式医疗(Managed Health Care)、 数学(Mathmatics)、医学(Medicine)、气象(Meteorology)、营养学(Nutrition)、

鸟类学(Ornithology)、和平(Peace)、物理(Physics)、心理(Psychology)、

公共卫生(Publich Health)、安全工程(Safety Engineering)、 科学教育

(Science Education)、 社会学(Sociology)、统计(Statistics)、 技术(Technology)、愿景技术(Visionary Technology)等38个学科。

今年的奖要到发奖时才公布,就先说说去年(2006年)的奖吧:

Ornithology - Ivan R. Schwab,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and

the late Philip R.A. May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for exploring and explaining why woodpeckers don\'t get headaches.

鸟类学:上面已经说过了。


* Nutrition - Wasmia Al-Houty of Kuwait University and Faten Al-Mussalam of

the Kuwait Environment Public Authority, for showing that dung beetles are finicky eaters.

营养学:屎壳郎对食物其实是很挑剔的。


* Peace - Howard Stapleton of Merthyr Tydfil, Wales, for inventing an electromechanical teenager repellant — a device that makes annoying noise designed to be audible to teenagers but not to adults; and for later using

that same technology to make telephone ringtones that are audible to

teenagers but not to their teachers.

和平奖:听说过这个吗?厅内杰的听力上限可至
20千赫兹,而成年人只到12千赫兹左

右。所以斯泰普尔顿先生发明了一种发声器,发出的声音的频率在14千赫兹左右,厅

内杰能听到,而成年人则听不到。先是用这个频段的噪声发生器驱逐讨厌的厅内杰;

以后又用这个频段做手机铃声,这样学生听得到而老师听不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就看你怎么用。

* Acoustics - D. Lynn Halpern (of Harvard Vanguard Medical Associates,

Brandeis University, and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Randolph Blake (of

Vanderbilt University and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and James Hillenbrand

(of We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 and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for

conducting experiments to learn why people dislike the sound of fingernails scraping on a blackboard.

声学:想知道指甲刮在黑板上为什么让人受不了么?


* Mathematics - Nic Svenson and Piers Barnes of the Australian 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zation, for calculating how many photographs a person must take to almost ensure that no one in a group

photograph will have their eyes closed: \"Blink-Free Photos, Guaranteed.\"

数学:计算出了需要几张照片,才能抢到一组人都不眨眼的时刻。可是这只是从统计

学的角度考虑问题,显然没见过本坛红鹭大侠有关照相的心得。

* Literature - Daniel Oppenheimer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for his report \"Consequences of Erudite Vernacular Utilized Irrespective of Necessity:

Problems with Using Long Words Needlessly.\"

文学:那位文学教授给说一哈?


* Medicine - Francis M. Fesmire of 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College of Medicine, for his medical case report \"Termination of Intractable Hiccups

with Digital Rectal Massage\"; and Majed Odeh, Harry Bassan, and Arie Oliven

of Bnai Zion Medical Center, Haifa, Israel, for their subsequent medical

case report also titled \"Termination of Intractable Hiccups with Digital

Rectal Massage.\"

医学:通过用手指按摩大肠来制止严重打噎。呃,不好再说下去了,还是有请肠胃专

科医生吧。

* Physics - Basile Audoly and Sebastien Neukirch of the Université Pierre

et Marie Curie, in Paris, for their insights into why, when you bend dry spaghetti, it often breaks into more than two pieces: \"Fragmentation of

Rods by Cascading Cracks: Why Spaghetti Does Not Break in Half.\"

物理:为什么在折断意大利面条时,得到的不只两段。但在工程上,值得注意的恐怕

不是意大利面条,而是刚性材料5的。

* Chemistry - Antonio Mulet, José Javier Benedito and José Bon of the

Universidad Politécnica de Valencia, Spain, and Carmen Rosselló of the Universitat de les Illes Balears, in Palma de Mallorca, Spain, for their

study \"Ultrasonic Velocity in Cheddar Cheese as Affected by Temperature.\"

化学:超声波的传播速度在且大奶酪中受温度影响。觉着这应该是化学物理。声波的

传播速度和传播介质的密度有关。密度越高,速度越快。曾有这么一个谜:一人在小

船上看见远处的大船发生了爆炸,就跳进了水里。在水中他听见了一声爆炸,冒出头

来喘气,又听见了一声爆炸。问大船上总共有几次爆炸,为什么?

* Biology - Bart Knols (of Wageninge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in

Wageningen, the Netherlands; and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rch, in Ifakara Centre, Tanzania, and of the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in Vienna, Austria) and Ruurd de Jong (of Wageninge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nd of Santa Maria degli Angeli, Italy) for showing

that the female malaria mosquito Anopheles gambiae is attracted equally

to the smell of limburger cheese and to the smell of human feet.

生物:林姆博格奶酪的气味和人脚的气味对传播疟疾的母蚊子的吸引力是相同的。那

么是不是有了林姆博格奶酪作诱饵,蚊子就不再叮人?

既然要和诺贝尔奖唱对台戏,那诺贝尔奖的经典科目,是当然要包括在内的,比如物

理、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奖一个诺贝尔奖在过去的16年里是年年都发,化学跳过

19972001两年,经济则跳过了19992006两年。而且,一个诺贝尔奖是每年发10

项(1993年例外,发了11项),所以除了那些经典奖之外,还对一些有特殊贡献的科

目给与奖励。其中生物是个大项,至今除1995年没发外,年年都有。其它的就比较散

了,比较多的,有心理学,16年中共发7次;公共卫生,5次;数学和营养学各4次。

好多科目,比如说前面举例提到的鸟类学或教育,也就发过一次。还有些科目,本来

是可以包括在一些大科目下的,比如说声学(Acoustics)、流体力学(Fluid

Dynamics) 和天体物理(Astrophysics)都应属物理,鸟类学、昆虫学(Entomology)和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应属生物,还有愿景技术(Visionary Technology)应该

属于技术(Technology),科学教育(Science Education) 应该属于教育

(Education),统计学(Statistics)可以算到数学里等等,但显然评奖委员会觉着

那么分太笼统,不足以说明颁奖的实质。但这么一来,学科就分得很散了,所以余下

的专科,得奖都没超过两次。值得注意的是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应该是

个大项,但也只得过一次奖。之所以要这么一个一个地数豆子,原因就是如今烟酒工

作已经完全定量化,不细数清每个案例并提供统计数据,学术论文到了评委那儿就过

不了关。

大家都知道诺贝尔奖是不发给故去的人的。这条规定牵涉到几个科学公案。
尽管罗萨

琳德?弗兰克林(Rosalind Elsie Franklin) 在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中作了关

键性 的实质工作,但因为她1958年已然去世,所以1962年与沃森(James D. Watson)

和克里克(Francis H.C. Crick) 分享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荣誉, 就落到了威尔

金斯(Maurice H.F. Wilkins) 的头上。俺最早听到的说法, 是威尔金斯是弗兰克

林的老板,后来又有说法说他们是同事。但不管怎么说,沃森和克里克1953年在

《内缺》上发表了那篇有关DNA双螺旋结构假设的文章,从而创立了分子生物新时代

后,还继续在分子生物领域里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威尔金斯就不知道还作了什么工

作了。

另一桩公案大概只有圈子里的人才知道,俺也是听人说的。所以在八卦之前,免不了

要抵赖一番:俺下面说的,您全当故事听着,俺决不承担任何责任。1981年的诺贝尔

生理或医学奖,是由休伯尔(David H. Hubel)和韦塞尔(Torsten N. Wiesel)与

斯拜瑞 (Roger W. Sperry)分享。但实际上,休伯尔和韦塞尔在视觉大脑皮层上的

创造性 工作是五十年代末就开始了,奖励他们的理由是他们在六、七十年代作的贡献。但他们要一直等到1981年才获奖,其中的原因,就是苦服乐(Stephen W. Kuffler)教授。 五十年代苦服乐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做教授,是他把休伯尔和韦塞尔招到了门下,1959

又带着他们一起搬到了哈佛,并于1966年在哈佛创建了神经生物系。苦服乐教授在神

经科学领域中有许多独立的重要贡献,当初休伯尔和韦塞尔的合作,也是他一手促成

的,所以好多人都觉得他也有资格得诺贝尔奖。但有一个障碍:把持诺贝尔评奖委员

会的,是瑞典卡洛林斯卡学院(Karolinska Institute)一位教授,名字记不清了。

 他就夸过海口,说只要我活在世上,苦服乐就不可能得奖。果然,苦服乐198010

去世,第二年休伯尔和韦塞尔就获奖。巧合?只有天知道。

但一个诺贝尔奖就不受这个拘束,奖照样发给故去的人,而得奖者的家属或后人,也

欣然前来领奖。比如说上面提到的2006年鸟类学获奖者中,就有一位已故(Philip

R.A. May)。2003年的工程奖则奖给了已故的斯代普(John Paul Stapp)和墨菲

(Edward A. Murphy, Jr.),再加上还活着的尼科尔斯(George Nichols),理由

是他们 共同发现了墨菲定律(Murphy\'s Law)。还有好几个例子,就不一一列举了。

得到诺贝尔奖是一身的荣耀。要是能得两次,更是不得了的事。迄今为止,只有四人

有此殊荣。比较熟悉的两个,一个是居里夫人(Madame Curie),1903年因为发现了

 放射性得物理学奖,1911年因为提纯元素镭得化学奖;另一个是鲍令(Linus

Pauling),1954年因为提出了电子混合轨道理论得化学奖,1962年因为积极参与禁止

核试验活动得和平奖。另外还有两个以前还没听说过:巴丁(John Bardeen)和桑格

尔 (Frederick Sanger)。巴丁1956年因为发明了三极管得物理奖,1972年因为超导

理论再得物理奖。桑格尔1958年因为发现了胰岛素分子结构得化学奖,1980年因为发

现了病毒基因序列再得化学奖。此外,瓦堡(Otto Heinrich Warburg)也应该得两

次, 但1944年纳粹政府没让他去领他的第二个医学奖。还有啦,就是最近的风云人

物老杨,人说他也该的第二次,不过这也只是听人说说。

一个诺贝尔奖则因为其工作的不可预测性或不可重复性,获第二次奖的机会,居然比

正宗诺贝尔奖还小。迄今为止,只有一人得此殊荣,就是上面提到的发现水有记忆的

法国科学家本玩腻思特(Jacques Benveniste),此公1998年再获化学奖,理由是他

不光发现了水有记忆,而且这个信息可以数字化并通过电话线或英特网越洋传送(for

his homeopathic discovery that not only does water have memory, but that

the information can be transmitted over telephone lines and the Internet.)。[REFERENCE: \"Transatlantic Transfer of Digitized Antigen Signal by

Telephone Link,\" J. Benveniste, P. Jurgens, W. Hsueh and J. Aissa,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 Program and abstracts of papers to be presented during scientific sessions AAAAI/AAI.CIS Joint Meeting February

21-26, 1997\"]

诺贝尔奖一般是最多三个人分享,只有和平奖是发给过一些组织,其中国际红十字会

得过三次,也是个纪录,而文学奖则一般只发给一人,很少有两人分享。一个诺贝尔

奖则不受这个限制,经常发给三个以上的人,最多的是1993年的一篇得奖文章,有来

15个国家的972个作者,得奖理由:他们发表的文章的作者数目比文章的页数多100

倍还多。得奖项目:文学奖!

如果计算每个国家得奖数,美国是当之无愧的老大,16年中共发了158个奖,美国独

得了71个,另外还和别的国家分享了7个。第二名英国就差了好远,独得了15个,和

别国分享了4个。第三名是日本,9+1(独得+分享)。第四名是澳大利亚,6+4。第五

名是加拿大,5+5。第六名是法国,4+2。其他独得奖的国家和地区(以得奖数为序)

有荷兰、印度、智利、南韩、挪威、西班牙、瑞士、德国、新西兰、瑞典、多米尼加、

科威特、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尼日利亚、新加坡、前苏联、台湾、梵蒂冈、世界;

和别国分享的还有比利时、意大利、瑞士、丹麦、德国、以色列、荷兰、挪威、巴基

斯坦、奥地利、捷克、芬兰、格陵兰、匈牙利、印度、爱尔兰、卢森堡、新西兰、

波兰、俄国、西班牙、瑞典和坦桑尼亚5的。很遗憾,没有中国大陆的份。海峡那边

的台湾议会,倒是得了1995年的和平奖,理由是展示了政客们通过相互打、踢、挖能

比和别的国家打仗得到更多[政治资本?](for demonstrating that politicians

gain more by punching, kicking and gouging each other than by waging war

against other nations)。

很明显的是英语系国家得了大多数奖,这和评委们都讲英语不无关系。但也不尽然,

比如说邻居日本就独得了9个奖,比如说2004年的和平奖,发给了发明卡拉OK的井上

大佑(Daisuke Inoue),理由是为人们学会相互宽容提供了一条全新的途径

(providing an entirely new way for people to learn to tolerate each other)。

而且那个因为假新闻而发的奖,也是日本的。另一位东邻韩国,也独得了三项奖。

窃以为国运强盛,总要有人做一些不着边际的事。尽管一个诺贝尔奖中有些是带着面

纱的批评,但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幽默居多,让人或发奇想。中国人是不是太功利了,

所以这些个没谱儿的事儿,做估计是肯定有人做的,但能不能发表,而且要让一个诺

贝尔评委们知道,就不得而知了。

当然一个诺贝尔奖也不是没有争议的,不过不是来自真正诺贝尔奖的批评。1995年英

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梅伯爵(Robert May, Baron May of Oxford,此公后来还坐到了

皇家科学院主席的位子上)就要求评奖委员会不要再发奖给英国科学家,理由是这样

会把严肃的科学便成八卦。当然许多科学家,特别是英国科学家并不同意这个观点,

英国人还是照样得奖领奖,成为在美国之后的第二得奖大户。

每年的授奖仪式都在“如果你今年没获奖,特别是如果你赢了——祝你明年运气更好” (\"If you didn\'t win a prize—and especially if you did—better luck next year!\")的祝福声中结束。所以今年要是错过了亲临现场观摩的机会,明年或许还有。

噢对了,网上也有直播,秀才不出门或许也能看到,相关信息在“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网站里有。
 

资料来源:

1.http://www.improb.com/
2.http://en.wikipedia.org/wiki/Ig_Nobel_Prize
3.http://en.wikipedia.org/wiki/Nobel_Prize
4.http://www.nature.com/nature/dna50/watsoncrick.pdf
5.http://content.nejm.org/cgi/content/short/329/10/673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