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抗戰時期中國的航空業,一定要談到“國民政府航空委員會第二飛機製造廠”,這座飛機廠里誕生了中國歷史上自行研製的第一架運輸機——“中運一號”。通常,經過我們共和國義務教育的國民腦海中都會有一個印象:舊中國時期民不聊生,政治腐敗科技工業落後……。然而,事實上在舊中國的軍事、科技領域並不是我們一直以為的那般一無是處。這座第二飛機製造廠吸收當時國際先進技術以及優秀的留學人才,技術實力在遠東地區也是一流,與上海虹橋航空工廠、杭州飛機製造公司並列中國三大飛機製造廠。甚至抗日戰爭中隨國民政府被迫遷往重慶,在資源極度匱乏和艱難的時期,在陪都重慶也曾自行設計並生產出多款飛機。
建在山洞中的第二飛機製造廠
建在重慶南川海孔洞中的第二飛機製造廠
國民政府航空委員會第二飛機製造廠是國民政府在抗日戰爭時期設於重慶南川的飛機製造廠,又名“南川飛機廠”。因飛機廠為了躲避日本飛機對重慶的轟炸而建在南川的一座叫“海孔”的山洞中,因此又叫做“海孔飛機廠”。飛機廠前身是1935年,中國和意大利簽訂合同,在中國南昌創建的飛機修配廠,全名為航空委員會下屬的“中央南昌飛機廠”又稱“中意飛機製造廠”。抗戰爆發後,1938年初,國民政府決定將幾個中外合辦的飛機製造廠和其他軍事航空工廠整頓重建。1939年上半年,人員設備才陸續撤到重慶,原“中意飛機製造廠”便遷到了便於隱蔽、防空的重慶南川叢林溝海孔洞。洞內兩側建廠房,洞口及附近山谷建辦公廠、水電廠、木工廠、機身製造廠和宿舍等。除了南昌飛機廠外,為整合資源,國民政府還將另外幾家小飛機廠也遷到海孔,併入第二飛機廠建制。最鼎盛時,工廠員工達到1200人,民工有200多人,在大後方的4家飛機廠中,規模不算小。
1938年初夏,航空委員會第二飛機製造廠正式掛牌,又名“海孔飛機廠”。從1939年到1947年,這個廠研製了6種飛機。第二飛機廠的廠長,都是學航空出身的專家:
第一任廠長朱霖,留學意大利都靈大學航空系(1937年-1939年任職);
第二、三任廠長錢昌祚、黎國培,均留學蘇聯航空力學工程學院(1940年初-1942年任職);
第四任廠長馬德樹(1942年秋-1949年任職),是我國早期航空界專家,留學英國學內燃機,1933年他研製成功中國第一架艦載偵察機寧海2號。抗戰期間,在偏僻的海孔山溝里,這些廠長貢獻了自己的才華。
日本飛機對第二飛機廠的轟炸
海孔飛機廠投產後,日本人零星獲得了一些情報,多次派飛機來轟炸。
1939年10月23日上午8點多,天氣晴朗,18架日本飛機組成兩個大隊,從水江方向飛過來,先在海孔上方尋找飛機廠,沒有找到,於是返回南川縣城,先頭的9架飛機變成一字形,在大約1000米的高度,投下炸彈若干。第一隊飛機投彈後,第二隊飛機又丟下炸彈若干,這些炸彈炸毀了縣城的監獄,犯人一涌而出,街上行人也四處逃散。這時,剛丟下炸彈的飛機再次返回,每三架排成一隊,低空俯衝,用機槍向人群掃射,遂使縣城變成人間地獄!這次轟炸,日機共投彈142枚,炸死180人,毀屋850餘間。此後,日機又來轟炸了4次,但都沒有找到飛機廠最核心的廠區——海孔洞。但臨近的南川縣城遭受了嚴重的破壞。
第二飛機廠所研製的飛機:
忠28甲驅逐機:是該廠生產的第一種機型。忠28甲是仿蘇E-16單座下單翼驅逐機。當時是民國28年(1939年),因此取名“忠28甲”。
忠28甲教練機:將“忠28甲”改為雙座戰鬥教練機。1940年試飛成功後交部隊使用,1941年開始小批量生產。到1943年初,共造了20多架。之後,這種機型被淘汰而停止生產,共產30架。
中級滑翔機:仿德H17型中級滑翔機,造30架。
初級滑翔機:仿“狄克生”初級滑翔機,造6架。
中運一號運輸機:是我國歷史上自行研製的第一架運輸機。1944年8月研製成功。10月,在重慶白市驛機場由飛行員李興唐試飛。
在第二飛機製造廠廠房中的中國第一架運輸機——中運一號
中運二號運輸機:是在中運一號的基礎上進行改進的性能更好機型。1947年,試製成功,並於1948年2月19日在重慶白市驛機場試飛成功。
中運三號運輸機:中運一號和中運二號因為戰時材料匱乏,因此部分機身部件為木質。中運三號為全金屬的中運系列運輸機。
中運系列運輸機
此外,第二飛機製造廠還曾在緬甸裝配過美制P-40“戰鷹”式99架。
第二飛機製造廠的後續發展沿革
抗戰勝利後,1946年國民政府航空委員會決定,第二飛機製造廠遷回江西南昌。改稱“中央南昌飛機製造廠”。有指揮塔樓1座、飛機庫1座、飛機維修車間1個、大棚車間1個、飛機跑道1條,涵蓋了近代航空工業的生產與維修,空中交通指揮與管理,是當時中國三大飛機製造廠之一。
1947年底,人員、設備、器材開始分批從重慶遷走。工廠遷走後在重慶海棠溪民生碼頭71號設駐川留守處,後改為駐渝辦公室。
1948年12月1日,當時的廠長馬德樹召集全廠員工宣布:第二飛機製造廠奉周至柔總司令令撤消遷台。之後,除“中運三”的設計人員暫時併入航空研究院以外,其餘人員絕大部分跟隨廠子遷到台灣。
到1949年,國民黨把主要設備和大部分人員運往台灣。人民解放軍接管了尚未帶走的30多台舊設備、4萬多平方米的廠房和辦公樓及一條1500米長的碎石跑道與指揮塔台,成立了“南昌航空站”,並與南京航空配件廠(即22廠)合併。 製造的“中運二”運輸機,試飛成功後由於沒有軍隊接收,被拆卸運往南昌青雲譜機場,南昌解放後交給了人民解放軍。1951年初,中共中央作出建設我國航空工業的決策,4月23日,政務院和中央軍委作出《關於航空工業建設的決定》,成立航空工業管理局,並在南昌飛機廠遺址上建立新的飛機製造廠。1954年7月3日下午5時15分,新中國自己研製的第一架飛機也在此起飛。
1965年,國家三線建設期間,重慶南川海孔洞再受青睞,國營晉林機械廠從山西遷來這裡落戶,主要生產大炮。2003年,晉林廠整體遷四川彭州,留下大量建築。
國民政府航空委員會第二飛機製造廠
http://baike.zhige.net/doc-view-1538
中運一號運輸機
http://baike.zhige.net/doc-view-260
重慶五大抗戰機場
http://baike.zhige.net/doc-view-235
重慶梁山機場
http://baike.zhige.net/doc-view-284
駝峰航線中轉站瀘州藍田機場
http://baike.zhige.net/doc-view-11495
抗戰時期亞洲最大軍用機場:雲南陸良機場
http://baike.zhige.net/doc-view-4110
抗戰時期盟軍第二大軍用機場:芷江機場
http://baike.zhige.net/doc-view-10204
中國航空兵誕生地:呈貢機場
http://baike.zhige.net/doc-view-6914
中央航空學校
http://baike.zhige.net/doc-view-4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