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品交换产生之前,经济实际还处于在娘胎里的水平,在上节讲的故事里,经济也就只有一些要素,也就是雏形。它的三个要素是需求(应该是人的需求),生产力。还有就是生产的方式。
至此经济还无法动换,而当时全世界各地应该发生着相同的故事,只是具体方式很不一样。我的故事里人们以玉米为主,其他如草莓,蓝莓,鱼肉为辅助。其它地方,如加拿大北部以鱼肉为主,中国漠北以牛羊为主,北方是小米,南方是水稻,中东,北非也是水稻,这是的经济以粮食当量来计算,谁最强呢?最早是中东,后来是中国的小米产区,为什么呢,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采集来得粮食是不稳定的,渔猎那就更难了,只有播种收割来得粮食是最多的,只也许是上天的安排,所以在史前只有农业发展的还可以,而其他地区的经济总是够不上需求,能不饿死就不错了,这就是有些地方直到20世纪还处在原始阶段,人烟稀少。
既然这样我把我的故事搬个地方,搬到我熟悉的地方,很久很久以前的中国,假定有1000人,以人一天要一斤粮,一年要183吨粮,加上虫吃鼠咬的损耗,一年要200吨粮。当时亩产100斤,这个部落有4000母农地,人均4亩。我把它叫作中原村。这时村里的经济总量是1000斤粮食每年,这也是村里的生产率。
农业社会了,以男子当家,1000人不是一家了,5口之家,就是200家,5家共一祖父母,有40个家族。正劳力20%,也就是200人生产一年,的200吨两,一人要耕种20亩地,才可以的1吨粮,200人才能使全村不饿。很辛苦,要起早贪黑,一年最少三季不闲。那还有800人呢,老弱病残,妇女儿童。为了简单起见那800人也算成人,他们并不是不干活,只不过在经济上暂时不能算有效贡献。
200人生产200吨粮,全村1000人,每人400斤,人人有饭吃,这样分产品,皆大欢喜,社会和谐,可以吗?当然不可以,那样谁都想去那什么都不干的角色,4000亩地,恐怕连100吨粮都收不到,道理就不用细讲了。土地均分,200家,一家20亩,自己养活自己家人。问题解决。全村经济是1000斤每年,10年,20年后呢?每家的人口就不一样了,怎么办,土地再次分?这是政治问题了,如果有人家没有能耕种的人呢? 同时引出两个经济问题,生产资料和产品分配的概念。这是宏观经济的概念,这个是大的政治问题,但也是经济问题,政治违背了经济,政治最后会出问题,这是后话。
解决这个问题的经济原理就产生了,就是交换,你给我点什么或为我做点什么,我就把粮食给你点。这才是经济学的开始,有了交换才谈的上经济,否则实际讲的是社会政治的范畴。怎么交换,首先需要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这是原始朴素的情感,一家5人,都要工作,一人耕种,得2000斤粮,一人织布做衣服,5套,一人工具5套,一人盖房,一套,一人酿酒5坛,他们各换400斤粮。皆大欢喜。
此时这个村的经济是什么水平: 年产200吨粮食,1000套衣服(值40吨粮食),1000套工具(值40吨粮食),200套房屋(值40吨粮食)和1000坛酒(值40吨粮食)。国民生产总值GDP为 360吨粮食当量。一年消耗完。
这是一个很低的社会生产水平,经济这这是实际上没有太大作用,人类在这种水平上发展了好几千年。
这就是经济的原理,有需求,产生生产,通过交换将产品分到需求者(消费者)的手里。开始这种经济原理起得作用并不明显,社会由政治,科技等因素推动发展,慢慢的经济规律的作用就越来越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