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传统吃食“咯馇”(“咯”,应该用“饣”旁加“各”那个字,微机里没有,故用“咯”)和天津有名的吃食“素冒”都是我爱吃的食品。“素冒”是 天津有名的吃食,因我母亲是天津人,所以我经常去天津,渐渐喜欢了这种食品。这两种食品的共同点,即都是豆制品,而且可用相同做法做菜吃。不同的是,按各 自传统做法,又各具特殊风味。
现在北京城里的副食商店和菜市场卖“咯馇”的已经不多了。20多年前,卖这种食品的副食店更少,记得我只在位于和平门十字路口东北角那家副食店买过 “咯馇”。如今,我家附近农贸市场卖豆制品的商户,每天只做12块咯馇卖,就这还卖不出去。逢周日,这家的“咯馇”基本都是我买了,因为住在同一小区的妹 妹家也喜欢吃。每次我买时,都有一些人问“这是什么”,“怎么吃”等,其中也有不少操着北京口音的老人。于是我还要为“咯馇”作“广告推销员”,因为连老 带少确实有许多人不知道“咯馇”是什么。昔日老北京人最普通的吃食,而今成了稀罕物。
这种绿豆面做成的“咯馇”是长方形饼状,有多种吃法儿。老北京人主要有两种吃法儿,一是把它切成1寸半左右长的长方形条或长方形块,然后放进热油锅炸,待“咯馇”变成焦黄色就可以捞出,那外焦里嫩的炸咯馇蘸放进蒜末的酱油汁吃,就是很好的下酒菜。
如果把上述谈到的油炸“咯馇”捞出后放在碗里,然后再坐锅,下好底油,油热后把碗里咯馇倒入,再浇上放有酱油、醋、料酒、味精、盐、蒜末、姜末、葱 花、少许水和淀粉的芡汁,在热油锅里用铲子扒拉几下就出锅,这就是老北京传统菜——熘咯馇。不瞒大家,我今天中午还吃了一大盘儿熘咯馇,就好这一口。
如今,打着老北京旗号经营的饭馆很多,但是几乎没有卖熘咯馇的,甚至有的饭馆服务员不知道什么是熘咯馇。那家“名气”较大的“老北京饭馆”,倒是卖 前面所谈到那种做法的炸咯馇,但是那皮儿不焦脆,内瓤吃着发苦,不知是怎么回事儿!所以不管吃炸还是熘咯馇,都由我太太在家做了吃。好在我家附近的农贸市 场的咯馇没人买,所以随时可以买到。小时候,我家所住胡同东口的油盐店和马路对面那家山东人开的油盐店都卖“咯馇”。5分钱一块的“咯馇”是纯绿豆面的。 那时候只要家里来客人,我家就买“咯馇”,一是那油炸咯馇可以当下酒菜;二是熘咯馇是一道老北京风味配菜,它们都受到就餐亲友的欢迎。
我自儿时跟我母亲去天津,不是吃鱼虾就是鸭子、猪肉。一次,我的一个长辈说:“这孩子鱼肉菜类吃多了,应该吃点素菜调调口味,明天姥姥给烩素冒 吃。”这是我第一次听到“素冒”这个词儿。说实话,我每次去天津就是一通“胡吃海塞”,虽然有时候吃饭时也听人说桌子上是天津风味的“四扒”、“四抓”、 “八大碗”等荤宴菜肴,但还真没有细问或细琢磨。后来听说天津民间宴席也有“素八大碗”,其中就有“烩素冒”。
提起素冒,那可是天津特有的一种油炸豆制食品,其形状有点像老北京的炸咯馇盒,不过颜色是深黄色或近似棕色。买来的素冒是一种半成品,是约半寸多 宽、2寸多长的长条。我小时候去天津时,在一般食品店就能买到,我十几年前去天津时,市场上就很少见了。因为我就爱吃素冒,所以在十几年前去天津时,我转 了几乎一天时间,才在一个小巷里找到一家卖素冒的。要是看了这家小店的外貌和里面制做素冒的过程,恐怕现在的孩子都不敢吃。那表墙满是乌黑的污迹,里面有 几个人在黑乎乎的屋内做素冒。看似好像不太讲卫生,但是你尽管放心去买去吃,决不会有影响健康的食品安全问题。因为素冒本身就是一个个油乎乎的。
素冒有多种做法,买回北京后,我家总是像做熘咯馇那样熘着吃,但是在天津时,据说天津家庭普遍做法是“烩素冒”吃。那时在天津一些饭馆里,也有“烩 素冒”这道菜。这也是我每次去天津点名必吃几次的普通菜。我天津的外婆、姨等亲戚,都会做“烩素冒”,而且做的味道比饭馆卖的还好吃。至于烩素冒怎么做, 我肯定不会,我太太也没完全学会,只是按照烩菜的大概程序做,可是就做不出在天津时吃的那种“烩素冒”的滋味儿。“烩素冒”,这道天津人的传统菜,吃起来 那汤汁的味道有点像天津的著名小吃“锅巴菜”,而那素冒嚼起来又有北京咯馇的味道,我既爱吃“熘咯馇”,又爱吃“烩素冒”,比较起来那“烩素冒”似乎集中 了这两道不同菜的共有鲜美味道。
遗憾的是,现在很难吃到“烩素冒”了。前几天我天津的表弟、表妹们来北京看望我,顺便带来了天津名吃“狗不理包子”、“十八街大麻花”、“耳朵眼炸 糕”等,就是没有带来素冒,因为据他们说现在很难买到素冒了。如今在北京,卖天津“狗不理包子”的饭铺和货摊不少,那“十八街大麻花”更是在北京城里“满 天飞”,可就是在北京城里从来没有看见有卖“嘎巴菜”的,当然更没有、也从来没有卖“素冒”的!我曾眼睁睁地看着不少中国传统食品就这么消失了,是不是 “素冒”这种食品也要绝世啦,真不好说呀!
(作者:老骥伏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