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對於中國古代的帝王治國之道,古人們在理論上是怎樣來區分高低、好壞的呢? 在黃老之術的《黃帝經》這書中,是分為四種情況的,分別稱為:一是太上、二是其次、三是其下、四是太下。“善為國者,太上無形,其次親而譽之,其下斗果訟果,太下不鬥不訟又不果。太上爭於朝,其次爭於盟,其下求患福。” 這段話的意思是講,善於治國的君王之道,最好的就是無形——也就是無為而治,其次是親近和接觸老百姓,並和老百姓一起安樂的生活在一個國度里,也就是與民同樂的意思。這句子中的“譽”字通“豫”字,是歡樂的意思。在《字彙·言部》的解釋中,譽,與豫同,樂也。 接下來的其下斗果訟果這句話的意思是講,君王和諸侯們在政治方面的權鬥和爭論,以及將會產生的各種不同的結果,最後的太下就是君王、諸侯和臣下官僚不進行權鬥、不進行爭論國家大事、得過且過,因而也就可能不會產生任何對君王、諸侯自身不利的結果了。 無為而治的太上是爭奪和掌握朝廷的大權,其次是爭奪和聯絡其他的諸侯盟友,其下就只能求無禍和得福了。 對於《黃帝經》中,君王、諸侯治國之道的最後一種情況,這也可以和秦朝末的秦二世胡亥來參照、對比一下,自從秦世皇去世後,胡亥繼了帝位,並稱為了秦二世,但實際上這朝廷中的大權已落到了宦官趙高的手中,先是把丞相李斯殺了,並自己做了秦國的丞相。 這時天下的形勢卻很不樂觀,因為受秦國統治者的殘忍壓迫已經很長時間,終於發生了以陳勝、吳廣為首的戍卒造反,這外面的形勢一亂,朝廷內的權鬥、奪權便也開始了。 趙高有個女婿名叫閻樂,又有一個兄弟名叫趙成,於是趙高就令倆人去宮中誅殺秦二世胡亥,閻樂、趙成帶了一批手下人衝進了宮殿,殺光了宮中的守衛、宦官等,徑直來到了秦二世皇帝胡亥的面前,先是閻樂數落了一番胡亥皇帝的治國無道,最後便問胡亥皇帝打算怎麼辦? 秦二世皇帝胡亥不想死,於是在《史記》中便有了這麼一段和閻樂的對話,二世曰:“丞相可得見否?”〔我能見丞相嗎?〕樂曰:“不可。”二世曰:“吾願得一郡之王。”〔我願意去做一個地方官員可以嗎?〕弗許。又曰:“願為萬戶侯。”弗許。曰:“願與妻子為黔首比諸公子。”〔願意和妻兒們做個普通老百姓,和其他公子一樣可以嗎?〕閻樂曰:“臣受命於丞相,為天下誅足下,足下雖多言,臣不敢報。”麾其兵進。〔命令手下兵士前進。〕二世自殺。 通過治國之道的縱向比較,共產黨如今的一套對付老百姓的維穩方法,其實是遠遠落後於古代開明帝王的治國之道的,這裡只說一種情況——那就是法律制度的對比,仍用《貞觀政要》書中的論刑法第三十一來對比,太宗又曰:“古者斷獄,必訊於三槐、九棘之官,今三公、九卿即其職也。自今以後,大辟罪皆令中書、門下四品以上及尚書九卿議之。如此,庶免冤濫。由是至四年,斷死刑,天下二十九人,幾致刑措。” 這段話的意思是講,太宗又說道,古時候的審判案子,必定要先訊問於三槐、九棘這些官員,現在的三公、九卿就是這樣的職責。自今之後,死刑罪都要有中書、門下、四品以上及尚書、九卿合議之。〔在唐朝時代,中書、門下、尚書稱為三省,三省都是最高政府機構,一般的案件有中書決策,門下審議,尚書執行。〕如此是希望避免冤案和官員們濫用職權。正因為這樣,從貞觀初年開始到貞觀四年,被判死刑的犯人,全國只有二十九個人,以至於老百姓把刑罰都要忘了。 古代帝王的治國之道,其口碑的好壞是全在老百姓的嘴裡的,再形成一種社會的共識,然後有編史者把帝王在位時的功過得失寫入史書中,使後人們能了解到當時的那段歷史。 在宮廷中的皇帝或君王是沒有真正的朋友的,有的只是權鬥,皇帝是掌握天下生殺大權的人,在宮廷權鬥最激烈時,宮廷官員更是如此——生命隨時處在朝不保夕中。現在共產黨高層的權鬥也是這樣,不少落馬的共產黨高官之前還在台上講這着要廉潔奉公等等的話,但沒幾天其落馬消息便掛到了中紀委的網上,所以說封建時代的伴君如伴虎同樣也是適用於共產黨高層的權鬥的! 皇帝其實是個眾射之的的人物,〔現今的國家主席、總統、元首等也是如此〕不過眾射之的這話是從另一層意思來講的,天下被統治者如果射中了靶心外到靶板的邊緣,那就是得了九十九分到六十分之間的分數了,這些分數按照網絡語言來講就是個贊字,要是射中靶心得了一百分,這也可以說是得到了被統治者的最高一個贊了,要是射到了靶板之外,那就是不及格了,對於帝王和君主們的治國之道來講,只要有絕大多數的被統治者射到了靶心之外到靶板的邊緣上,那肯定就是一個好皇帝了。 前面的章節中把習近平這人的性格、特點、能力等作了一些分析、闡述,現在就再回到習近平執政的第三種情況,因為第一、第二種情況習近平不能做到和改變,那麼接下來分析的第三種執政的情況,就有可能會發生在習近平這個共產黨的掌盤子人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