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八戒传习录: 第20章 绝学无忧 绝学无忧.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主旨:老子直言,君王要弃绝世俗的圣智学问,而要单单注目于道,就会国治民富而无忧虑。 承接前几章,强调的都是君王要放弃世俗的成功为学标准 ,即智慧,仁义,忠孝,圣智等。本章讲功于世俗之学的君王与不靠世俗之学而单单仰望道的君王,有什么异同。 《道德经》理解的一个关键点,就是能分开形而上,就是看不见的灵,主要指圣灵,就是道;与形而下的宏观,即声色货利。 人在形而上的角度,既能与道沟通,也能明了宏观的形而下;人在形而下的角度,则不能明白形而上的道。形而下者眼睛只能见有形,会远离形而上的道 。 孔子在《易传》中说:“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物”尽管孔子知道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区别,但没有进一步区别形式上既有圣灵---道,也有邪恶的灵。限于这个认知深度,孔子的祭拜是没有区别的灵界。拜死者,拜周公,而没有认准创造天地万物的大道。道也没有成就孔子的理想。 当一个人真正明白圣洁的形而上与世俗的形而下时,就明白了什么是“绝学无忧”。也就有可能弃绝世俗之学了。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智慧来源。 绝学无忧 君王弃绝世俗的圣智学问,治国安民就会顺利,没有忧虑。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君王能够在道的绝对真理高度看问题,就会以真理为标准去评判对错,不会太区别好言相劝,或诤谏,也不会在这两者之间区分好坏人。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世人所惧怕的,如果你做不到不惧怕,也从众而行的话,你就离道太远了! 世人所惧怕的是:缺乏仁义,圣智,谋略,权术和名声。---人之所畏。 一个君王要是不能超越这些,为之所困,也把精力放在这些世俗之学,没有做到不畏。---不可不畏。 那么他所作所为就远离了大道这个核心目标---荒兮其未央哉。 下面几句话都是在讲从世俗的君王与重道君王在行为表现上的区别。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世俗成功人士熙熙攘攘,像享受太牢一样热情投入世俗享受。也像春天登高远眺一样,淫淫有志。太牢,大型祭祀用的供物,上等食品。是说这些人非常投入这些世俗的享乐。 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 有道的君王是定睛于无形的道,而非眼前有形的世俗。所以他们对这些所谓的“享乐”与“有志”很淡漠,好像婴儿一样对之无动于衷。 因为不感兴趣,所以没有态度,没有行动---傫傫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钝钝兮。 别人财货有余,家境奢华殷实。而有道君王因为不积财,感觉刚刚够用的样子。他自己因心思不在物上,对别人的富裕好像笨笨的,看不见看不懂一样,也没有羡慕嫉妒。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世俗的成功标准是精明博学,而我却像迟钝看不懂的样子。 世俗的君王如管家,明察秋毫。而有道君王却有点憨厚糊涂的样子。 这是因为有道之人体察世俗的软弱与认知的深度,比较厚道地给人机会改进。也能容忍别人的过错,这样的君王一般小人不近,时间久了会把后进的同僚同化。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有道君王的角度是在天观地,胸襟安然淡然,远阔能容。近这样的君王如临大海一般,周围人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几乎感不到限制 。澹,安然淡然。 又因这样的人心在天域,行止,爱恶既不受世俗影响,也不为世俗所明白。像风一样不能操控,不能明白其行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世俗之人都有所依凭,而我看起来既不顺从潮流,也没有可令人羡慕的地方。世俗之人多依靠有形的东西,如权利,财货,名声,人际关系等,他们炫耀的也是这些。 而有道之人因为能看到更根本的道,道也答应他们会有明天的供应。因此,他们不在有形的层次上积存,他们有信心这样做,道也成就他们。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有道的君王是独立不群,是被大道从众人中分别出来的。听命于天,不从众如流。而是勤与无形的道沟通,进道不止。食,学习进道。母,道。 总结:鉴君王要追求大道,依靠大道去施治,而不要依赖世俗的智巧,权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