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34章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 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主旨:本章講道不僅有大能大功,還能夠尊重人的自由。儘管道是萬物生存的本源,但道卻是“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看似卑微不彰。道對世人沒有予取予求,世人對道也感覺“淡乎其無味”,這個角度看道是“小”的。 但當萬物歸之而不擁塞,世間的天,地,王三大都在道中,可見道又是在大之上,是真正的大。 道雖為至大,但不彰顯能力去轄制人。因此,天地萬物皆歸之。這也是道在世人眼中成為大的原因。 本章與35章可為上下篇,34章講道大致虛。35章講人如果能與這個不起眼的道合而為一,則天下萬民將歸附這樣的有道之人。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 本句是說道的無處不在,無時不在。說大道像泛濫的洪水一樣彌散在每一寸土地之上,水勢滔滔。 其可左右,說的是儘管道彌散於萬有之中,但這種勢頭也不是失控的,漫無目發生的。說道能對這種大勢頭進行控制,有計劃,有目的地執行道自己的意志。 說像洪水彌散一樣都小說了,月亮星宿及整個宇宙中的萬有都在道中,用水比喻去說宇宙就有點困難了。 猶太版道德經中保羅說:“神(道)只有一位,就是萬有的父,他超越萬有,貫穿萬有,並且在萬有之中”。 道 “在眾人裡面運行一切的事”,說的是道的無處不在。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 萬物及人依憑道才能生存,道也不推辭,默默地托着這一切。道既創造了人,又養育引導着人。雖有如此大的功勞卻也不居功名,也不轄制主宰他手所造的萬物。 說道是有大能大力,人的生命生存都掌管着。但道卻給了人很大的自由發揮空間。其中最核心的自由就是“自由意志”,就是人可以自由想象思考,自由去選擇。但道同時告訴了你什麼該做與什麼不該做的標準,告訴了你什麼是生路什麼是死路。這路就是老子《道德經》和猶太版道德經。如果你不以為然,想要選擇那不該走的路,你就必須,一定要為你的選擇負責。道是公義的,絕不會把惡說成善。 保羅也說:“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 你有選擇的自由,但要為你的選擇負責。 常無欲,可名於小; 這個“欲”對應《聖經》中的“罪”,至聖的道與罪是對立的,道本身是絕對無罪,也就是無欲的。說道“恆無欲“,”常無欲”是真理。道對人沒有如陰五行所代表的五種欲望。 道的存在不因人的行為而受到任何影響。道不依靠人手造的殿,不依賴人手造的飯。人心靈與道的合一,是道最大的安慰。“聽命勝於獻祭,順從勝於公羊的脂油”。恰似父母對待孩子,不求孩子對家有多大貢獻,能夠平安,走正確的路,就是父母最大的安慰。但我們的父母雖然愛我們,如道愛世人,卻並不掌握世間的真理。當父母送兒女離家時,那感覺就像手中的風箏即將斷線,是那麼的無助與不確定。但道卻給了我們肯定的,走向永生的道路。。 正因為道對我們沒有予取予求,道給了我們很大的自由,同時也給了世人輕忽道的機會,視道可有可無---可名於小。 再,道的無形,與物的有形相對。有形的'樂與餌'可以吸引人駐足,但道之出口淡如涼開水。世人對道也沒有興趣,對道亦無欲。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 雖說道不言自身有多大,不去剝奪我們的自由,不去主宰我們的生活,但當世人眼中的大的天,大的地,還有大的王,都容納於道的時候,才體會到什麼叫做真正的大。道的大也就實至名歸了。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因為道自始至終不自高自大,所以萬物歸之而成就了他的大。這裡“不自大”,不僅僅只是名分上的不自大,更主要是指不像世俗中的強梁之人一樣,以自己的權勢來彰顯自己,欺壓奴役他人。道用懷柔而非高壓。 總結:該篇講道大而不強梁,生養眾有而不強勢主宰。萬物樂意歸之而成其大。這就為下一章打下了基礎---人若能順服於道,與道合一,則天下歸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