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35章 执大象,天下往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主旨:继34章老子说,道大有能力大有功劳,却不彰显自己,不主宰众万有。本章接下来说,谁能顺服大道,与大道合一,则天下归之。 尽管老子说有道的人天下归之,道是如此的大能如此的宝贵,但与有形的事物比较,还是没有什么吸引力。也只有心灵之眼被道开启的人,才能视道为至宝。一但心灵之眼被道开启,与道合之后,他们的视野又出离了有形的事物 。天下也不再是他们的最高目标,而是达到了外天下的境界。 而当道将天下交付他们代理,他们可能达到以一 个第三者的身分,超然的态度,去按道的旨意完成对天下的治理。功与事均自天,人无功也。
执大象,天下往。 拥有道,与道合一,则天下归于他。大象,即道。外在看是天下归于这样的人,其实质是天下归道。然而道中之人浸在道中,道中之人心中有道,所以有天下归人之表象。 人之有道,则天下归。老子在《道德经》中反复强调。就是说人的玩梗不信,就是在老子那个时代也是如此。像“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如此反复强调、反复提,可见作为传道人的老子是多么无奈。穿越时空,我们看到了老子那千年未干的泪! 但是《道德经》可是没白写。河上公读了,铸就汉代的“文景之治”;魏征徐茂公有道,铸就了“贞观之治”;李隆基读了,铸就了“开元盛世”;朱元璋读了,“治隆唐宋”近三百年;清顺治帝读了,我们有了“康乾盛世”,下面该是你我和我们的后代子孙了,不要再等五百年吧!
往而不害,安平太。 归到有道之人那里,相当于回到了道那里。道创造了我们和万物,像我们的父母一样。我们不仅不会受到伤害,相反,我们得到了来自道的安慰。道填补了我们灵魂的空虚,使我们平安喜乐和满足。外在的安泰道提供,心灵的安泰却非道外之人可以想象。我们灵魂的喜乐远超来自体外的快乐。 乐与饵,过客止, 音乐与美食都是有形的享乐之物,他们对世人的吸引力很大,被世人追逐,被世人看重。但道对我们的期望是:享受外物而不沉缅于外物;外物之上还有更高的目标---归道。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相比较于有形的外物,把道给大家讲出来是那么的索然寡味,那么地没有吸引力。因此,道吸引的人也是被道拣选分别出来的。所以说,有些人因为人生的挫折与变故,无聊之极去读像《圣经》,《道德经》一类的冷门无用之书,而入了道,其实这个重大“倒霉”的变故,就是道为你搭的桥,除了你之外没人能过去。因此,要懂得为困难感恩,和感谢那些逼迫你的人。他们是你入道和拐弯儿的真正动力,是道安排的。你要是像祥林嫂一样,不住的怨天尤人,自揭伤疤---蠢啊!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道在形式上是无形的,无声的,摸不着的,对世人而言道的存在如同无有。但当人能与道沟通的时候,从道而来的智慧能力又是如此的巨大。道的丰富供应大过我们能数算;道的能力胜过天地间任何的势力。 我们禀道而行,红海能分开,我们海底下走干地;我们禀道而行,“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踞”;我们禀道而行,仇敌前来求和...犹太版道德经上说:“人所行的若蒙耶和华喜悦,耶和华也使他的仇敌与他和好。” 总结:本章讲大道虽无形,但拥有大道就等于拥有了天下,天下归附他。看似天下归之就是无上的荣耀了,老子还保留了几分没有说出来。道创造了天地万物,天下也仅是一部分。与道合一之后,不仅天下归附,就是河流山川,天上星宿也与你为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