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37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候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 鎮之以無名之朴,夫亦將不欲。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主旨:本章重點講“無為而治”,講道的“無為而無不為”。如果侯王能守道,則萬物自化,天下自定。從而達到無為而治的目的。 要理解無為而治的邏輯,就要從無形的道,也就是靈的層面着手。明白無形的靈界是根本,我們存在的物質世界是像。無形決定有形。形象類比的話,就像膠捲底片與照片,又像是DNA與活生生的人。
因為創造這個大千世界的道是無形的,我們作為被創造者,我們的生命特徵,人生計劃,以及生存供養,都依賴那個看不見的道。因此,我們宏觀所見的無為,不等於無形的靈界也是無為。這個無為是相對於我們的感知器官而言的。我們看不見道的行為,所以我們說道無為。但每個人,每個物的生存成敗,都在道的基礎之上,為道所成就,因此又說道無所不為。 猶太版道德經中上耶和華對所羅巴伯說:‘“不是倚靠軍隊,不是倚靠能力,而是倚靠我的靈,才能成事。” 道決定萬事,且成在宏觀可見的之前。 有道之人和有道君王處理問題的方式,也包括宏觀的為,與靈層面之為兩個方面。道行淺的,手拉肩扛有形之為。與道交合深的,通過道在人的靈魂層面解決問題。肉眼沒見他做什麼,但是問題解決了—-無為而治。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肉眼看不到有道之人忙碌—-道常無為。但宇宙運行,社會和諧,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他們在無形層次解決了所有的問題—-無為而無不為。 候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侯王若能守道,心與道合而為一,那麼百姓及萬物也將被同化,而遵道順服與道。 大家想想,如果百姓被道同化之後,他們的思想行為,將遵循天地間的最高道德標準。時時與道進行溝通,時刻矯正着自己的行為。那麼這樣的百姓,還需要侯王去管理嗎?所以說,把百姓帶到道的面前,侯王君王基本可以說高枕無憂了。這就是君王最高標準的“無為而治”。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 雖說百姓化於道,有道在眾人心中做王,引導他們行正確的事。但是“欲”作為惡的靈也不消停,時刻在破壞着道的工,引誘腐蝕着遵道之人的靈魂……“欲”想沉渣泛起,興風作浪。欲在靈的層面破壞,君王也要在靈的層面反擊,才能有效應戰。 世俗的肉體是戰勝不了惡靈“欲”,但於至高的聖靈的道,收拾“欲”還是小菜一碟。這時的有道君王,將通過禱告與道溝通,請道在靈的層面把“欲”扼死在搖籃里…鎮之以道。道即無名之朴。 鎮之以無名之朴,夫亦將不欲。 以道熄滅人靈魂中的慾火,重新強化道在人心中的領導地位,反覆清潔人的靈魂,消除企圖死灰復燃的“欲”—-亦將無欲。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人心中的欲被清除干淨後,人就會安靜下來。而作為宏觀的天下,也同時進入了平靜安定的大治狀態。 總結:本章重點講無為而治,執行層面是在無形的靈的層面。從君王順服與道,與道合一,之後百姓化於道。這時道在百姓心中為王,天下大治。 君王則除了祭天,掌握信仰真道的大方向,並沒有多少具體事。接着講到,惡靈“欲”企圖捲土重來,君王通過靈里與道溝通,再度從人心中驅逐出欲。人心無欲則靜,百姓皆靜,則天下定。
所有這些,全部是在形而上的靈的層次進行,完成。而世人眼中的君王好像啥也沒幹—無為而無不為。 整個人間宇宙都在道的掌控之中。順服於道,通達道旨意的人,可作為道的僕人,擔負起管家的責任。管家管不了時,上報給道,道將憑公義進行調整。沒有什麼事情是道管理不了的。 (本章是《道德經》“道經”的最後一章,在開始第38章之後的“德經”之前,將有幾篇總結序文,有利於讀者理解和總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