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30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 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主旨:本章和下一章都是讲战争用兵。本章告诫:不要用武力逞强称霸,到不得已时才用,还要在道的框架内使用。一旦解决了问题就住手,不要夸功,不可炫耀,不可逞强。 仅从本章和下一章来看,用兵之道尚不十分清晰,我们再从《黄帝四经》和犹太版道德经横向比较来看,用兵原则脉络会清晰许多,有助于理解本章。 首先,国家谁为主? 曰道。或称为神,庄子常称为“真宰”。“天下神器”,即天下所有权是神,是道。君王是道的仆人,是因道的命令而代管。 看看最牛的大卫作王时如何向神祈祷:“你仆人大卫的家必在你面前坚立。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上帝啊……”
其次,用不用兵谁当家? 曰道。 天下的主人是道,用不用兵当然由道做主。 《黄帝四经》云,“禁伐当罪当亡,必墟其国。兼之而勿擅,是为天功。”是说战争不仅是允许的, 有时是有道之国的责任。对恶贯满盈的无道邦国,要伐其城,墟其国。而且赢得战争后不要自夸,因为这是道的旨意,是道的功劳。 可见战争的发生有道的影子在其中,战与不战道说了算。 犹太版道德经也说:“灾祸若临到一城,岂非耶和华所降的吗?”
再次,胜负由谁定?曰道。犹太版道德经亦说:“得胜乃在乎耶和华,不在乎人多少。” 可见,道自始至终左右着战争的过程及结局。在道绝对公义的前提下,对我们自己的战争创伤要深思。 当一国被战争攻击时,并不是说主动攻击的一方一定是正义的。许多时候主动进攻国仅仅是被道使用作击打刑罚的工具而已。比如道用巴比伦刑罚悖逆的以色列之后,再去击打巴比伦。 要不是先知讲明其中的来龙去脉,则难以明白其中的因果关系。但道以教育拯救为最终目的,刑罚是手段。所以,大部分战争的预言早于战争本身。可惜世人悖逆不信,也因此他们挨打与亡国,并无可惜而言。 因此,有道的君王绝不会一味反对战争而姑息养奸。以求无原则的所谓“和平”。 天不佑强而佑道。无道者,虽有强兵而不能胜。 容许国中罪恶不除,其国其民必将受牵连。管理者及旁观者有连带责任。在犹太版道德经中,攻入耶利哥城后,亚干的犯罪连累众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直到罪恶除去,正义伸张才重获道的亲近。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以道为本来辅佐君王的人,不要建议君王以军事力量逞强于天下,这样副作用太大。 当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处于强势的时候,君王很容易忘记道的原则,而去逞强称霸。而提议这样干的人也常被大家以“英雄,爱国”来拥戴。长远看这样的人种下的是祸患。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军队所到之地死人太多,人烟稀少,田野荒芜,荆棘丛生。战争之后,即使是战胜方百姓,也在承担着战争后续对黎民百姓的危害。 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对道者而言,问题一旦解决就住手,不敢以军事力量去逞强。善者,有道的人。果而已,说的是解决问题后要知止,知止才能不殆。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 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上面讲了兵甲之后对百姓的危害,告诫君王要知止。这里讲用军事处理完事情后的态度。 果而勿矜:解决问题之后不要自我膨胀,不妄自尊大。 果而勿伐:解决问题之后不以己功。战争的胜负始终均由道做主,不要藉胜利抬高自己。黄帝告诫说:“勿擅天功”。 果而勿骄:用军事解决问题后骄傲骄横的心态不可以有。要像政治解决问题之后一样淡然。 果而不得已:军事可以说是政治的延伸,是在以道化解无效的前提下才不得已使用。对内用法律,对外用兵力。道以教之,法以齐之。是处理问题的最后环节,也是在道的框架内。 果而勿强:问题解决了就收兵,不可依着强势去任意扩大战果,逞强称霸。你做过了头就要被到严惩。你一定会被公义处理。道不偏待人。 看犹太版道德经中:“耶和华如此说,亚扪人三番四次的犯罪,我必不免去他们的刑罚,因为他们刨开吉列的孕妇,扩张自己的境界。”说的是事情做过头,非因道的旨意而扩张境界,而被道严惩。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事物强盛到极端,就失去了生命力,曰老。 过了头没有生命力的,就不是道所喜悦,所允许的。无道也就没有了生命的辎重,也就要死亡了。 在道的框架内用兵反击也要有限度,有平衡点。最好能恰到好处,掌握不好度的话,宁欠勿过。 犹太版道德经规定鞭刑最多40下,以色列的用刑者只敢打39下,怕万一记错打多了,上帝不放过他们。
总结,军事本身也是道的治理方法。以道教化达不到目标之后的纠正或判决手段。是一种极端的政治方案。掌握不好事情就做过了,做得太过份,就叫“大过”,就走向死亡了。《易经》“大过”的卦象上看,已经是“棺材卦”了。所以用兵要慎,知止,低调。要频繁与道沟通,听道的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