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44章 名与身孰亲?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主旨:本章应是比较通俗易懂的章节。仅在世俗层面就能解释通。加上道属灵这条线后,就会更加清晰深刻。其实《道德经》的绝大多数章节,都有属灵的线和用意。本章是讲两个国度之间的得失关系,即形而下与形而上的得失关系。一个是属天的道的国度,是无形的,属灵的,永恒存在的,是肉眼看不见的。对应的器官是心灵与诚实。另一个国度是世俗的,是有形的,是属世的,是暂时的,是很快就消亡的。是可体感可以眼见的。对应的器官是人的肉体五官。得失又在哪里呢?当人全身心投入到世俗,是追求与将要腐烂的肉体直接相关的奢侈与享受。是物质的,情欲的,以虚浮的矫饰来支撑自己的虚荣与骄傲。他们内心里却是空虚苦毒,羞愧破碎等不平衡。他们丢失的是永恒。伴随永生的盼望丢失的,是那份暑天的宁静与平安。他们可能会问:那份平安真的存在吗?当你被道摸着时,你的心宛如在母亲怀里吃完奶后的婴孩,不需要解释。当你被世俗牵引着远离大道时,说出来你也不信,而且也说不明白。真正的道,不可道。关键词:亡,是正常该有的却丢失了,是可以避免的,称亡。 如“亡羊补牢”。而死是指肉体的腐烂归土。又如“死而不亡则寿”,肉身腐烂归土,灵魂却存在—-是真正的长寿。这里的长寿指的是永生。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你所追求的名望与你的身体相比,哪个更根本,更应当被重视呢?二者相权衡,你不可热衷于外在的虚名而伤了更根本的东西。身体与你所喜爱的身外之物相比,除了远近关系之外,哪个多哪个少呢?因此,你不应该以独一无二的宝贵身体去博取数不尽的身外之物。而庄子在“养生主”中也强调,不要以有限的,宝贵的去博取那无限的欠宝贵的。他说:“我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所以,对于教育上学得越多越好的观点要深思了。得到暂时的产业却丢失了永生,甚至连肉体也早早地死去了,哪个对你的危害更大呢?告诉你要重灵魂得救和永生,不要沉湎于物质的丰富。亡,就是永生的丢失,本来正常是有的。这三句讲的是,世人不要以亲搏疏,以重搏轻,以永生搏世俗之物。犹太版道德经耶稣说:“难道生命不比食物更重要,身体不比衣服更重要吗?”同样是比较永生与世俗的身外之物。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所以,你过分贪恋世俗,沉溺于属世的名望与灯红酒绿,你付出的代价将是巨大的。你付出的将是你的精力,你的身心,那属天的福分及永生。如果你过于贪爱财物,积聚财宝在地上,那么你积聚的越多,你离道就越远,你就越有可能与永生擦肩而过。诚如犹太版道德经中说,“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换句话说,纵然你有全世界的财富,却未必能换来属天的灵魂。人将依然空虚破碎。耶稣又说:“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 就是说世俗的财富地位能掳去人的心,能把人从永生之门引诱开,而进入死地。当人们太依赖财色权威的时候,就不再重视道。他们就从生地出来,进入了死地。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因此,对于世俗需求应当是,有衣有食就当知足,不可过于贪恋奢华。衣食住行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应当求问创造我们的道,来清楚自己的天命。就如同一部汽车的目标,岂不是要问造汽车的人吗?贪婪而不知足,便会上悖苍天旨意,下与世俗争利,焉能不被羞辱呢?无论追求世俗,还是为人处事,要适可而止。不可贪恋,不可积聚。时刻牢记我们来自天上,在地上不过是客旅。我们向道负责,向道交令。道是老板,是我们的主人。当我们如此行时,道要负责我们的日常需求不是很清楚了吗?我们是道的产业。道对一切事物总负责。有道做我们的主人,我们还担心什么呢?在道岂有难成的事?总结:人的眼前同时摆着世俗与道,有属世属肉体的死,与属天的生。不要在要灭亡的世俗上贪恋太多,而要定睛于那只有用心灵与诚实才能摸得着的道。对世俗的态度是:知足知止。一个人能做到这四个字,对世俗人间来说已经了不起了。(Jan 1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