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42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主旨:本章讲道产生了万物,万物虽肉眼观为灿烂纷呈,即阳。但创造万物,供养决定万物生死的乃是看不见的道,即阴。既然是看不见的道决定着看得见的万物的命运,道是万物的生身父母和衣食父母—-即道是万物的律。因此,能够从这个看不见的律出发,去校正人的心思意念和行为方式—-尊道,守道,就能长久。道的特征是行反用弱,要求人谦下尊道。因此,抛弃世俗的强梁,谦卑地来到道的面前,就是遵道而行。阅读的时候,要心里时时把握两条线:一条是以世俗之人的眼光,看宏观,看显性的事物,就是普通人的视角。另一条是从看不见的道为出发点,以道的眼光和标准去看同一个问题,就容易明白老子讲的道理,即天人视角。这是阅读《道德经》的最锋利的工具。老子讲的不是世俗之类的因果推理,而是天人关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感觉这句话比较难懂,难点就是一二三分别代表什么?尽管也重点问了老师,但由于生性愚钝,还是理不清。那就拣明白一点的说吧。本句前面有一个名词“道”,结尾有一个名词是“万物”,中间是第一个谁生谁的复杂过程。如果不看细节,那么简而化之看,就是“道生…万物”,简化成了“道生万物”。这肯定是真理,这对我们理解本章来说,差不多够用了。诚如犹太版道德经中耶稣说:“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 耶稣这句话诠释了本章的核心:人骄傲呈强,道就撤;人谦卑守弱,道就帮。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凡宇宙间的有形之物,皆来自于道,并依赖于道。道是看不见的,即阴。而表现为功能形态各异的物,人可见可感的,即阳。又因着冲气的存在,使得万物得以和谐生存。这个“气”可能对应于上帝造人之初,吹到亚当鼻孔的气,使亚当成了有灵的活人。这个气可能是中国太极里讲的元气。这个气是来自于道,是生命。对于人来讲,可能对应上帝的灵。有待进一步学习。和,和谐,活的意思。本句里出现了阴,阳,气三个名词,应该与上一句的一二三有关系。但如何个对应法,还不太清楚。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世俗之人所厌恶的,无非是孤,寡,不毂这么一些社会低下,无德之人,但是侯王君王却“孤家,寡人”地用于自称。这一句话用的是一个世俗中的现象,来引导人进一步思考其中的原因。就是侯王这些贵高之人,为什么以卑贱的称谓来自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所以有些物或人,贬损他们的时候,他们实质上在受益;或加益他们的时候,他们实质上在被贬损。读这句话仍要抓住阴阳两界,或者说道与世俗两界中不同的律。道的律反于世俗的律—-“反者道之动”。道恨恶世俗中的骄傲贵高,自我膨胀。而世俗把物质丰富,名声,贵高当作尊严与追求。因此当人依着自己的本性去追求时,就与道渐行渐远。因此,当人们去追求世俗的贵高,增益自己的时候,其实质是被道减损的下降过程。世人岂能与造他们的道较力呢?反之,减损世俗的贵高则近道,损之至尽,乃得于与道合一。人之所教,我亦教之。还是两条线:世俗所教导人的是强梁,贵高,名望与物质的丰富。而我以道为标准,则以谦下,守弱,尊道,去物为目标。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恃强霸道之人不会有好下场,未必要等到末世的审判,在今世就很大程度上要死于非命。我要把守谦下,勿强梁的原则,当作教导人的最高指导原则。总结:道创造万物与人,也掌管着万物与人的命运。因此,世人要透过世俗人间的律,去看道的律。遵道的律,如谦下,守弱,遵道,去物则生。反之,强梁贵高则死。人要想真正贵高,又能享受平安长久,与道沟通是捷径 。这也是道期待的。(January 15th,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