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49章 圣人无常心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 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 为天下浑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主旨:本章讲君王在天下的角色,以及道,圣人和百姓之间应有的关系。天下所有权是道,百姓是道的孩子。有道之人是被道拣选使用,依道的意思去引导牧养百姓的人。有道之人就是圣人,是需要明白道的旨意的。圣人的心通达似道的心,能按道的想法去管理,或协助管理天下。 那管理天下的方法是什么呢?不是仅仅停留在有形的衣食住行,更根本的方法是用道去化百姓的心。当百姓的心也明白道,尊道守道时,就达到道的阶段目标了。但圣人与百姓的关系是:圣人作为道的雇工,在照看道的儿女——百姓。 作为圣人,心是战兢的,凡事遵道的旨意,而非自己的心思意念。不存在道与圣人合伙凌驾于百姓之上。圣人尊道的旨意,引导帮助百姓去尊道行道。使更多的人有一个被祝福的世俗人生。更重要的是,通过道进入到永生里。 读本章,要跳出仅在世俗的层面找因果关系。在《道德经》中,圣人虽领道的命令去牧养百姓,但主权永远在道的掌握中。那种民权高于君权,君王要听从百姓的概念是没有的。君王要听令的是道—-唯道是从。百姓在君王的帮助引导之下,能看见道,并尊道守道,则获祝福得永生。而违道悖逆之人,将有来自道的惩罚。 那种把道排斥在外的所谓“民主”,其实质是通过人为的游戏规则限制天下的主人—-上帝。是滥用人权去践踏神权。而道的实际能力和智慧要远高于人,所以这种践踏神权悖逆行为,是不可能持久的。 一个唯民意是从了王朝,是不可能长久存在的。这样的王朝如果在太平之时尚可维持的话,那么在乱世又怎能有效施治呢?而人的道德底线又以什么为标准?让我们来细细体味道启示给我们的《道德经》吧。 圣人无常心, 圣人的心是道心。无,常,都是道的名字。无常心即道心。 以百姓之心为心。 圣人以使百姓的心归向道为念。圣人尊道的旨意,使百姓认识道,并尊道守道。为心,为念的意思。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为善之人圣人善待他们,对于没有尊道守道的不善之人,圣人也善待他们。因为圣人的本性是善的。善里不会有恶生出。 这句话说道的慈爱本性。恰似一位慈父,他希望并教导每一个孩子都乖,但对不乖的孩子来讲,来自父亲的关爱还是有的。这是道的普遍恩典。与道的“奖善罚恶”公义性是不矛盾的。这里强调的是慈爱。犹太版道德经亦这样说:“太阳照好人也照歹人,天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也是指普遍恩典。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信实的人圣人对之信实;不信实的人圣人对他们也是信实的。圣人灵魂本性是信实,不会生出不信实。 原因解释与上一句相似,就掠过了。这两句说的是圣人对百姓是守约施慈爱的。圣人这个特征恰恰是道的特征。人虽恶毒奸诈,道却永远慈爱。人虽说谎毁约,道却恒守其约。有些约是有条件的,有些是没有条件的。但都是为人能受益。道也绝不会姑息养奸。犹太版道德经上亦说,“他是神,是信实的神;他向爱他的和守他诫命的人,守约并且施慈爱,直到千万代。”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 圣人奉天命牧养天下,唯道是从,小心谨慎。为了完成按道的旨意牧养天下任务,完全的虚己无我。其心思意念尽出于道。翕歙,收敛,小心谨慎的样子。浑其心,泯灭老我的一己之私心,而以道的心为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百姓都注目听令于圣人级别的有道君王。因为这样的有道君王是真理的化身,完全是为了百姓的利益。圣人于百姓,就如同幼儿园的老师看顾道的孩子。其背后的真实领导永远是道。圣人是道的雇工。孩子越乖越顺服,受益越多,越能茁壮成长。 总结:理想的道,君王,百姓关系当是:君王心中有道,奉天命牧养天下,使百姓化有欲之罪心,为有道之天心。君王为道与百姓之间的中介,既要遵道之命,又要爱护牧养百姓。百姓当尊重有道君王,听从有道君王的命令。使整个天下在道预备的大道中前行,才是百姓福祉。(January 29,2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