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金鸡奖评委的国家一级导演、察网专栏学者于中宁的一篇影评《阴暗的心理,阴暗的审美,阴暗的芳华》,从影片的叙述方式、创作心理、真实性等方面,全面、专业地对《芳华》作了评论解读,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对《芳华》的争论,背后是不同代人的社会归属感问题;商业大潮比政治大潮对人性的泯灭更厉害,更彻底 所有关于芳华的争论,都集中在真实性这一最低的最起码的标准上。这条界限画的很清楚,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无论是当过兵的,在兵团的,插队的,工厂的,都认为作品不真实。不是因为他们认为身边没有阴暗的人,而是他们认为身边的人大多数都是善良的人,阴暗的人是极少数。作品没有反映这个现实。
而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更年轻一些的人,却倾向于认为作品是真实的。他们的判断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他们听说的关于文革政治的混乱,使他们想当然的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并且想当然的认为文革十年和文革中的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他们不会用差别性的认识和变化的认识去认识他们听说的世界。另一个是他们认为当今他们周边的人就是那样一些人。 从这里我们看到商业大潮比政治大潮对人性的泯灭更厉害,更彻底。年轻人的焦虑向更深层次的心理问题转化,是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是社会归属感问题。在西方,虽然商业大潮,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汹涌澎湃,但它没有撼动多少由宗教维系的普通人的社会归属。中国在宗法社会阶段,社会归属是由官方价值观下的宗族家庭师生这样的社会联系维持的。共产党彻底打碎了这个社会结构,但已用共产党的价值和直插基层的组织,替代了这个社会归属。文革和后来的商业大潮,又破坏了这个结构,却没有立起新的结构。这是当政者需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中国的文化没有宗教基础,宗教在中国获得西方那样普遍的社会基础是不可能的。而没有这样的社会基础,民主必将带来更大的混乱和整个社会的解体。在我看来,无论当政者还是知识分子群体,都把中国社会的问题想简单了。 痛批“钱艺术家”:当今的富豪对艺术毫无敬畏之心 当今富豪暴发户的嘴脸真是前无古人。古代的富豪不过是附庸风雅,用钱买字买画挂在家里欣赏,让人知道他懂得欣赏艺术。当今的富豪完全是糟蹋艺术,他们对艺术毫无敬畏之心,在他们看来,钱不是用来买艺术的,钱就是艺术。这也不奇怪,因为当今的所谓艺术家,就是用钱捧出来的,而这些钱艺术家又来捧钱的臭脚,这倒是很合逻辑,值得思考的就是,现今的艺术,到底有多少艺术味儿的?曾经冯小刚导演很沾沾自喜于票房高,把别人都不放在眼里。现在有比它更烂的电影获得了更高的票房,冯导演颇有些不忿儿,大骂观众素质低,可是这些低素质的观众不正是他培养出来的吗?现在好了,被烂小品、烂春晚、烂影视、烂歌、烂小说、烂综艺等等培养起来的一些观众和没剩下多少艺术味的艺术,干脆被土豪们一脚踩到了泥里,彻底现了原形。艺术会不会在底部筑底反弹呢?看不出有什么希望,只要土豪和钱艺术家们联手继续糟蹋艺术。扩大来看,其实学术,知识分子,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如果泥已经埋到莲下,莲花还能自称是莲花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