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67章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主旨:本章講道的特徵。講人面對道的宏大與不可把握的情況之下,如何去回應。 架構上看,前三句講了道的至大,人不可能完全把握,不可能識透。因為道是宇宙的創造者,小小宇宙一隅我們尚不能識透,更何況他們的創造者呢。但接下來說,雖然道的大,道的深,遠超過我們的思考上限,但還是有章可循的。如果道是沒有生命的大自然,那就只能靠人類的科技進步了。可喜的是道有生命,道時刻關注他創造的人類,並通過先知降經引導,且供應養育着人類。道也要啟示人類去認識道自己。所以有了老子的《道德經》和猶太版道德經。
在這個道與人的框架章節里,老子說的“三寶”必定有着非同尋常的含義。應該有着基石的地位,類似於“十戒”在猶太版道德經中的地位。這“慈,儉和不敢為天下先”究竟隱藏着什麼重大意義?讓我們走近老子《道德經》的六十七章去看看。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天下的人都說我傳的道太大,太玄,似乎無法把握。因為道實在太大了,所以感覺無法把握。如果可以把握的話,時間一久道也就不再神秘,不再大了。 因為道屬靈的特性,彌於宇宙,貫於萬物。天是他的座位,地是他的腳蹬。道大有能力,可創造天地萬有。說有,萬物就產生;說無,萬物就消亡。雖遠在天邊,卻能察見每一個人的細微動作。道對每一個人的記錄,從人在娘胎里就開始了。我們的DNA排序不也是出自道之手嗎?所以說人尋找道是無法下手,找不到的,只可以是道來找人。當人能進入道中,不是說人多牛,找到了道,而是說幸運被道得着。類似,母親把嬰孩放在上萬人的鬧市上,母嬰的重逢肯定是母親主動找孩子,而不是嬰孩有本領把母親找到。 如果我們渴望道,該怎麼辦呢?學嬰孩,我們向上帝哭喊,讓道來找我們。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我這裡有自道而來的三個寶貝,你們要領受他們,並永遠持有他們。第一是“愛”;第二是要單單仰望道,不可淫於物。第三是完全順服於道,不要自作主張,不要行於道之外,或行於道之先。就是要學會跟從。 慈,就是愛,這是道最根本的要求。如果不與道相聯,世人是不可能行出來的。因為愛是物質的,是很容易消耗用盡的。所以世俗之愛就是等價交換。世人如果付出了愛而得不到回報,就會變得苦毒刻薄。小範圍交換尚可,但面對天下人,要付出愛可就難了。你就是渾身是鐵,又能捻幾根針?把愛當成態度的話,就眼瞎不能見真理了。 可喜的是道的本質是愛,一旦你能與道相聯,從你而出的愛將如江河涌流,永不枯竭。耶穌說,誰能接受道“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就是這個意思. 僅從這一點看,要面對天下人,先要與天下的主人——道合一。不然的話累死也不行。 “儉”說的是聖人對物與道的態度。這個物就是被造的有形的世界,道是希望從天而來,做客旅於地的,仍然要回天家的人,對於身外之物來說,能夠養生即可,不可奢華,不可沉湎其中. 道揀選的人是屬於道的,與世俗分別出來,而單單歸道擁有,就叫分別為聖。這個“儉”字就要求:由天差派來的人,在信仰上要單單仰望大道,不可流於人造的偶像或邪靈,在物質需要上有最低的標準就可以了。 儉的反面就是被物纏繞,求肉體享受奢華,而輕視了更重要的內在,即靈的層面。甚至瞎了眼,硬了心,對道呼喚不能回應。把道混於被造物而找不到回天家的路。而天上是永生,地上是死。這三寶,就如同父母對將要出遠門的孩子的諄諄教導。
不敢為天下先, 不要行在道的前面,也不可為了彰顯自己,而在世人面前出風頭。這句話的旨意是,告誡人要懂得順服跟從,不要自作主張行在道之外,道之前,是對有道之人說的。 道在人心中之後,裡面便會有道的聲音與屬肉體屬世界的聲音,當人為世俗肉體驅使時,就可能忽略道的聲音,而憑血氣行事。就可能不再緊跟大道,而是自行其是,行在道的命令之外。 當人慣常自行其是,知道有道卻硬着心忽略時,道將緘默不言。而該人幾乎是必死之路。猶太版道德經中,當掃羅王輕視上帝,獨斷專行,先知記載說,“那時耶和華的言語稀少,不常有默示。” 當掃羅背上帝棄絕,被敵人殺死,屍體釘在了城牆上。我們能體會到:在父親角色的道,面對親情與公義時,何等地掙扎與痛苦不堪。因為他揀選了掃羅,又不得不殺他。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慈愛便能勇猛無敵。超然世俗,單單仰望道時,道便擴廣你的影響力,擴廣疆域。能順服跟從大道時,就會被道使用,可參與管理道的產業——天下。 當明白道的本質是愛,是愛的根源。所以當人仁慈厚愛,便是與道聯合緊密的標誌。當道在人心中協助抗擊外敵時,其勇與大能無可比擬。當人注重內心的道,而非身外之物時,將成為道合用的器皿。你的靈魂境界首先高遠,然後是你的事業與疆域高遠。當人能凡事徵求道的意見,緊緊跟從,而不離道搶先時,道將降之以大任。 上帝揀選大衛王時說:“我尋得耶西的兒子大衛,他是合我心意的人,凡事要遵行我的旨意。” 就是說大衛在上帝面前“不敢為天下先”,不敢逞能先跑,而是唯道是從。
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 如今世人不追求慈愛,而是尚武爭鬥。捨棄了單單仰望大道,而走向所謂的“信仰多元化”。不能夠超然物外,並使自己分別於物,且歸道為聖。而是追求奢華,把被造物作為自己的目標。捨棄了順服跟從道,而是行於道外,跑在道之先。這是一個背道取死之路啊。 《道德經》成書年代,與《孫子兵法》成書年代大至相諾。大道已隱去,與愛的源頭斷絕。各諸侯國尚勇爭強。讓我們引以為豪的“百家爭鳴”,應當是“舍儉且廣”的一個反面例證。道是宇宙間的光與真理,具有唯一性。百家學說雖熱鬧非凡,卻沒有人能夠明白道的本意。百家屬人本,沒有人能明白神本的《道德經》。百家雖多,也不過是瞎子摸象。既不能給那個社會帶來正效應,也於大道無補。老子在第81章中說,“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可理解為對於道外百家的態度,即“舍儉且廣”。 既然大家不明白大道,眼中無道,也就沒有先聽道而後行的自覺性。驕傲的世人卻是爭強好勝,行於道之外,行在道之先,即“舍後且先”。既然不在道上,衰亡也就沒了懸念——死矣!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老子在這裡強調,慈是三寶中的重中之重,只要有慈愛,就會戰必勝,守必固。更強調天要救誰,賜之以慈即可。 慈愛是眾德之首,猶太版道德經表達了完全一樣的意思。當道的化身——耶穌來到人間,把所有律法也是簡化成了一個“愛”字,即愛神愛人。因為神或道是愛的源頭,是必須先愛的,然後才有能力去愛他人。耶穌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 總結:本章說的“慈,儉,不敢為天下先”這三寶,是老子《道德經》的基石。這三寶在《道德經》裡的地位,相當於“十戒”在猶太版道德經中的地位。值得強調一下的是,慈是雙向的,先愛道,再愛人。儉字的意義,更注重道的至高性,唯一性和排他性。相當於“除了我(耶和華)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