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来自: Vancouver |
注册日期: 2007-12-20 访问总量: 904,940 次 |
|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
|
|
|
|
|
|
| 读 季羡林老先生 |
| 2009年7月11日,季羡林老先生仙逝了。网上霎时布满了这条消息。
尽管“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的名字如雷贯耳,可过去从没太留意关于他的种种。哪怕是前阵沸沸扬扬的“字画外流”事件,我也没太多关心。一个名家嘛,字画被盗、外卖、赝品,不足为奇。史上哪位名家不曾遭遇?!但有一点,季羡林老先生生前,很少像其他的“国学大师”们那样整天的在公众媒体叽叽嘎嘎的,名字见于媒体的机会远远少于其他的“国学大师”,这倒是引起了我的注意。
找来老先生的生平介绍。农家弟子,名师弟子,很多知名大学的终身名誉教授。他通晓12国语言,却不学日语。学贯中西,一生驰骋于十四个学术领域,学术成就主要集中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是一个了不起的学问大家。
这些,与我何干啊?
再看,被季羡林老先生称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的、与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并称“民末四老”的、也是行事低调的“国学大师”张中行老先生,如是评价季羡林:
季羡林以一身而具有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三种难能之中,我以为,最难能的还是朴厚,因为,在我见过的诸多知名学者(包括已作古的)中,像他这样的就难于找到第二位。
这是一种何等崇高的评价啊?!
读着老先生的生平简介,再看饱读诗书的温家宝总理说,季老的一生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他们虽历经沧桑、艰难困苦,但仍然不懈的爱着,哪怕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
最近季老提出的“大国学”理论,更让我认识到一位隐士一般的学问家对世事的卓识远见。
被季老这种朴厚的人品魅力深深打动着,特找来他的散文《清塘荷韵》拜读。
《清塘荷韵》是他讲述亲身经历的一个的故事:作者把友人从湖北洪湖捎来几颗莲子投入池塘,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等待中,终等得莲花满塘。
尽管季老饱读诗书、通古博今,可言语朴实无华,行文情景交融。从莲子入水的那一天起,作者就心系着它的命运。从此每天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眼。一年、二年,虽满怀焦急的祈盼,水面却毫无“生“的迹象。即使在灰心意冷的时刻,仍坚守信念,寄以期待,等待奇迹的出现。第三年,虽在莲子落水的地方长出几片绿叶,却形影单薄、怜惜之余,始终信心满满。直等到第四年,竟然见得一夜之间叶蔓花开。欣喜感怀溢于言表。
用四年时间耐心等待心仪的一潭“季荷”,这是何等的耐心、坚韧、执着啊,如今还有几人为希望和理想这般的坚持?!
作者在整个过程的描述中,用写景衬托人的心境更跌变化,用抒情来烘托景观变幻,虚实相宜,细心动静,不动则已,一动惊天,惟妙惟肖,把莲子、荷叶、荷花的生生息息与作者的思想、情感、心绪融合在一起,达到“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融,荣粹之迎,互藏其宅“的境界。 既充满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又表达出深邃的“生存、等待”这些人生哲学,让人体会到他的“学问无大小,人生无贵贱,文章无高低,情感却有真假浓淡深浅”的价值观。
写池塘荷花的名篇很多,不能说这篇《清塘荷韵》何等的出类拔萃,但它重在一个执着的情深。季老还有好多的高尚品格,大家自己去看吧,我就不多说了,让我们来读读这篇散文,纪念一个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楷模。
<清塘荷韵> —- 季羡林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