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用他国人 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然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如齐之田忌、田婴、田文,韩之公仲、公叔,赵之奉阳、平原君,魏王至以太子为相。独秦不然,其始与之谋国以开霸业者,魏人公孙鞅也。其他若楼缓赵人,张仪、魏冉、范睢皆魏人,蔡泽燕人,吕不韦韩人,李斯楚人。皆委国而听之不疑,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燕昭王任郭隗、剧辛、乐毅,几灭强齐,辛、毅皆赵人也。楚悼王任吴起为相,诸侯患楚之强,盖卫人也。 —————————— 其实这段文字很有意义。 就是说秦国为什么强大,因为他用的人都是各个国家的有本事的人。 而其他六国则是只用本国人当官。 有点像当今的美国,敢于使用全世界各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才。 这段文字就在《容斋随笔》的前几页。非常容易找到。 我注意到有这一段文字。并不是说毛贼也关注了这一段。 生活在现代世界的我们,如果比较一下美国的国情, 就会发现,这个敢于任用其他国家人才的意识是多么的超前,和先进。 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和全世界成百上千个国家中, 不说是绝无仅有,也是非常罕见的。 几乎所有国家都是只任用本国人当官,甚至只任用本家族人当官。
可以说,敢于任用其他国家人当官这种政治意识的人,思想深度绝对不一般。 而秦国比美国要早二千多年。 估计毛贼到死也不会重用其他国家的人当官的。 再看看习近平,别说任命外国人当官了,就是中共自己的官员, 也都是任命他自己老家的,或者曾经和他自己共事过的地方官。 根据网上资料,毛泽东阅读《容斋随笔》这本书有四十多年的时间。 而且是反复阅读,经常圈点批注。 而且我们知道毛泽东是非常崇拜秦始皇的。 但是,这一段关于秦国的文章,就在《容斋随笔》的前几页, 却没能引起毛泽东的注意, 可见毛泽东的思想深度远远达不到大智慧。 他所关心的也就是那些玩弄权术的阴谋诡计而已。 ====================================================== https://www.kunlunce.com/jczc/mzdsx/2018-04-12/124430.html 《容斋随笔》是南宋洪迈撰写的一部关于经史百家、文学艺术以及宋代掌故、人物评价等方面内容的笔记,分《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五集。作者把自己所见所闻、道听途说中有价值的掌故、轶事及读书时所受到的启发、产生的灵感等随手记下,有时还加点个人的评论、想象和发挥,既有知识性、趣味性,也有一定的思想性。篇幅都不长,好读好记,是毛泽东一生中比较喜欢的笔记体书籍之一。 《容斋随笔》这部书,毛泽东读过多次。 延安时期,毛泽东读的《容斋随笔》是扫叶山房藏版、乾隆甲寅重刊的线装本,分上、下两函,共 14册。当时,延安的读书条件虽然比中央苏区和长征时期好了一些,但所能得到的书籍还是很少的。毛泽东多次托人从解放区、从上海等地替他买书,也常到当地的有关图书室(馆)去借书。 他读过的这部《容斋随笔》就是从当时的马列学院图书室借来的,读过之后还曾转借其他同志读过。 1944年 7月 28日,毛泽东给谢觉哉写过一封信,信中就提到“《容斋随笔》换一函送上”。 在那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不少的用品和书籍都遗弃或丢失了,可是这部《容斋随笔》毛泽东一直带在身边,转移、行军到哪里,他就把书带到哪里。毛泽东对这部书的珍爱之情,由此可见一斑。 从延安东渡黄河带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又从西柏坡带到北京城,带到中南海。1949年 6月,到中南海丰泽园的菊香书屋居住后,两函《容斋随笔》连同其他有关书籍就放在他卧室的书柜上。 书中不少地方,如《随笔》卷七“羌庆同音”“佐命元臣”“名世英宰”及卷十、卷十三等许多则,《续笔》卷十一“古錞于”“孙玉汝”“唐人避讳”“名将晚谬”及卷十二、卷十六等许多则,毛泽东都用铅笔圈点过或者画上了杠杠。 毛泽东到外地开会或视察,还常在工作间隙读《容斋随笔》。 如 1959年 10月 23日外出之前,他指名要带上马列著作、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等多种有关书籍外,还嘱咐带上《容斋随笔》《梦溪笔谈》等宋以来的多种笔记小说。 20世纪 60年代,毛泽东先后两次要过《容斋随笔》。 一次是 1966年 11月,这一次他让把以前看过的那部《容斋随笔》两函 14册全送上。 一次是 1967年 9月 23日,这一次要的不是全书,只要《五笔》两册。 到了 20世纪 70年代,毛泽东还几次读过《容斋随笔》。 为什么在毛泽东的最后岁月里,他又一次要读《容斋随笔》呢? 笔者也想过这个问题。毛泽东晚年很少与家人生活在一起,身边除工作人员外,家里人一个也没有。与工作人员之间的情谊是不能替代亲情的。所以,毛泽东晚年的生活,特别是宁静的夜晚,逢年过节的时候,是寂寞、孤独的。读《容斋随笔》就如同读故事,读轶闻和趣事。该书中的每则故事篇幅一般都不长,一则故事也就几十字到几百个字。读这样的书,应该主要是在于休息,也可以调节大脑,缓解寂寞、孤独、苦闷的心情,让自己头脑里增加一些快乐元素,带来快乐心情。 在生命最后半年多日子里,毛泽东在先后失去周恩来、朱德两位患难与共、风雨同舟几十年的老战友之后,曾痛哭流泪过多次,情绪是很悲伤的。 战争年代,牺牲了很多战友和同志,毛泽东很少放声痛哭,他把悲痛深埋在自己心里,带领部队继续前行。可是进入 1976年,毛泽东的健康状况迅速恶化,吃药吃饭都需要靠人喂,每天吃的也很少,行走更是困难。 就在这个时候,周恩来于 1月 8日在北京 305医院病逝。毛泽东得到噩耗后,沉默很久。在听工作人员为他读中央政治局报送的讣告时,渐渐地热泪盈眶。 14日下午,毛泽东在听工作人员读邓小平送审的中共中央对周恩来的悼词稿时,再也不能控制自己,失声痛哭。7月 6日,朱德逝世。7月 28日,河北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7.8级地震,毛泽东得知地震造成极其惨重的损失后,情难自禁地又一次放声大哭。那些日子,病重的毛泽东心中,悲伤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读《容斋随笔》或许可以转移、缓解一些这样的情绪。 就在 1976年 8月 26日这次要书后不久,毛泽东的病情恶化。9月 9日零时 10分,一代伟人的心脏停止跳动,他终身酷爱读书的生活至此结束。 从北京图书馆柏林寺书库借来的这部《容斋随笔》,就成了毛泽东要读的最后一本大字本线装书。〔作者徐中远,中共中央办公厅老干部局原局长;文章来源:《党的文献》2018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