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存在,真是林林总总,气象万千。然而,所有的存在又似乎无不遵循一个世界的统一规则。从一枚鸡蛋的霉变,到一个帝国的衰落,其间包含的是绝无二至的宇宙法则。每一种存在的健康程度和寿命长短,绝不是由我们美好的愿望和歌功颂德所决定的。 一切存在,似乎都从“虚无”中产生,比如热带风暴的形成,那巨大无比的气旋,从无到有不过是环境的产物,它取决于海水的温度、空气的湿度乃至地球旋转等因素共同作用,因而它的壮大,更是由这些外部因素不停供给它能量的结果。然而,一旦它登上大陆,远离了生成它的环境,就变成了一个孤家寡人,成了一个封闭的系统,不管曾是多么强大,都摆脱不了迅速衰落的命运。可见,世间的任何存在都不能“孤立于世”,存在的“内”与“外”一旦不能融为一体,这种存在的结果就是“病变”或“死亡”。也就是说,一种存在,如果走向了封闭,也就踏上了它的末路。所以,开放才是是一切存在的健康状态。不幸的是,似乎所有存在,都有一种封闭的倾向,这可能是存在无法避开的矛盾。正因为如此,世界才有说不尽的“昌盛”和“衰亡”。 文化走向封闭的特征,就是停止了与世界的客观交流,而轻视一切智慧和开拓精神,而对“圣神”和“辉煌”之类的东西,则充满全部热情。在西方历史中(当然有些史家,把创立《圣经》的犹太民族,称之为东方民族),《圣经》实际上是一部崇尚智慧的著作,然而传教士,在历史中却总是忽而高喊智慧,忽而对智慧避而不谈,细心的人从中就会发现,凡是高喊智慧的时候,大都是犹太教或基督教开明昌盛的时期,而对智慧缄默其言的时候,大都是它们黑暗和衰落的时期。在中国,孔子之后就很难看到推崇智慧的言论了。《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崇拜,只是反映了国人对“小聪明”的热爱,不然我们不会对更有智慧的唐朝李泌几乎一无所知。封闭的文化,给我们带来辉煌,也都如早晨的露珠,很快随风而去。郑和的西洋之行,不能不谓之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壮举,然而给世界留下的,只是一些沿途的纪念碑而已。可后来哥伦布、麦哲伦更小规模的航行,却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为什么?是因为,封闭的文化即使让我们看到一个外部世界,也会不自觉地认为那是一个与我们无关的世界,因而也就成了我们的智力和实践无法触及的世界,新的世界也因此给我们带来新的活力。此时,中国文化和社会,就像一个巨大可已远离海洋的台风,成了一种越来越封闭的系统。 对人类来说,智慧与封闭有一种天然的对抗关系。儒学的发展,在中国的历史中,也有类似于西方人传播《圣经》的经历,只是智慧之光,在我们的文化之中,其明亮与黑暗之间的跳跃中,没有西方社会那么大的幅度而已,这或许是因为,中国式的思维,从来都不能将智慧擎起为一把可以焚烧一切火炬,所以,我们也很难理解欧洲人所感受到的那种光明熄灭后的黑暗,更不理解欧洲历史的乱象中所蕴含的动力,我们只知道为我们曾经拥有的“太平盛世”感到自豪。是的,我们的文化为人类的生存,第一个 创造出了一个广阔无垠的“稳定”社会,然而它是以人的心智和社会的封闭性为代价的,在它的“盛世”里,就已经注定了未来的衰落。我们的灾难,绝不能简单地说是近代西方列强侵略的结果。实际上,远在日本人还没有入侵之前,我们的皇帝,就已经随意地将“小民”抓入宫中,以便欣赏一个人被毒虫咬死的经过。我们的官员,也已像对待猎物一样,随意用箭虐杀远处的行人。我们的士兵,也可以用矛挑出百姓腹中的婴儿。(可参见《资治通鉴》)可见,一种不开放的以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不管它怀有多么美好的幻想,最终带给社会都将是对人性的窒息。因为,一旦缺失了对世界认知的智慧,一个文化和社会哪怕高喊着多么高尚的“道德”与“信仰”,都会封闭成一种畸形的东西。 一个人心智上的衰落,同样也有这种表现。中国社会由于各个方面的封闭性,因而是一种特别容易引发人的心智衰落的环境。我们历史上的许多杰出人物,大多难以保持一个终生清醒的头脑,那一开始的豁达,最后常常变成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固执,将自己封闭于永远“正确”的“天地”之中。…… 所以,一个与世界可以融为一体的开放特征,绝不是一种存在可有可无的东西,它直接决定了这一存在的兴与衰的命运。在文化和社会发展中,过于强调“特色”,僵化了“内”与“外”的关系,是非常不可取的,因为它违反了这个世界的存在法则。谁不希望,中华文明,将来能成为席卷全球包容一切的“风暴”。所以,从文化上、心智上乃至一切社会结构上,打破一切固有的封闭,是我们发展的必由之路。 最后,让我们引用中医学上的一句话:“‘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