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从家乡来美,梅电话打过来问是否需要带点什么。以往的经验告诉我,她肯定会捎点她认为用得着的东西,即便我说什么都不需要。与其让她绞尽脑汁去想去揣测,花钱费力买些我不一定需要也未必想要的东西,不如我直言相告的好。刚巧我正准备网上购书,所以干干脆脆跟她说带几本书来。一串书名电邮过去,其中就有网友多思博文热忱推荐几位“业余作家”中提到的林达的《带一本书去巴黎》。 第二天,梅不无遗憾地告知,她跑遍了小城的几家书店,都没能买到《带一本书去巴黎》,除了那家大的新华书店说卖完了,其它书店从来就不曾进过此书。我赶紧安慰梅,买不着没关系,反正我网上读过了扫描版。她反过来安慰我说,她灵机一动、取而代之买了本《带一本书去欧洲》,让我先将就着点吧。思讨着这《带一本书去欧洲》无非就是本大众化的导游指南,类似于我书架上的某本,可有可无,没有太多兴奋。倒是梅的那份热心肠再次让我感动,这书的分量也随之加重了。 当我拿到这本彩色梦幻版简装却不失典雅的书时,看到作者为朱自清,立刻兴趣大增。年少时没读过几本书,朱自清的散文除了语文课本里那几篇,其它所知甚少;所以从没听说过此书也不足为奇了。读着扉页上的简介 “朱自清... 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 回国后写成《带一本书去欧洲》...”我第一个反应是原来林达的那本书书名可以追溯至此啊! 跳过正文翻至封底,寥寥几行,巴黎、罗马、威尼斯等,被作者画龙点睛到极致。再翻到封底前面一页,粉底黑字印着“2007年7月第一版,2007年7月第一次印刷”。嗯?莫非是刚挖掘出来的新“古董”,否则怎么会书写成60多年后才第一次印刷出版呢?出于好奇,去百度百科查询,把“朱自清 《带一本书去欧洲》”输入百度文库,搜索结果是“没有找到相关的文档”;单单搜索书名,得到同样的结果。有点晕,出版商在耍什么鬼花招?再搜索作者名,在他一系列的作品中,《带一本书去欧洲》的书名影子都没有,唯一跟欧洲有点瓜葛的要算1934年的《欧游杂记》和1943年的《伦敦杂记》了。 顺藤摸瓜,恍然大悟,原来是把《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合二为一再略微修剪、插些彩图、改头换面,这彩色梦幻版的《带一本书去欧洲》就诞生了。名副其实,这书中的插图确实梦幻迷离,美轮美奂,与文字天衣无缝地呼应着;每篇还附带有景点推荐及交通购物指南,欧洲旅游带上它绝对是个不错的向导。如若因时差晚间睡不着觉,翻开此书,看看今天走过的一页或明天将要去的一页,怎么着也是件赏心悦目的事吧。 不可思议的是寻遍书的封面封底,不见作者名字,打开扉页才得知。另一点美中不足的是《伦敦杂记》中几篇非常精彩的散文没被收入,《欧游杂记》里的“西行通讯”篇的两封信也只有一半了。至于这书名是不是借用了林达的灵感,或是纯属巧合,终究不得而知也不重要的了。
附: 在线阅读《朱自清散文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