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教育的死穴和申请美国名校的命门》里,我有一个观点:中国的人文教育,内容是虚幻的,骨子里是反社会的,结果是败家乱世的。上周写到苏东坡,上网核实一点东西时,跳出下面的文章,随手拈来,正好举证我的观点。
“这天,苏东坡乔妆秀才,带一家奴,前去游览江南风景圣地莫干山,见一座道观,便和随从一起进去讨杯茶喝。道观主持道人见他衣着简朴,以为是个落第秀才,冷淡地说:“坐”,回头对道童说了声“茶!”后来见他脱口珠玑,谈吐不凡,料定有些来历。老道立刻换了一副面孔。说声“请坐”,又叫道童“敬茶”。坐了一会儿,老道借沏茶之机,悄悄地向仆人打问,才知道是大名鼎鼎的苏大学士、杭州剌史老爷到了,马上把苏东坡引至客厅,毕恭毕敬地说:“请上座”,并回头吩咐道童“敬香茶!”苏东坡心想,出家人尚且如此世故,难怪世上人情淡如水。不觉暗暗发笑。
老道人好不容易抓住了这个时机,便请苏东坡留墨题词。苏东坡就把眼前发生的事实经过,写了一副对联: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这副对联,诙谐有趣,把老道以衣帽取人,十分世故的形态和嘴脸,勾画得维妙维肖。老道人见联自知失礼,满面羞愧。”
这个故事,还有几个小学语文读物版本,有的说苏东坡是一人独自前往,但我更相信这里的说法,苏东坡带着家奴。无论哪个版本,传达的是同样的信息:老道势利,而苏东坡呢,最后显然出了一口恶气。
但我不同意这样的解读。
在我看来,老道的做法,并没有什么值得非议的。老道平时靠善款接济,种几分菜园,养两株茶树,春去秋来,好茶也就只收了那么几两,自己平时喝的恐怕也是粗茶大叶,闻知苏东坡光临,既发自真诚的敬仰,也出于待人的规矩,以好茶招待,毕恭毕敬,可圈可点。难道明明知道来的是苏东坡,还要继续冷落他不成?难道来的是落魄无赖,老道也要笑脸相迎?秘书干什么的?
大到国与国之间的礼节,一点不比老道的做法高出多少。
而对苏东坡的描绘,太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苏东坡是什么人?他的心胸气量不是一般的大;他非常务实,体恤人情世故。他当官干了那么多实事,经常向皇帝申请经费,是个知道柴米贵的人。他写的《食猪肉》诗:“黄州好猪肉,价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火,少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活脱脱就是苏东坡,除了苏东坡,还有谁,能有这样的心态和手艺,享受“价钱如粪土”的东西,自得其乐?
苏东坡是性情中人,他的这副对联,的确诙谐,更多的是禅锋。不妨当着无伤大雅的玩笑。但这个故事怎么就变成了苏东坡智斗老道士了呢?
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苏东坡是带着家奴去的。就是这种人,一天到晚琢磨着主子的脸色,心理特阴暗,硬是把这件事升华到斗争和输赢的高度。
这个故事竟然成了中国小学语文读物!中国的孩子就这样潜移默化,接受了蔑视社会的斗争意识。
如果一位富家子弟,相信了这个故事的道德说教,把家里的钱全拿出来结交“四方豪杰”,等哪天流落街头了,就知道什么叫狐朋狗友了。
如果一位权势子弟,站到了社会对面,信奉斗争哲学,动则“我爸是李刚”,哪天被人家大卸八块做了,活该!
如果一位贫民子弟,把社会规矩当做社会不平,仇恨意识积蓄,长大了,时机一到,造反有理,杀!
以往中国的历史和家族兴衰,就这么简单地循环着。而美国的私立名校,不管高中还是大学,最要防范的,就是受到这种斗争意识熏陶的平民子弟和家庭。偏偏有的中国家长和孩子,以为把美国那套全吃透了,但面试时眼一转嘴一张,一点小心思就全部露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