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国语与华语 刘继杰 不久前,据说台湾教育部准备将国语改名为华语,引起了一场悍然大波,有人指责这是去中国化,甚至是变相台独的一部分,马应九政府不得不出来澄清,这只是课文内部的变化,课本的名称仍保持不变。 国语和华语指的都是同一种语言,为什么国语变成华语就会掀起这么大的风波呢?我想是因为国语指的是我们国家的语言,或是一个国家的官方语言。就象国旗和国歌儿一样,只有自己国家的人能才这么叫的。而华语则是指华人的语言,不光中国人可以这么叫,其他国家也可以这么叫。特别在是东南亚国家华人多的地方都是这么称呼的。因为那里有很多人是华裔,但从国籍上他们已经不属于中国了,因此他们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只以华人自居。当学习自己祖先的文化时,他们也称之为华语。 反独人士担心,如果国语变成了华语,那么就不知道学得是“我们的”还是“他们的”语言了,所以这个问题事关重大,不可等闲视之。 国语也叫国文。“语”代表语言,“文”代表文字。严格说起来国语和国文是两个不同的学科。但现在似乎没有人那么讲究了,不管怎么叫,都是语言和文字混在一起的意思。 在海峡另一边的中国大陆,并没有国语这个称呼。在那里国语被称为中文,也可以看成是中国文字的缩写。国语变成了中文,并不代表这台湾海峡的一方注重语言,另一方更注重文字。其实在大陆,中文也叫汉语。在我读书认字的年代,干脆就叫语文,并不说明是哪个国家的语文,大家也不会不明白。 但国语和中文的区别还有其特殊的政治意义在里边。你如果在海外遇到有同胞问你“讲不讲国语”那十有八九这个同胞是国民政府的子民,如果他问你“讲不讲中文”,那你基本上可以断定他是从大陆来的。在台湾解严以前,“中文”这个名字也是不能随便乱用的,可能会引来牢狱之灾。 但国语这个名字到了境外就不好不加说明地再用了,就像国旗和国歌一样。随着海外华人的不断增长,出现了很多学习中国语言文字的学校。但这些学校,大部分都叫做“中文学校”或“汉语学校”,很少有叫做“国语学校”的。因为这不是在中国,你说“国语”又不说是那一国,小孩子搞不懂。叫“中国国语”或“中华民国国语”,又过于绕口,且有画蛇添足之嫌。 我不知道语言为什么要和政治连在一起。其实不论是国语还是华语,或是中文,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如有的话也是潜在的意识形态色彩。在台湾,因为有台独的势力存在,所以反独的一派不愿将国语改为华语。相反,在大陆,因为不用担心有把大陆从中国独立出去的嫌疑,反而在越来越多的场合可以见到“华语”这个词的出现,特别是一些为海外华人出版的中文读物,甚至为海外编的中文课本也时常用“华文”来替代。因为这样做可以显示泱泱大国的宽阔胸怀,去掉话语中潜在的政治色彩,才能为更多的华人所接受。 这就好比穷人和富人一样。有钱人有时会装穷,但真正的穷人最怕人说他没钱。你要是说他穷他会跟你急。 抛开意识形态的分歧,中文,国语和华语都是一个意思,没有什么太大区别。所不同的只是中文和国语更强调这是一个国家的语言,而华语更强调是一个民族的语言。 我认为强调民族必强调政权国家更好一些,但我并不是很赞同用华语这个名字。因为华人这个词的概念不是很明确,在很多情况下它是很多民族的混合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其中汉族占压倒性的绝大多数。我们所说的中文实际上只是汉民族的语言,还有很多弱小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因此,我认为,汉语是最合适的称呼。 首先,汉语这个名字不会象其它几个名字那样有民族沙文主义的色彩,汉族并不等同于中国人,汉族的文字也不等同于中国的文字。其次,中文或国语都会或多或少地支持少数民族独立。当汉语和其它民族语言并列的时候,如果以中文相称,就有暗涵这其它民族的语言不是中国的语言的意思。中国的语言文字应该包括中国境内各民族的语言文字,而不应只是汉民族的语言文字。 当然,这只些细微的差别,不管叫什么名字,其实是不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