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增加背诵古典文学在中文教学中的比重 在全美中文学校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华文教育研讨会上的发言 二零一零年十二月四日 刘继杰 九十年代中期前我在美国教中文时,用的是暨南大学编写得中文教材。那时虽然已经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了,但即使是专门为海外编写的中文教材,里面仍然有很浓厚的政治色彩,有些课文甚至还有要小孩子们热爱共产党之类的内容。最近又开始重操旧业,到中文学校给小孩子们上课。发现在教材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我所任教的德州布雷诺达福中文学校,选用两套中文教材。一套是国内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标准中文》,另一套是在北美从事中文教育工作的马立平博士编写的马立平中文。这两套教材的特点都是通俗易懂,基本上没有政治色彩。特别是马立平中文教材,结合在海外出生长大的小孩子们的特点,内容朗朗上口。标准中文的特点是有很多的古文用现代白话文写出来,小孩子们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比如我所教的标准中文三级二册,前十课中有四课是从文言文翻译过来的。 但我在教学中发现一个问题,就是课文中没有什么适合同学们背诵的内容。我觉得,除了认字以外,背诵也应该是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适合背诵的内容最好第一不要太长,因为孩子们学中文是业余的,不能化很多时间在上面。第二要有价值的,最好让孩子们背了之后,终身受益。孩子们花时间背下来的,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以为,最好还是直接背诵古人原文以及诗词等等。我上中学时语文课学的一些东西,如木兰词,石钟山记,还有刻舟求剑,叶公好龙等,到现在还记得住。 在中国,背诵向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的私塾,甚至不认字,先背诵。不理解没关系,只要死记硬背就行。其实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小孩子的记忆力很好,理解能力则有限,要他们记住一段话很容易,搞懂其中的意思却很难。所以要利用他们记忆力好的时候,多背一些东西。不理解也没关系,等到长大以后,想起小时候学过的句子,自然就明白其中的意思了。这个道理对于诗词特别适用。小时候背过的一些诗词,当时只是似懂非懂,但长大之后再想起来,又会有新的理解。 几百年来,中国的小孩子都从要背诵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开始,然后是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等。文革的时候大陆把这些都取缔了,所以大陆文革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现在这一代人做了父母,也想不起来给自己的下一代教这些东西。但海峡的另一头,国粹还是在继续学,没有中断。 文革的时候虽然不学古文了,但背诵课文的方法并没有变,只是改成背诵毛主席语录和老三篇了。现在这些人都五十岁上下了,但大部分人仍然能够背诵很多毛主席语录和老三篇的一些段落。 有人认为,学古文,诗词等没有用。我觉得有用没用是从谋职挣钱的角度讲的。从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来说,多学些古典文化的东西是很有用的。而学习中文,不应只是局限与学会认字写字,还应该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考虑到一周只有一次课,要背的古文或诗词不必很多,一堂课背一个成语故事,一首诗词,就可以了,其余的时间还可以用来学习其他的内容。最好是把古文或诗词原文和现代白话文翻译结合起来学,这样就不用单独花时间讲解了。比如说,我教的课本中有孔子学琴一课。如果还是同样的课文,在练习中加入文言文原文,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可以考虑把文言文本身当作课文,而把现代文翻译当作阅读材料来读。 另一个值得指出的,是古典诗词在中文教学中的比例太小了。还是以标准中文三级二册为例,共有三十课课文,其中只有一课是唐诗三首,还都是七言绝句。我建议,古典诗词可以和现代白话文结合起来教,不一定都要把诗词当作课文正文。比如说,学唐诗《咏柳》的时候,可以同时学一篇关于柳树的现代文,这样,文章和诗词就结合起来了。 为什么我强调要背诵古文或古诗词?因为它们是经过了时间考验的了。其实现代或者近代也有一些好的作品值得背诵。比如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朱自清的《背影》等。但这也都是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了。现代的东西我们很难断定是不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最好还是让后人来选。有些东西,也许现在觉得很好,但三十年之后就没人再学了。比如说,我小时候学过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等,当时都觉得可以流芳百世的,但现在的语文课已经不学这些内容了。 古人说,不积小河,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中文教学中需要背诵的内容不需要很多,但最好做到每周都有。这样几年下来, 孩子们就能够在认字的同时,学到很多中华文化的精髓。 写于二零一零年十月二十八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