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历史应当怎样解读?(上)
偶尔得闲
在2009年中秋节的前夕,我曾写过一篇博文,叫做《八月十五杀鞑子》,讲得是关于八月十五吃月饼来历的一个传说。转眼到了2014年的中秋节,我就把那篇旧文找出来,在一个同学间的微信群里发了出来。发出之后,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历史应该怎样来解读?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深刻。我花了些时间仔细思考了一下这个问题,得出的结论是,历史应该站在中立的立场上来解读。但实际上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一般来说,凡是研究本国或本民族历史的,或多或少总是带有某种偏见,站在本国本民族的立场上,而不是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去解读历史。我那篇文章也是如此,因为我是汉族人,所以基本上是站在汉族的立场上写出来的。
就说蒙古统治中国这一段历史吧,我们站在汉人的角度上看,认为这是侵略,是我们民族的耻辱。但如果是蒙古人站在蒙古民族的立场上看,那是他们壮丽辉煌的一段历史,是他们整个蒙古民族的光荣。虽然今天已经光荣不再,但仍然能够引起他们美好的回忆。就像上次谁说起到蒙古国的老百姓家去做客,那家里挂的不是现在的地图,而是是成吉思汗时代的地图,而且指着地图对中国客人说当年你们就相当与我们的一个省。至于说当年杀了多少汉人和其他民族的人民,他们会认为那是为了维护政权的稳定和安定的局面不得已而为之的。如果被统治的一方没有造反的念头,杀人的事情不会发生的。即使作为汉人的后裔,我也同意说汉人里有想造反推翻蒙古人为领导核心的元政权的不法分子大有人在,因此说屠杀的责任是在被屠杀的一方,也不完全是胡搅蛮缠。
说到中立与偏见,不能不提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文的词汇有褒义词和贬义词之分,褒义词是用在自己一方或自己喜欢的人身上的,贬义词是用在敌人或是自己不喜欢的人身上的,务必不能搞错。很多词汇都有一褒一贬两个版本。比如说顽强,是个褒义词,只能用在自己人身上。如果是指敌人,要说顽固。有些词只有褒义没有贬义,比如牺牲,是个褒义词,只能用在自己人身上,不能说敌人牺牲了多少人。说敌人时怎么说呢?要说被击毙。这个击毙是个反义词,没有对应的褒义词,但有个类似的中性词,叫做击中。但击中不代表死了,如果要把击毙的意思用在自己人身上,要用很长的一段话,叫做不幸被敌人击中,壮烈牺牲了。这里的不幸和壮烈两个修饰语也是褒义词,不能给坏人用。
记得美国攻打伊拉克的时候,美国的报纸上在头版登出黑体大标题:美军入侵伊拉克。这在中国是不可能的事情。在美国人看来,用武力攻入别国的领土就是入侵,和正义非正义没有关系。但是我们中国不一样,打入印度和越南领土也不叫入侵,而叫反击。
日本因为受中国文化影响比较深,喜欢咬文嚼字,明明是侵略了中国,但不愿意用入侵这两个字,而叫做进入,好像中国荒山野岭的不毛之地,他们是来开发的一样。
还有到别国去访问,如果是我们国家的领导人去访问某个国家,要用出访这个词,如果是别国的领导人来到我国,就说来访。但如果是达赖喇嘛,就不能给他这个词了,因为他太恶劣了,受到好多国家首脑的尊重,因此连中性的访问一词也不能给他用,一定要说是鼠窜。这是中宣部规定好了的,不这么说就是犯错误。
我不懂蒙语,不知道是不是有汉语那么丰富。但我猜想,如果站在蒙古人的立场上,把他们的想法翻译成汉语的话,那么一定不会用侵略、蹂躏,屠杀之类的词来形容他们对欧亚大陆的征服,代之以来的可能会是平定,征服,维稳,平暴等词汇。
未完待续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