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的“本紀”是講一個皇帝家族的歷史事蹟,而“世家”則是講一個王侯家族的興衰史,司馬遷將一個不起眼的吳國的歷史放在“世家”的第一篇,有很大程度是展現他的君王“禪讓”裡念,就是一個國家的王位應該傳給賢能的人,而不是一味地傳給太子。
周國在周文王的時候,開始強大,後來武王伐紂,鼎盛而得天下,建立周朝。 吳太伯是周文王的爺爺周太王的大兒子, 文王的父親排行第三,周太伯喜歡文王,想把王位傳給文王的父親,然後再傳給文王。 太伯明白父親的意思後,就和弟弟一起逃到偏遠的南方蠻夷之地, “文身斷發”, 表示自己不會再回到中原繼承王位, 這就是吳國的開始,它的地理位置在長江以南,今天的江蘇一代, 和楚國和越國相鄰。
吳國起初只是一個偏遠的小國,到了春秋後期開始發力,鼎盛的時期甚至打敗強大的楚國,也讓越國俯首稱臣, 大家熟悉的越王勾踐的臥薪嘗膽就發生在吳越的爭戰之間。當時的吳王是阖廬(發音:和爐),也就是公子光。
公子光的爺爺做吳王時,有四個兒子,公子光的父親”諸樊“是太子,按理是應該繼承王位的,但是吳王想傳位給第四個兒子”季札“, 因為”季札賢“。 但是”季札“不肯做王,太子”諸樊“就接了王位,但是諸樊死後,並沒有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太子光,而是傳給了自己的弟弟,並且希望弟弟們一直把王位傳下去,直到老四“季札”做王,完成父親的意願。但是當王位傳到季札時,他還是不肯做王,就傳給了當時吳王的太子”僚“為王。這就引發了公子光的不滿:我是太子的太子,如果傳位給太子,那麼我應該做王,三叔怎麼能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呢?所以萌發反叛之意。這時候,楚國大臣伍子胥逃難到了吳國,看出來公子光的野心,就推薦勇士“專諸”給他。後來吳國和楚國發生戰爭,吳國派出的大軍被困在了楚國境內,公子光就乘機設宴款待吳王僚,儘管吳王僚也安排了重兵保護自己,但是宴席中,專諸將匕首藏在烤魚的腹中獻給吳王,乘機殺死吳王,公子光取而代之中,成為吳王阖廬。
吳王阖廬重用伍子胥,先打敗了楚國,又攻佔了越國,但是不肯聽伍子胥斬草除根的建議,結果給了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機會,最後為勾踐所滅,吳王自刎身亡。
如果要記住這段歷史,可以記住“三劍”的故事。第一劍,是季札的佩劍,季札不肯為王,但是非常受人尊敬,他經常出使其他國家,有點像外交大臣的工作,有一次路過徐國,徐國國君非常喜歡季札的佩劍,季札也看出來徐君心意,但是他還有出使的任務,不能把佩劍給徐王,但是等他回來的時候,徐王已死,他就把自己的寶劍掛在徐王墓前的樹上,隨行的人說,徐君已經死了,您給他劍又有什麼用呢? 季札說,當時我看徐君喜歡我的劍,我的心裡已經把這把劍給了他,怎麼能因為他死了,就改變我當初的決定呢?
第二劍,魚腸劍,就是專諸藏在烤魚肚子裡的匕首,很多人都了解這段故事和這把劍,嚴格來說,這是一把小匕首,後人稱其為“魚腸劍”。
第三劍,越王劍,這個沒有出現在《史記》中,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在大陸出土的一件古劍,因為其精湛的鑄造工藝和悠久的歷史,為人們所知,據說是越王勾踐的寶劍。
越王勾踐劍 (來自網絡) 專諸用魚腸劍刺吳王僚 (來自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