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维博克上看到阳光先生写的“一杯鲜奶, 一个穷苦学生”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觉得人在这个世界上不仅要帮助人,还要知道人家曾经给你的帮助,也就是知恩图报。尽管自己的文学功底有限,在这种感悟的启发下,我想写写我们所经历过的事情。 知恩图报—我们的加拿大“母亲” 那是八十年代末的时候,在中国正大综艺电视节目有一句话:外面的世界很奇妙……。我太太(清)就是在这样一种状态和当时的一股“出国风” 的推动下,也想去外面世界看看,体验一下国外的生活。于是她通过一番努力,抛弃了国内的工作,离开了自己的小家庭,只身来到了加拿大。从机场出来,她提着唯一属于她的两个行李箱,身上带着很少的几个外汇,举目无亲。迎接她的是白茫茫的一片积雪。那时由于没有身份,大学里的奖学金与她无缘,尽管她学的课程学费不高,但对一个刚从大陆来的人来说已经很昂贵的了。没过多少时间后,她便囊中羞涩,难以为继。国外的严酷经济运转模式,激烈地冲击着她的学习和生活意志,她的导师也知道她的生活窘迫。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正在走投无路之际,一位外国老太太伸出了援助之手。这位老太太是学校导师介绍的,她名字的中文发音是米米,老太太愿意接纳我太太去她家同住。她的要求很简单,一是女性,二是可以语言能沟通,而清这两条都符合。很快大家见面都满意之后,清就住入米米的家中。 这米米那时已经六十多岁,,丈夫已亡,一子三女都已成家在外,她拿着她父亲留给她的遗产,独自住在一个属于她的豪华公寓里,那公寓里有两间卧室,宽敞的客厅和厨房布置得相当得体。那米米是个有文化之人,家中各种摆设都体现出魁北克人特有的文化和艺术的顽强气息。清来到她家即入乡随俗,处处尊重她的习惯。米米与清相差近三十岁,所以她对清象对待自己女儿一样,一个大房间她住,那原来她小女儿住的小房间就给清住。那时清一边学习一边打工,晚上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那米米已经煮好饭菜在那儿等着。清也不好意思让她不收一分钱(包括房钱),时不时的经常在商店买些东西带回家,饭后也帮助洗碗,有时也在客厅里聊聊加拿大、中国的文化。每次清要去面试新的工作,米米总是早早起身准备好早餐,帮她把衣服熨得笔挺,希望清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能自强自立。清每每回忆那个岁月时,总是激动不已。她不知多少次地对我说起那时的情景……。 有一天,清打工回来,饭后,米米说:我在看一本书,这书中有一张照片, 里面有一个人好像是你。清说:你肯定是看错了,我来加拿大才几个月,也没好好的工作过,怎么会在这里出版的书中有我的照片呢? 那米米从客厅里把书拿来,翻到有照片的那一页给清辨认。书中的照片是黑白的,上面确实有清,这使她感到很惊讶,惊讶米米仔细到能把她认出来,而且可巧有那本书。原来这是清在上海时的工作照片:有位加拿大领袖人物80年代出访上海,上海市市长汪道涵(不是那米米所说的毛泽东)会见了他,他后来回到加拿大后没几年就过世了。这本书是他写的自传,由于他在加拿大颇有名气(后来我们见到这座城市有一条大马路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路边还有他的铜像呢),那米米就把书买来在家中阅读,其中讲到中国上海部分,她特别认真地细细看,因为她知道清是上海来的。照片中的清坐在翻译的位置上在翻译,居然给米米辨认出来了。米米说:等我看好这本书,我就把它送给你,这照片是你在中国最好的“文凭”,这是你找工作的敲门砖,因为中国领袖这里的人不认识,可这位加拿大政要的知名度除了移民之外是家喻户晓的。 不久后清找到了较像样的工作,就搬出了米太太家,但她还是象待亲生女儿一样时不时地打电话问寒问暖,鼓励她要积极地生活和工作,清也还经常去她那儿吃饭聊天,逢年过节米米还领着清一起去串门走亲戚呢。 那年,我和儿子来到加拿大和清团聚,米米看到我们非常高兴,请我们一家上她家吃饭,还帮刚到这里的儿子买文具用品,关心我们儿子在学校学习的情况。有一次,米米去小学(她家离我儿子的学校较近)送玩具和用品,学校的工作人员感到很奇怪,这个纯种的魁北克人米太太怎么会有一个亚裔亲戚呢? 关心帮助是相互的,我们也早就把她作为一位母亲一样对待,多年来经常有来有往,特别是逢年过节走动更密。2003年我们在新家中为她隆重举办了一个八十寿辰庆祝会,她高兴极了,把我们送的礼品悬挂在墙上和玻璃橱柜中。春秋季节的时候,我们开车带他去游玩、看灯展、博物馆、看当地的歌剧,陪她去度假……。米米年纪大了后,我们就不去她家吃饭了,而是开车去接她来我家相聚。清亲自下厨,做些她喜欢的菜,与米米唠唠家常。她对清无话不说,连批评她子女的话,给她子女遗产的遗嘱都说。清总是耐心倾听, 看到米米不悦就帮她消消气。上了年纪的人,不论民族和肤色,都很需要关心和呵护,不是吗?有时我们太忙,没时间在家里请客,就带米米去有特色的中国和越南餐馆,让她尝尝亚洲饭菜的味道,见见那些她做饭时永远不会用的调料。 去年米米不幸摔了一跤,腿上和手上多处受伤,幸亏没有伤着骨头,我们知道后心急如焚,开车扶她去就近医院和诊所就诊换药。她非常感动,缝人便说,这是我的女儿和女婿。她也为我们儿子能去做医生而高兴和自豪,她没有想到当年在学校由于语言不通而在教室里坐“飞机”的孩子,现在已在医学领域发表了不少文章。她竟然还不断地和她去看病的医院里的医生、护士说我们家的故事。 今年米米已89岁高龄了,但是她的精神还是那么矍烁,她是一个善良、宽厚、善解人意的老人,希望老天保佑她长寿更长寿。希望我们儿子的事业也为她的健康帮上忙。我们牢牢记着:应该像待母亲一样善待米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