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角,是日本人非常喜欢吃的一种蔬菜,在日语中,人们把豆角称为“隐元豆”,简称“隐元” 问日本人豆角为什么叫“隐元”,许多日本人也不知道。后来查了一下资料,才恍然大悟,原来“隐元豆”的名字,来源于中国福建一位禅宗大师的名字。 隐元全名为隐元隆琦,生于明朝末期的万历二十年(1592年),十岁时,因为父亲出远门一去不归,被迫辍学,为了帮助家里的生活,他小小年纪就开始下田劳动,渡过了贫穷而艰辛的少年时代。在他二十岁的时候,家里人张罗着要给他办婚事,但是隐元要求不办婚事,而让他拿着办婚事的钱去寻找父亲,然后就开始了慢长的旅行。在二十三岁时,他来到当时的佛教三大胜地之一--普陀山,在普陀山浓厚的佛教氛围的感召之下,他决定了断俗缘出家,二十九岁时终于在福建黄檗山万福寺出家。三十五岁时,他在嘉兴的金粟山广慧寺坐禅七日后开悟,1637(崇贞十年)重回万福寺任主持。清顺治九年(1652),日本长崎华僧所建的兴福寺住持逸然及唐三寺诸护法,数度联名邀隐元东渡弘法。隐元遂于顺治十一年(1654)五月率领徒众二十人离黄蘖南行,七月五日安抵日本长崎。到日后,又得到后水尾天皇及德川幕府德川家纲将军的优遇,在京都宇治赐地建寺。新寺建成后,隐元不忘故山,仍命名为黄檗山万福寺,并创立一新宗派,与日本原有的临济、曹洞鼎立,称为黄檗宗。后来日本黄檗宗僧侣就称福建的祖寺为“古黄檗”,称京都的新寺为“新黄檗”。日本黄檗山的建筑规模、丛林制度和宗教仪式等,完全仿照福清黄檗山的形式,今犹保存三百年前隐元时代的规模。其最初十几代的住持,多由中国渡日的僧侣担任。隐元所带到日本的黄檗流念佛禅,在他们到来以前是没有的,在日本僧人来看,黄檗宗从外部看像净土宗,而从实质看又像禅宗,据说直接听过隐元说法的日本人就达一万多人,他们的到来,为日本佛教界吹进了一股清新的气息。 隐元和他的中国徒弟们不仅是宗教大师同时也都是文学家、艺术家,里面也不乏诸般工艺的能工巧匠。 他们带到日本的,不只是宗教,而且有当时中国先进的美术、医术、建筑、音乐、史学、文学、印刷、食品生活等等,对当时整个江户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除了豆角以外,西瓜、藕、孟宗竹、木鱼等,都是他们带到日本去的。现在日本以隐元命名的食品和日用品,除了“隐元豆”之外,还有隐元帽子、隐元头巾、隐元笠、隐元坐垫、隐元茶、隐元豆腐等等,隐元也是日本中国式素餐(普茶料理)的始祖。 隐元他们所带去的中国文化和诸般技艺,给了当时锁国的日本一个十分鲜活的刺激,使日本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再次勃兴,史学界把隐元赴日以后的十七世纪的日本称为“日本华化最高时期”和“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二次高潮”。 隐元是中国人的骄傲,更是中国福建人的骄傲。但是日本人却从来不把隐元当外人,日本河出书房出版的《日本名僧一百人》一书,把他算做日本的名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