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牢头博客  
喂马,劈柴 ~O(∩_∩)O~  
网络日志正文
演奏的时代(4) 2009-06-10 00:40:43

f

题图:福尔特文格勒

最早把马勒捧为“伟大作曲家”的,是他的弟子、指挥家布鲁诺-瓦尔特。人们一般不会怀疑作为大指挥家的瓦尔特的判断;但我们也有充分了理由说:瓦尔特很可能是在马勒的作品中追求他自己的理想。就是说,先不管马勒作品本身的价值如何,从主观上讲,作为马勒的弟子,瓦尔特当然希望他的导师的主要成就是“作曲”。现代德国指挥事业的三大支柱,瓦尔特、克伦佩勒,还有至高至尊的威廉-福尔特文格勒[注1],竟然也对自己划时代的演奏业绩认识不足,而一直抱着以卓有成就的作曲家名垂青史的梦想不放。从他们的书信集中可以看到,一旦他们中的哪一个发表了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一阙小品,也都要互相和朋友、同事们祝贺一番。这不仅可笑还有点可怜。此外,尽人皆知,连当代一流指挥家、演奏家中的佼佼者列奥纳德-伯恩斯坦[注2],对于成为一名作曲家也始终怀着不可遏制的欲望,试验、追求、徘徊、惆怅,徒耗着自己无多的精力去填充早已反响杳无的作曲渊薮,这却是十分可悲的了。

那么,不能作曲或不事作曲的演奏家们该怎么办呢?

当演奏技术作为分割零售的商业行为成立以来,就是说,当演奏家靠着音乐会和唱片商可以取得比作曲家更多的收入时,人们便十分自然地想到,应该按照商业的法则使演奏家的“复合体”的价值增值。

早在刚刚脱离单声部音乐的时代,作曲家为了演奏自己的作品,就需要聘请乐队和合唱队。由此可知,从文艺复兴时期起,就已经出现了为他人而演奏的人。演奏者为别人支付了自己的劳动,别人就要按照商业法则支付给他报酬。这样,“不含作曲家在内的演奏行为”从一开始就具有了职业化的条件。

到了王公贵族和教会雇佣音乐家(作曲家)的时代,演奏家作为卖艺街头、吹箫吴市的艺人,所得的报酬十分可怜。当然,即便是在那种社会财富非常匮乏的中世纪时代,这也是一种极不公平的欺诈。所以,靠本事吃饭的艺人完全没有必要为此自卑。十八世纪以后,由于听众渴望不断听到新作,因此出现了专业的乐队。这时,演奏家们才可以像作曲家一样,坦然为自己的工作要求金钱上的保障了。

进入十九世纪后,随着资本主义带来的社会经济文化高速发展,音乐会的听众层也急剧膨胀。人们不但渴望新作,而且增加了一种非常重要的需求---渴望反复地欣赏名作。在市场机制作用下,音乐厅竞相建立,音乐会的场次持续地增加。音乐逐渐产业化,演奏行为也具备了“批量生产”的意义,于是,演奏家的收入超过仍然是“个体户”“小农经济”“人自为战”的作曲家,已成为历史的必然。谁都会算这个账:作曲对于一个作品来说只能进行一次,而演奏对于一个作品来说,却可以进行多次,批量生产。

现在开始轮到作曲家大叫“不公”了。然而,能够使作曲家本人的作品产生“重复”的,仅仅是出版社。只是到了20世纪后期,才开始对演奏课以著作税。以前,作曲家只能从出版商那里取得所谓的“版税”(稿酬)。只是在这一点上,作曲行为才具有生产上的意义。

在音乐家只是演奏自己作品的时代,由于不存在靠演奏他人作品吃饭的音乐家,所以,出版商出版的乐谱只有“业余爱好者”才会买来消遣。在收音机和唱片尚未出现的时代,如果想要再现音乐会上的感受,除了在家里“自我解决”之外,别无他法。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当年那些买乐谱以自娱的人(第一代粉丝)的购买动机,与今天掏钱买唱片、从网上荡歌下曲者的动机并无不同。这种动机和需求,就是音乐产业经营者的逐猎物。

为了适应“业余爱好者”的水平,有必要把出售的乐谱化繁为简。贝多芬为了使自己的交响乐谱卖的更多,亲手把它们改编成三重奏。肖邦在出版自己的作品时,也将其改成了较自己平时弹的更简单的谱子。就是连“练习曲”这样的雕虫小技,或者是沙龙钢琴家弹奏的、为社交界的夫人们助兴的旋律甜美的气氛音乐,也都尽量改的容易些,以利销售。勃拉姆斯[注3]向以孤傲寡合的自尊著称,可是,在无情的商业规律的“屋檐”下,也不得不时时向出版商低头折腰。不过即便如此,出版商掷给作曲家的金钱,也无法和演奏家的巨额收入相比。

在号称现代文明发源地的欧洲,文化不仅已经泛滥成灾而且变得不可遏止。作为文明动因的自由的体制,反倒成了限制文明进步的羁索。结果,文明淹没了文明,进步阻止了进步。

在文明的集体自杀中,音乐开了第一枪。因为,作曲手段不顾内容和听众的接受能力,一个劲地花样翻新,反而使作品自身的存在变得无足轻重了。就是说,“新作”虽然频频问世、嘎嘎独造,却与“不存在”没有区别。

通常,听众从音乐中得到的快感和美感,不仅是旋律和节奏,而且还能感觉到发出的声音具有一种不确定的“意义”。这种“不确定性”与文学的“确定性”正好相反。文学通常是具体的、形象鲜明的、说一不二的、非此即彼的;音乐则不然,它是抽象的、影影灼灼的、见仁见智的、亦此亦彼的。音乐所表达的,是所谓“情绪的内在世界”,是不可言传的微妙的情感波动的意识实存,恰似少女的明眸,是难以捉摸的现实的幻象。(虽然,标题音乐似乎标明了作者的表现意图,但它却是艺术价值相对较低的音乐,不足以说明我们的问题。)

所谓音乐的“意义”,是从音的连和续中产生出来的。每一个音符,都是音乐家手中的一块材料,音乐家把这些材料造出一个模型,听者通过这个模型,来感知并认识到一定的形式,在这个形式上,负载着听者连绵不断的遐想或幽思。这种联想的存在条件,就是音乐本身的“不确定感”。而且,音乐中的提示越抽象、旋律越单纯,听众所能得到的感受量和感受种类就越多,即哲学上所说的“大音希声”“越抽象就越具体”。相反,当这种提示具有明确精巧的结构、通过这结构可以轻而易举地演绎出整个“意义”的时候,这最初提示的内容就变得微不足道了。

由此可知,音乐的“意义”就是从先行的提示和对于被提示之物的评价中产生的。换句话说,为了使一部音乐具有意义,不仅需要求诸现正鸣响的音乐在此之前就是不确定的,而且必须认识到由先行提示所构成的联想的修正概率。再换句话说,当有意义的音乐被逐次展开(演奏)时,听众基于已经做出的提示,一边悠然欣赏,一边在不断修正着后边音响所带来的滚滚思潮。

“音阶乃是最美的旋律”,这似乎是自有音乐以来的绝对真理。所以,历来的作曲家无不争相用音阶构成自己音乐中最有魅力的部分,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所谓“音阶”,指的是能够本能地感知的音的系列,即无需有意识地去加以记忆、无需费力便可想象和追逐到的自然之“链”。它是固有的和先验的,因而是不可更易和颠扑不破的。虽然,就那么原封不动地照搬音阶的作曲家也代不乏人,成功的例子也所在多有,但是,更具魅力也更见功力的,却是不露痕迹地斩断音链、千方百计避免与人们的先验预想相合、情理之中却又意料之外。

以海顿著名的第94C大调《惊愕交响曲》来说,便不是这样。在第二乐章中,先由弦乐的弱奏开始,典雅幽静的气氛把听众引进一种感觉微醺的状态。突然,包括定音鼓在内的全部乐器以最强的音量合鸣,使昏昏然的听众顿时大惊失色,“忽缥缈以想象,若鬼神之仿佛”。这种恶作剧式的“斩首行动”就有点出了圈了。最好的作曲方式应当是最不做作的方法,风行水面,自然成“文”。

由知名的演奏家演奏一支不知名的新曲,或由不知名的演奏家演奏知名的旧作,一般听者的感情倾向于后者。因为,不管什么“名曲”,当用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演奏出来时,即便听众还不曾听,也会预感到将得到莫大的享受;就是说,一旦感知到一定的样式,便会引起某些不确定的预想。不熟悉的新曲则不然,它要求听众对于作曲家所使用的技法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因此,海顿的恶作剧带给听众的仅仅是惊愕,根本不能弄清被引起了什么。

为了使作品成为大作,最重要的条件,恐怕是所使用的作曲技法的标准(模式)的合适程度。如果用过于严格的标准作曲,先行提示所带来的不确定感就会变得极小;对于能够耐着性子自始至终听下去的听众来说,由于想象的空间被弄得太小,就会对这种四平八稳的“进行”感到厌倦。相反,倘若作曲技法的标准过于松宽,由音的“进行”所造成的不确定感大得难以把握,听众尽管三番五次地听,却每次都跟初听一样找不到北、不能从先行的提示中得到可能的暗合的预想。这样一来,作品就会变成没有实际意义的“纯创作”---说的不中听一点:就成了废品了。可见,在音乐上所谓的自由创作,和在文学、美术等领域一样,作曲的“度”(标准或模式)既不可太死,也不能太活,所谓作曲技法的自由,只有当它与听众内在的感受程度(比如历史、地理条件,人文状况,集体意识和集体潜意识等)、优雅程度相吻合时,才能找到知音。

毋庸置疑,“作曲”这一人们在声音上发明的音乐创造行为,因为是人的发明创造,当然必得通过新形式的技法的推动而日趋进步。当划时代的大师把具有领导风骚、引领潮流的新音乐作品、思潮生生灌进听众的心里时,同时就使得作曲技法的自由度有了放松的根据和可能。于是,新的作曲形式不断地出现、废旧、更新。这就是从远古时代“吭育吭育”“哼哼唧唧”的五音不全能够进化到今天的十二平均律的必然性。然而,与物质世界的自由落体相似,人类文明的进步似乎和时间的平方成正比。音乐也是如此。远古的方式持续了数万年,古代的方式几千年,中世纪的方式几百年,文艺复兴时代的方式持续了不到二百年,然后是巴洛克时代、古典主义时代、浪漫主义时代几十年一交替,到现在,我们大家都清楚记得的,印象主义保持了十几年,至于现代主义的各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诸多名堂,“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竟然连几年几个月也保持不了。作曲方式的这种加速度现象,与作曲家的大批产出适成对应。因为作曲方式的不可逆转的加速度定律,使得创造的可能性已被汲尽。作曲的末日来临了。

-----------------------------------------------------------------------

[注1]:威廉·福尔特文格勒 Wilhelm Furtwangler (1886-1954)

德国指挥家。八岁开始学音乐,上小学时即显露出其非凡的音乐天才。起初在朱里赫与斯特拉斯堡任指挥,后历经柳伯克、曼海姆等地,1920年应聘为柏林爱乐乐团指挥。曾于 1926-1928年指挥纽约爱乐乐团,归国后任莱比锡格万特豪斯乐队指挥,同时到德国各城市及维也纳、巴黎、伦敦等地巡回演出,所到之处,观众们无不欢声雷动,他由此而名震全球。

1937年成为柏林国立歌剧院音乐总指导、柏林爱乐乐团指挥和德国纳粹政府的音乐顾问,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被误作战犯。1947年他终于被宣判无罪,才重新开始演出。福尔特文格勒的指挥特点是:一登上指挥台,就处于一种忘我状态,时而吟唱,时而面目动情,时而踏足,时而闭上双眼……奇怪的是,乐队成员会情不自禁地与他一同作出反映。

他的指挥富有催眠术般的魔力,听他指挥演出时,听众好像看不到乐队,而会全神贯注到令人迷醉的音乐中。

在指挥旋律时,他不赞成有棱有角地拍击,认为那样会破坏旋律的流畅性。在他的指挥中始终保留着瓦格纳浪漫主义指挥学派的主观因素,因此他属于典型的浪漫主义学派指挥家。他指挥的曲目广泛,气势雄厚,是德国优秀指挥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

2004年11月30日,是福特文格勒去世五十周年的纪念日。为纪念这位二十世纪古典音乐指挥领域最为杰出的人物,各大出版商和古典音乐演出团体举办了各种活动。而福特文格勒在古典乐坛的地位早已超越了一位指挥家的范畴,他被认为是德国传统文化的卫道士,以自己毕生精力为发扬德奥传统音乐的伟大精神而努力。

在福特文格勒的指挥生涯中,其对于贝多芬作品的演绎被举世公认,特别是他指挥拜洛伊特节日管弦乐团与合唱团在1951年1月在音乐节现场录制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如今这个录音被EMI公司再版,收录在“世纪伟大录音”系列中,成为“贝九”历史录音中的又一个经典版本。虽然因为年代久远,录音效果比较差劲,而且是单声道,但依然有众多乐迷钟情于这个版本。许多评论家认为福特文格勒的这个录音,所散发出的深厚内涵绝非其他后辈所能企及,其博大、深远的意境以及充满激情的演奏,再加上四位独唱演员的精彩表现,足可掩盖录音技术缺陷所带来的遗憾。

[注2]:列奥纳德·伯恩斯坦(1918—1990),是著名的百老汇戏剧作曲家,又是伟大的交响乐和芭蕾舞曲的作曲家,杰出的指挥家,同时他还在大学开设讲座并将之制作成电视节目发行,因而又是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一个人所有可能的音乐天赋都集中于伯恩斯坦一身,因而他的精神和音乐的多样性是十分罕见的。对伯恩斯坦来说,没有严肃音乐和轻音乐的区别。他在谈到自己音乐的“无穷多样性”时说,“对我来说,所有音乐都是严肃的。”伯恩斯坦一生躬耕于交响乐、歌剧、芭蕾舞剧园地里,他的指挥艺术享誉世界,同时还为百老汇戏剧作曲,从精神的多样性和音乐的多样性来说,他已成为一种百年难遇的现象。

[注3]: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出身于汉堡的一个音乐家庭。早年曾从戈赛尔、马克逊学钢琴,一生交游颇广,尤其得到舒曼夫妇及约·阿希姆赏识与支持,是创作与演奏并重的作曲家。勃拉姆斯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极少采用标题,交响作品中模仿贝多芬的气势宏大,然而笔法工细,情绪变化多端,时有牧歌气息的流露,仍带有自己特点。他的作品中有很多都是世界名曲,与巴赫,贝多芬并称德国音乐史上的“三B”。 他重视奥地利民歌,曾作有九十余首改编曲;所作形式繁多的重奏曲提高了室内乐的地位。他还作有二百余首歌曲、一批钢琴小品与主题变奏曲、协奏曲,其中以《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 他的四部交响曲有很深的音乐造诣,但晦涩难懂,其中《第一》和《第四》最为有名。他的《匈牙利舞曲第五号》是雅俗共赏的作品。(记得老秃笔刚学会贴歌时首先贴的就是此曲。嘿嘿)

http://i.cn.yahoo.com/wenyizu/blog/p_6/

 

浏览(1070) (0) 评论(0)
发表评论
我的名片
牢头 ,16岁
来自: 文字狱
注册日期: 2006-10-22
访问总量: 874,275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最新发布
· 哈哈哈,装B妙文
· 相反,轰动一时的《致青春》倒是
· 刚看完《小时代》,不错哦
· 地安门最有范儿的老爷子(ZT)
· 莫避春阴上马迟,春来未有不阴时
· “不要老想着中国中国”-中国人还
· 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ZT)
分类目录
【数码玩家】
· 刘翔,视频是怎样炼成的?
· 怎样玩物才不丧志?-写科技产品评
· 哈哈哈,第一次见到这么牛B的二
· LED确实很多优势
· 两篇和俺的“Geocaching”有关的贴
【读书看戏】
· 相反,轰动一时的《致青春》倒是
· 刚看完《小时代》,不错哦
· 地安门最有范儿的老爷子(ZT)
· 《算命》,这个纪录片居然把俺看
· 马云,神马都是浮云
· 呵呵,男人的一妻一妾?
· 虐心
· 理想的夫妻关系是情人、朋友、伴
· 转2篇书评:江南才子的小与大
· 强权政治和文化人的个性
【怀旧心情】
· 小混蛋,王毛点,王小点。。。血
· 补遗:我的偷听黄色歌曲生涯(一
· Thank You for Hearing Me
· 菊与刀---我的东京抗战回忆录(1
· 革命回忆录:(1)颐和园强制劳
· 王蒙:所有的日子
· 柠檬:读牢头“红色歌曲”系列之一
· 曾经感动过我的红色歌曲 (1)我
· “大串联”里的几件小事(1)
· 那个玩物丧志的年代---玩车(资
【随笔杂文】
· 面对艰难抉择,老王有点拎不清
· 昨晚去看望了我的邻居真由美小两
· 重要经验传授:这个牙膏救了我的
· 温哥华住院记
· 啃草的故事
· 说说温哥华的房事,难啊
· 光荣与幻灭----《祖国进行曲》苏
· 两幅没有送出去的对联
· 我的朋友胡启新(五) 逐鹿中原
· 我的朋友胡启新(四)老胡和他的
【附庸风雅】
· 立夏的家门口
· 露多大脸,现多大眼(微博)
· 朱晓枚演奏的巴赫(zt)
· 锯断青山烧壁炉
· 微博:嘿嘿,老王这个人我很佩服
· 我也曾如你般天真...
· 从明天起?
· 温哥华2010年的第1场雪
· 温哥华,叫不出名字的fall leave
· 家门口冒出了一棵山楂树
【行万里路】
· 100集纪录片《北京的胡同》
【我的哲学】
· 我们识数吗?
· 爱情经济学(ZT)
· 大同中的一段话
· 著相
· 朝露集
· 朝露集(二)
· 朝露集(三)---五人PK版
· 久病成医,胡侃几句我的病与痛的
· 20岁左右的博文:论自杀
【我的编译】
· 演奏的时代(5)
· 演奏的时代(4)
· 演奏的时代(3)
· 演奏的时代(2)
· 演奏的时代(1)
【文学梦断】
· N年前的一个草稿
【五味杂陈】
· 哈哈哈,装B妙文
· 莫避春阴上马迟,春来未有不阴时
· “不要老想着中国中国”-中国人还
· 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ZT)
· 河蟹的报复
· 这64条不仅仅是官场定律
· 从简单浅显的经济学角度去理解中
· ZT: 哈哈, 三个小段子
· 美国梦的数字化
· 博客用语小词典
存档目录
2013-08-01 - 2013-08-16
2013-07-13 - 2013-07-16
2013-06-08 - 2013-06-27
2013-05-08 - 2013-05-28
2013-04-07 - 2013-04-27
2013-03-10 - 2013-03-23
2013-02-05 - 2013-02-25
2013-01-03 - 2013-01-29
2012-12-02 - 2012-12-21
2012-10-19 - 2012-10-19
2012-09-25 - 2012-09-25
2012-07-23 - 2012-07-23
2012-06-08 - 2012-06-14
2012-05-07 - 2012-05-07
2012-04-13 - 2012-04-25
2012-03-28 - 2012-03-28
2012-02-02 - 2012-02-22
2012-01-01 - 2012-01-23
2011-12-13 - 2011-12-28
2011-11-02 - 2011-11-02
2011-10-05 - 2011-10-30
2011-07-09 - 2011-07-17
2011-06-02 - 2011-06-28
2011-05-17 - 2011-05-22
2011-04-05 - 2011-04-13
2011-03-14 - 2011-03-31
2011-02-04 - 2011-02-18
2011-01-02 - 2011-01-02
2010-12-05 - 2010-12-31
2010-11-01 - 2010-11-26
2010-10-08 - 2010-10-30
2010-08-21 - 2010-08-22
2010-07-10 - 2010-07-11
2010-06-03 - 2010-06-27
2009-11-04 - 2009-11-24
2009-10-02 - 2009-10-25
2009-09-01 - 2009-09-17
2009-08-01 - 2009-08-30
2009-07-02 - 2009-07-30
2009-06-04 - 2009-06-30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