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散曲在内容、语言、风格方面的特点。 在内容上,散曲题材广杂,特别是它能容俗,善谐虚。在语言上,散曲大量运用白话口语和方言俗语,并常常逞才弄巧,有许多巧体。 在风格上,散曲外露显直,极情尽致,具有活跃、泼辣的特点。 元代散曲作家,就其社会身份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出身于书会才人的作家。 代表人物为关汉卿,代表作品(《中吕·一枝花》不伏老) 王和卿(《仙吕·醉中天》咏大蝴蝶) 一类是平民及胥吏作家。这类作家以白朴、马致远等人为主要代表。 一类是达官显宦作家。这类作家以卢挚姚燧为代表。 卢挚散曲的题材以咏史和隐逸两类为最多。无论抒发世事兴衰变幻之衰愁,或是表现田园山水之趣,大概不出中国古代土大夫“儒道互补”的精神范围,倒是一些写景状物之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姚燧散曲在取材、内容等方面与卢挚大体相同。有相当数量的隐逸之作,尤其是表现男女恋情之作,巧妙、委婉、细腻,明显地表现出受诗词影响的痕迹。 第二节 元代诗文 一、元代诗文概况及元初诗文 元初的诗文作家大都是由宋、金入元的遗民,其中有以元好问为首的由金入元的诗文作家,有南方诗人方回、赵孟兆页等人,又有理学家诗人、文章家吴澄、许衡、刘因等人,还有少数民族诗文作家耶律楚材等人。 这些诗文作家以表现性灵为主要表现方式,标举魏晋以前诗为高格,论文以汉之文为高格,兼融唐宋诸子之文章精华,造成一种兼容的风尚,和南北文学合流的态势。 元代诗文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初、中、晚三期。初期为蒙族入主中原到大一统稍后的一段时间13年;中期社会中期的时间断限为成宗、仁宗诸朝(14世纪前40年);后期即顺帝朝,也就是元代最后的二十多年。 二、元初的诗歌望理论及诗歌创作 元初的诗人成份虽然复杂,但诗歌理论主张基本一致。以元好问为首,他们的诗歌理论都主张表现“性情之真”,“自然而然”;都反对江西末流的枯涩板滞的模拟之风,也反对江湖诗派的“伪豪放”主张李、杜并举,多元兼宗,倡导雄浑跌宕,情深远致的诗风。 郝经曾为其师元好问作墓志铭,称元好问的诗:“上薄风雅,中规李杜,粹然一出于正”;方回虽为江西诗派之后劲,却在诗歌创作中,苦心致力于兼宗唐宋;刘因的诗歌理论主张多元兼融,其诗歌创作兼宗李杜,其山水诗则宗元好问。 元代初期诗歌以耶律楚材、方回吴澄、许衡、刘因等人为代表。耶律楚材为契丹人,后由金入元,其雄浑豪宕,律诗精严,如兵布阵,且感情充沛。 耶律楚材《西域河中十咏(其二)》 寂寞河中府,生民屡有灾。避兵开邃穴,防水筑高台。六月常无雨,三冬却有雷。偶思禅伯语,不觉笑颜开。 方回《舟行青溪道中入歙》 夜寒如觉有猿吟,积翠重苍万壑深。下水轻舟弦脱箭,盘山细路线穿针。 刘因的诗讲究理势与文势并举具有情理交融的特点。 刘因《观梅有感》 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只恐江南春意减,此心元不为梅花。 三、中期的诗文理论及诗文创作 1、元中期的诗歌以“元诗四大家”为最高水平的代表,所谓的“元诗四大家”是指虞集,杨载、范椁、 揭傒斯四人,他们都是当时的馆阁文臣,翰林院大学士。四人在翰林院经常一起作诗论文,挥洒翰墨,谈论诗法,有共同的诗歌理论主张,虞集除外(虞集的诗歌理论都包融在为他人所作序跋之中),其它三家都有诗歌理专著,杨载的《诗法家数》、揭傒斯的《木天禁语》等都收入今人诗话总集之中。他们的诗歌理论在元期诗歌理论基础上有所创新。 他们的诗歌主张多崇,但所侧重不同,艺术风格也各有不同,如明人胡应麟所评“皆雄浑流丽、步骤中程,然格调音响人人如一”(《诗薮》)其实四家诗风各异“杨载如百战健儿,范椁如唐临晋帖;揭傒斯“如三日新妇,虞集为汉庭老”(见《元诗纪事》) 2、四家文章亦为元中朝之最,而四家中虞集文章最好,文风亦具有趋同性,由于各家所宗法的文章各有不同,因此,文风亦同中有异。 虞集《挽文山丞相》: 徒反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子房本为韩仇出,请葛宁知汉祚移。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 虞集《至正改元辛已寒食日示诸子侄》 江山信美非吾土,飘泊木妻 迟近百年。山舍墓田同水曲,不堪梦觉听啼鹃。 范椁《题文丞相书梅堂》 大厦就倾覆,难以一木支。唯公抱忠义,挺然出天姿。死既得所处,自顾乃不疑。恻怆大江南,名与日月垂。我行见遗墨,再拜堕涕夷。名堂有深意,亦唯岁寒枝。可知平昔心,慷慨非一时。峨峨著栋宇,昭昭示民知。勿使风雨败,永慰千古思。 杨载《杨 柳 青 谣》 杨柳青青河水黄,河流两岸苇篱长。河东女嫁河西郎,河西烧烛河东光。日日相迎苇檐下,朝朝相送苇篱旁。河边病叟长回首,送儿北去还南走。昨日临清卖苇回,今日贩鱼桃花口。连年水旱更无蚕,丁力夫徭百不堪。惟有河边守坟墓,数株高树晓相参。 四、元代后期的诗文 1、元末诗文的写实倾向。 元代后期政治日益黑暗,民族矛盾日趋激化,反元暴动此起比伏,动荡不安社会政治影响了诗风的变化。 元末著名儒者,画家诗人王冕以犀利的笔锋揭露当时的社会现实,他诗歌《江南民》、《冀州道中》生动地再现吏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种种惨状,杨维桢的诗歌,诸如《苦雨谣》、《地震谣》反映了自然灾害中,官吏仍然催租,甚至逼死人民的事实,他还创作了《盐商行》等长篇歌谣,反映东南沿海正在萌发的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的势头。 王冕《墨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冕《题郑所南兰》 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 元代末期少数民族诗人的诗歌也趋于成熟,元中期回族诗人马祖常的诗仅次于元诗四大家,末期萨都刺的诗不在汉人之下,他是顾嗣立《元诗选》中选诗在300首以上的诗人。也就是卞他的诗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是代表了很高的水平。 萨都刺《河湟书事(其二)》 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 元末远出现了以萨都刺为代表的一些回族诗人诸如丁鹤年等人,还有突厥人乃贤、色目人余厥,维吾尔族人萨都刺等人,接受汉文化的熏陶,创作汉人诗歌,艺术也相当成熟。尤其是萨都刺的诗歌不在汉族著名诗人之下,以其特有的清新笔调,表现少数族的生活情调和他对汉族生活独特理解。 杨维桢在艺术上独树一帜,他所创造的“铁崖体”,融李白、李贺诗风为一炉,以长篇乐府的形式,抒发内心的情感,既有民歌的自然,流荡,又有文人诗的细腻,含蓄,只是有的诗用典太多,少有晦涩之威。 杨维桢《海乡竹枝歌》 (其一) 潮来潮退白洋沙,白洋女儿把锄耙。苦海熬干是何日?免得侬来爬雪沙。
(其二) 门前海坍到竹篱,阶前腥臊彭子肥。亚邪三岁未识父,郎在海东何日归? 颜面似墨双脚赤,当官脱挎受黄荆。生女宁当嫁盘瓠,誓莫近嫁东家亭。 元末文章以金华余绪戴良为代表,文间简朴深重,有虞集之遗风,杨维桢文章与诗歌不同,朴实平易,多写实笔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