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希言,自然。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 道者同于道, 德者同于德, 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主旨:本章的中心意思是,不同的人在进道,与道互动过程中,因着信心的不同,所得所见亦不同。而与寻道人的影响,声望,是不是主流声音没有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西方有以赛亚,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国有老子,庄子,孔子,孟子等。不同思潮流派为了说明自己较别人正确,辩士之风盛行。有可能老子是以辩士声音的大小,与道没有关系为开篇,讲道与人的互动关系。 希言,自然。 “少言寡语是自然之道”---是常见的解释。如果结合“听之不闻名曰希”的 '希' 字看,可以译为:大道的声音是低调、平淡、不彰显的。是透过灵魂来交流,不是通过眼睛耳朵的方式交流,也与辩论声音的大小没有关系。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疾风不能持续一天而不止息,暴雨也不能从早到晚下个不停,是谁带来了疾风暴雨呢?是天地。天地都不能将疾风暴雨长久持续,更何况人呢? 疾风暴雨来喻治世之人不能守静无为,而是凭着血气强动。不是安静下来,用心来习道进道,而是凭眼睛耳朵所得,在世俗宏观的形而下领域辩论不休。 故从事于道者: 道者同于道, 德者同于德, 失者同于失。 从人为主动去看,在寻找大道的人中: 寻求渴慕大道的人,将进入大道; 眼界在德,崇尚德的人,将进入有德之人的行列; 顽梗不信的寡德之人,亦将一无所获。 这段话是人以不同的信心,不同的目标寻道,将进入不同的境界。 道者,是信心最大的,相信道的能力和存在,寻求进入,也就进入了---如老子。 德者,信心次之,对道信心有限,但渴慕那看得见的德,寻求看齐,也就进入德的行列---如孔子,孟子等。 失者,是不信的人,不懂之余又轻之侮之,道也就听之任之,让他顺着自己的不信而不信,顺着自己的情欲去败坏。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相比较上一个排比句,这几句话是讲道为主动,与不同寻道之人的回应。 在道认知层次的人,道将示之以道; 在德认知层次的人,道将示之以德; 对侮慢不信的人,道将任之以失,即有眼不能看道的踪迹,有耳不能听道的声音。 有人认为这很不公平,也可能认为这是强解经文。犹太版道德经中说的更明白,耶和华说:“我指着我的永生起誓,我必要照你们达到我耳中的话待你们。” 在道里面,你的心声等同于你口所出的话。也就是说,你若怀不信的心,说不信的话,你的不信将被道做实加强。你若坚信道的言语,道就给你成就出来。耶稣常说“你的信救了你。” 这个'信'字用 "believe" 或 ”believe in" 还不能完全解释,英文里还有个词:Faith. 中文接近:依靠,指望的意思。就像孩子依赖父母一样。 这是一个奥秘,就是带着信心读老子《道德经》或犹太版道德经,那么这两部经文都是活的,是你智慧和力量的源泉。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人因为自己对道的信心不足或是不信,导致了这样的人不信,更确切地说是不能信。他们已经没有信的能力。信的能力首先来自于道的光照,你才会发现自己内在的黑暗。然后让道进入到你的心,进行清洁,建造,与道合一。 道外之人看道中之人可怜:竟迷在无中寻找有? 道中之人对道外之人哀叹:捅开这层窗户纸就是智慧与能量,世人却是不能,可惜了。 总结:在信息信仰多元化的时代里,强音,主流声音不代表正确。“辩者不知,知者不辩”,进道习道要凭着信心和诚实去寻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