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道德经》心得(一)
根据老师要求指导,《道德经》前37章,就是“道经”部分的心得体会,终于写完了。在开始之后的“德经”之前,总结一下学习过程中的体会要点,以利有兴趣者可以更顺利地读后续内容。 心得内容将以:1,什么是道?2,习道进道的路径和方法。3,老子《道德经》的特征。4,中国文化的定位与《道德经》。5,用什么角度解读《道德经》?等几个分标题进行。
首先,什么是道呢? 世界宗教中,是创世之神的有: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虽然教分几派,但对于 ‘创世之神只有一位,名叫耶和华’ 并没有争议。 再看《道德经》中的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很明显,老子说的道也是创造天地万物的道。如果像各创世之神的宗教认为的那样:创世之神只有一位,他的名字叫耶和华。那么我们不难得出:老子说的道就是耶和华神。虽然名字不同,但创世之神有唯一性,除此之外并无其他选择。 我们再看犹太版道德经,即《圣经》中,约翰福音的开篇是如何说的:“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道太初与神同在,万物是藉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圣经》中的道就是耶和华。所以这段文字更印证地说明:老子所说的道,就是创世之神耶和华。 因此,《道德经》与《圣经》对照学习,将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当你对比其中内容的时候,更是惊人的相似与一致。这并不难理解,文字虽出自不同的人,但内容旨意却是来自同一位神。神借用他挑选出来的人之口,说出神自己的话。
中国文化虽然对于不同年代,不同人写的东西,常常认为“某某假托某某的名”,“谁抄谁的,谁先谁后”等,这种分割说法。所以研究黄帝,与老子的《道德经》,常常不能归到一个道上。但从西方的“启示”文化来看,一部《圣经》写作虽历时1600余年40几位作者,因为是一位神所启示,所以里面内容观点一致,预言准确,大家接受起来也顺理成章。读经的时候,往往是透过不同的事件,不同的人物去领会神的本义。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见文字说老子是上帝先知中的一位。但因为内容精髓的一致性,我们可以肯定地认为:老子的《道德经》应该是合乎上帝心意的话。
《圣经》中说:有罪之人不能见上帝的面。老子《道德经》说:有欲之人不能见无形的道。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个‘欲’ 就是圣经中的‘罪’。说的是:无欲就可以见神,可以观道之妙;有欲的话,只能见有形的,但与无形的神不得谋面。徼,边界,有型的事物。 两经之中有更多的一致之处,可参阅“老子《道德经》八戒传习录”的各章。如果先读《圣经》,再去读《道德经》,更是捷径。毕竟五千言相当的精简,解读难度大了不少。《圣经》则是以上帝的旨意为中心,用犹太人相关的历史事实为论据,去阐述。相比较来说容易明白很多。 我老师把道与上帝划等号,两经互解。感谢苍天大道,通过老子把他宝贵之道介绍给了华夏子孙。
东西方在习道进道得道的方式上有何区别呢? 创造天地万物的道有唯一性,道就是那位创世之神,名字叫耶和华。 在东西方面对同一个道,在进道得道上有什么优势可以互补借鉴一下呢? 既然欲,或说罪是道与人的中间隔阂,那么抑制,清除欲望就成了得道进道的先决条件。 咱老祖宗采取的是“隔离法”。就是在深山老林一类的,与世隔绝之处住下,不让外在的功名利禄,物质情色等接触自己,从而让心里的欲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让自己离道更接近,或能得到道的照顾,助老祖宗一臂之力,使他们更加接道。有道内驻之后,即使再入世,也就有了抵抗力。从而服务于社稷。这个远离红尘的出世方法,类似医院的“无菌区隔离”,故称“隔离法”。 基督教用的方法叫“生命法”。羊肉在羊身上时,是不会腐烂的,因为有生命。如果从羊身上割下来后,正常条件(相当于入世)很快就烂。放在无菌区,冷冻区(相当于出世),或能保持一段时间。基督教信仰是让人得到“道”的生命,抵挡腐烂。
中国人把老子的道看作死的理论。因此采用一切靠自己的“隔离法”较为常见。 基督教中他们看道是活的,因此他们根据《圣经》的指导,敞开自己的心扉,呼唤道进入他们灵魂之内。因为犹太版道德经中耶稣说:“我就是真理,道路,生命”,“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 《圣经》中上帝,耶稣,道,圣灵,是合一的。道是灵,请他进来他就进来了。
基督徒有了圣灵内驻,他们就成了有生命的。这个生命可以帮助他们清除灵魂深处的欲,帮助他们抵御外在的诱惑。因为他们有道的生命,所以他们不容易腐败。 他们这个方法比较我们的隔离法,简单有效多了。本人也是在基督教的教堂里认罪,悔改,洗礼,罪得赦免,从而走在一条与道为伍的道路上。 当被老师选择,带着去学习《道德经》时,帮助已经不限于有形世界了。 这个生命不同于动植物“活”的状态,而是道作为生命本体在人的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