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福音八章1至11节记载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它用短短的11节圣经描述了五幅图画。第一幅画是这样的,一个行淫时被捉拿的妇人,被迫站在人群中。然后一群企图向主耶稣找碴的犹太人经学家和法利赛人对主耶稣说,“夫子,这妇人是正在行淫时被拿的,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们,把这样的妇人用石头打死。这样,你怎么说?”
主耶稣若说“你们用石头打死她”,他们很可能把打死妇人的罪(流人血的罪)归到主耶稣身上。此外,主耶稣来到世上,本是要拯救罪人。祂若这么说,那祂就失去来世上拯救罪人的地位。还有,主耶稣来到世上,祂是神的儿子,其地位是超越摩西的(希伯来书三章)。在马太福音,祂说出的为人法则要看人的内心,这也是远超重在以行为作判断基础的摩西律法。所以主耶稣没有这样说。那么主耶稣可不可以说,“你们不可以打死她,必须先交由长老审判”。这样说是没问题。可是法利赛人和经学家必然不满足。他们必定还追问主。 那主耶稣是怎么对付这局面呢?
主耶稣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些人的问题。第二幅画是在约翰福音八章六节下:“耶稣却弯下腰来,用指头在地上写字”。这时,经学家和法利赛人大概盯着主耶稣,要看祂怎样回答。群众也许都拥挤在主旁边。 经学家和法利赛人并不罢休,他们不住地问主耶稣。然后主耶稣作了一件奇妙的事。这就算做第三幅画。祂直起腰来,对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先拿石头打她”。说完,祂又弯下腰来,在地上写字。然后第四幅画,群众听见了,就从老的开始,一个一个的出去了;只剩下耶稣一人,还有那妇人仍然站在当中。
主耶稣的回答满了智慧。祂的回答没有质疑摩西的律法。其实也可以说这个回应,都不是正式回答,因为没有说怎样对待那妇人(关于妇人的结局,在经学家和法利赛人走之后才给出)。
可是主用这答复质疑(challenged)了经学家和法利赛人,叫经学家和法利赛人退去,同时也启示了自己。 经学家和法利赛人自认是谨守摩西律法的。他们也以律法要求人,定罪人。对于犯罪的人,他们用罪的刑罚来维持社会秩序。经学家和法利赛人忘记了,他们也是有罪的人。他们要质疑主,抓把柄来陷害祂。主反过来质疑了他们自义。犹太人经学家和法利赛人对于罪的认识是很敏感的。他们哪怕在饮食上吃了不洁净的食物,或者安息日多走了路 (使徒行传一章二节有“安息日可走的路程”的记载),恐怕都要献祭赎罪。 他们听了主耶稣的回答。 没有一点办法反驳。所以就有了这段经文记载的第四幅图画:他们听见了,就从老的开始,一个一个的出去了。 为什么老的先走呢? 很显然他们有更多罪案,更多触犯律法的记录。
约翰福音八章10至11节可以算做第五幅画。10-11节这样记载:耶稣就直起腰来,对她说,妇人,那些人在那里?没有人定你的罪么?她说,主阿,没有。耶稣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罢,从今以后不要再犯罪了。这妇人经历这样一次屈辱的场面,应该是悔改认罪了吧。主耶稣是世上唯一无罪的人,祂可以定她为有罪的。但是祂最后对妇人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罢,从今以后不要再犯罪了”。
这是祂对罪人的恩典和怜悯。
我想这段记载中,行淫妇人的罪是显明的。按当时的法律,她也是犯了罪,需要接受刑罚的。可是主耶稣的反问中提到的罪却是更里层的。经学家和法利赛人自认是谨守摩西律法的。他们很可能不犯行淫,凶杀等类的罪。马太福音十五章里记载了他们的一种罪。在那里主耶稣把经学家和法利赛人说成是“假冒为善的人”。指责他们虚伪,不孝敬父母。他们把献给殿里的礼物同时当作给父母的供给. 这样他们少给父母一份礼物,然后还自己认为给了父母他们当得的礼物。当人做这些事时,他的良心就留了污迹。正是这些良心上的罪恶感让这些犹太人无法面对主耶稣的反问。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谁能说自己是没有罪的呢?人若是诚实地问自己,回想自己的一生,我想答案应该是, ‘我是一个罪人’。 有一首诗歌叫‘我是一个罪人蒙主恩’。 诗歌的第二段是这样:“从前我愚昧,罪恶辖我心,使我的脚步完全远离神;今被主寻回,能不欢欣?现今是个罪人蒙主恩”。 愿神祝福你,成为一个蒙恩的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