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以其舒緩圓潤的拳架,領悟聽力,化力,和用力的意境;並將傳統文化的天地人與精氣神融入其中,是一項練身練性的好方法。 既練太極拳,自然要遵循太極拳理。太極拳理的主要依據是力矩的平行四邊形法則。法則的分力原理指明,只需在敵力的側向施加一小力,就可以改變合力的方向,使敵力的打擊方向離開己身;同時使敵力帶動敵身脫離重心而摔出。這就是俗稱的“四兩撥千斤”了。法則的合力原理要求,同時在儘可能一致的方向上爆發全身力量,產生的合力就遠大於伸胳膊摔腿了。總的說來,太極拳要求力根於腳,轉換於腰,集中於拳/腳。 太極拳講究呼吸與意念的結合。個人理解,這是要鍛煉隨意意識與全身運動的密切配合,以消減拮抗力量產生,同時集中全身力量向同一方向爆發。呼吸與意念的結合對於聽力,化力,和用力的鍛煉是十分必要的;但這聽,化,用的功夫如果不和太極推手結合起來,充分條件就很有限了。既然現代生活很少強調匹夫之勇,過分運轉的社會更難找到推手夥伴,不妨運用“意在筆先,趣在法外”的境界,將太極拳當作人與自然聯繫的橋梁,通過太極拳去聽自然,化自然,用自然。 既往我在練習傳統一百多式和簡化六十幾式太極拳時,除非天天練,否則很難記住動作順序和名稱,時間稍長,就堅持不下去了。等一段時間想要恢復時,就又要查書,看拳譜。自我感覺是因為現代社會節奏太快,工作與生活具有強迫性,使人們很難有較長的時間靜下心來做其它事情。後來,我將拳架中最有代表性和我最喜歡的招式,選了11-12式,加以連貫,並根據左右肢體都能打擊敵方才是最高效率的拳擊的想法,將太極拳對稱化,任何動作都分別練左右方向,如右雲手,接着是左雲手,右搬攔錘,左搬攔錘等。我這自稱的“懶人太極拳”一遭練下來,只需3-5分鐘,即使在辦公室放風時,也能在狹小地方練習(拳打臥牛之地),從此,再也沒有忘記了。 將太極拳的練習融入自然,持之以恆,心靜的功夫增加,這3-5分鐘又覺得短了一點。想到,既然太極拳講究“聽”力而不是“看”力,何妨把眼睛閉上又練一次太極,用心去感悟力,感悟意念,感悟自然。這一閉眼,初始好處便體現出平衡功能大大加強了。最初閉眼,由下式起金雞獨立,根本站不住;久之,對傳統所說的精氣神感悟漸深,便有了氣沉丹田的體會,這時,金雞獨立就穩穩噹噹地站住了。再在街沿上走着,如履平地。憑我這老胳膊老腿的,也能滑雪時,在藍帶上自由翱翔,羨煞不少後生小子。 眼睛閉上,像是裝上了可選擇性的通頻帶,屏蔽了大量噪聲,便覺一股股精純的意念在意念場中產生,通過精氣神的引導,由全身向着力的方向匯聚。 在這睜眼閉眼,動靜結合中,體驗天地的博大,人的渺小,未知的無窮,渾然不覺地便將全身三百六十五萬毛孔向自然敞開,將精氣神與自然融為一體,去體驗那種“空靈”和“天人合一”的感覺,更有此意綿綿無絕期的充沛。 其實,世間萬事萬物,就如這個體化的太極拳一樣,每有會意,便入化境。我每增一化意,總結之中,腦海里,鄭板橋的畫竹題記便占據了主位,有一種李白題不得黃鶴樓詩句的感受,只好將鄭板橋語錄抄寫於下,也好長長舒一口氣了。 畫竹題記二則(清)鄭燮(一): 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總之,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在法外者,化機也。獨畫云乎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