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秦以前文字,用了偷懒的方法,不去字雕句琢。这是因为很多古文字用法和含义与今文字已经不一样了,强要去解读,容易走岔;再说了,回梦乡的日子也不能耽误,是不?所以,首先我喜欢通过历史了解时代背景,通过参比了解作者的思想境界和兴趣爱好,这样就有了和作者共鸣的基础,而产生共鸣是我阅读的基本追求。
了解了作者的思想境界和兴趣爱好就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了中心思想,就容易理解文章的谋篇布局;理解了文章的谋篇布局就容易读顺段落,再读顺句子,再读顺字。如果太艰涩,可弃字,然后弃句,基本上,段落是比较容易读的。这就像我当年念小学时读《西游记》,不认识的字就跳过去,照样读得津津有味,课堂上常走神去花果山吃有机水果去了。当然,我这懒法读书有个缺点,如果思想境界搞错了,以后就一步错步步错,要学此懒法者不可不知也。---- 老实说,这懒法读书其实就是英文中,Bottom
Up 和 Top Down 之中的后者。
庄老先生的《齐物论》就是艰涩文章中的名篇。老先生在文章里,用了大量生涩字句,并把这些字,这些句排比起来,好像不把人搞迷糊,绝不罢休。所以,用我这懒法读去,正适合。
庄子的思想境界要从老子《道德经》中去寻找。老子是这样说的: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是说道是宇宙的根本法则,人要理解道,也得要有宇宙胸襟。这是庄子《逍遥游》的主题,也是《齐物论》起头说的人籁,地籁,天籁的递进。只不过,老子文如石碑铭文,庄子文是满树奇花,把老子的思想发扬光大,并提升到了艺术境界。老子又说:
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
智慧出,有大偽,
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贌o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
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这是讲去道以后的后果,就像剥洋葱,总有一层要让你泪流满面。然后又讲近道,复道,顺道的好处,那是用了都说好。庄子的《齐物论》就围绕以上主题展开了。
试看这一段: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搆,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喜怒哀乐,虑叹变慹,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既是排比,如果把“大知闲闲”当正面讲,“大言炎炎”就不好讲。通观整段,就是讲离道以后的身心折磨,挣扎,与挫折。把“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等句联系起来,再把“大知闲闲”和“与接为搆,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联系起来,用现代话说,就是你龟儿子装啥子装,看你暗室亏心的样子。这样就顺畅了。最后“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是说,还不醒来,更待何时。
再看这段: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可行已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很多人硬要把此句整得像逻辑三段论,什么客体主体的,却忘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当人渐弃自我,自然就向道近了一步。如果人硬要咬定自身与周围环境不放,庄老先生就要大怒,一连串问题问死你,最后还要说,你这一辈子白活了 ----“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末了不忘谦虚一句,“有木有卖糕的?”
当然,庄老先生把文章整得如此艰涩,你也不能全怪他,因为老子说了,悟道是“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庄子要不把文章整玄点,老子要打他屁股的。
|